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司马迁能够流芳百世,不仅因为他的旷世巨著《史记》,还因为他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司马迁有着积极的理想,他敢于同各种困难、挫折作斗争,敢于揭露社会黑暗,同时,又充满爱心和同情心,这些永远值得世人学习。  相似文献   

2.
“愤”是司马迁心中一团压抑不住的情感烈焰,也是《史记》中一般挥之不去的浓烈情感。因为有了它,司马迁倍感生命的苦涩。也因为有了它,司马迁对世态人情的认识更加透彻,对社会的批判更露锋芒。这就是“愤”所体现的真实含义与价值,也是我们研究司马迁愤世心态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少年时勤奋好学,20岁后到各地游历,后当上太史令。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宫刑。出狱后,他发奋写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相似文献   

4.
爱国主义始终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历史上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维护民族独立、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高尚品德。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深厚情感和信念,也是我们积极倡导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司马迁身体力行地总结、实践了爱国主义精神;歌颂祖国统一;提倡民族团结平等;注重爱国人物的塑造;针砭时弊,忧国忧民。司马迁以自己的一生及其巨著《史记》对爱国主义的内涵作了最好的价值诠释。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悲惨遭遇促使他的思想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史记》多处闪烁着批判和进步的光芒,人物传记尤其获得非常高的成就。但个人灾难也对人物传记的写作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不时地失去史学家的冷静,在素材的取舍、人物的评价上有不当之处;为一些不足称道的人物立传,有损于《史记》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古今之变”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观,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二)历史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三)历史要为现实服务;(四)倡导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不仅对客观历史及其发展变化提出了自己的系统看法,而且对历史学本身的认识也是卓尔不群的。司马迁肯定论载历史是史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稽其成败兴坯之理”这学目的论的一家之言;在历史编撰学上创立了纪伟体通史体裁,堤出了历史撰述三重宗旨说和历史研究三层境界说。司马迁还努力将自己对于这些历史学问题的理解系统地贯彻到《史记》的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8.
巩北田 《中文自修》2008,(7):108-109
一个人要想不朽,或者说流芳百世,就得像司马迁那样,两千多年后还有人惦记着,而且为他到底生在何处,宫刑后是否长胡子而争得不可开交。尽管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没多少人看得懂不加注释的《史记》,但生前受尽凌辱的司马迁,身后有这般待遇。也算得上“千古传奇今又续,人前争论胡须无”了。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1956年被录入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史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曲折的一生,蒙冤受辱,奋发立说,成就伟业,其人格魅力是我们应当汲取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0.
自古至今,秦始皇的形象在“殷鉴”中成为“残暴”的代名词,在历史的塑造中也不断往片面简单的脸谱化人物靠近。然而其在《史记》中的形象却仍是丰满立体、个性鲜明的,《秦始皇本纪》表现了始皇由创建帝国一统天下的英主转变为残暴帝王的过程,司马迁本人对其态度亦非常中肯客观,是将始皇当成一个初创天下而缺乏经验的悲剧英雄来创作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史公的遗憾和惋惜。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史记》在塑造人物时,大量地运用衬托这一艺术手法,并且灵活多变:或让人物两相对照,相互衬托;或虚实参用,以实托虚;或以宾衬主,对人物进行侧面烘托;或引用歌诗,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或大衬托下包含多层小衬托。他之所以如此不吝笔墨大肆运用衬托手法传写人物,是有着极为复杂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的。由于善于吸取前代成功经验并加以发展,衬托艺术经他而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得益于历史教育,又对历史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司马迁及其《史记》对历史教育的贡献表现在:1.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治国提供良方;2.《史记》的内容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好教材;3.进步的历史观奠定了历史教育指导思想的基础;4.创新通史体例,确立了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的范本;5.多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引起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与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目的保持一致,尽管在具体事功上对古今似有偏重,但司马迁基本上还是坚持了等视古今的理性态度。因古今在揭示天人关系上的同等地位,司马迁既反对崇古也反对厚今。因而在处理古今关系上他强调“古今一体”而要求通晓古今之变。司马迁对古今的态度及其对古今关系的认识与其历史观密切相关。因古今时长的可调性,从宏观上看,司马迁在审视古今历史发展的总体历程时采取了循环论模式;但是从微观上来看,司马迁在审视具体的古今变化时又秉持明显的进化史观。  相似文献   

14.
钟雯霞 《考试周刊》2011,(92):29-30
司马迁对治水相当重视。司马迁重视水利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在《史记》中重笔记载了前代尤其是汉初治水的事迹。司马迁重视治水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活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受时代风气影响,冲破了前人在尚贤、知人方面的僵化模式和世卿制的思想羁绊,在其伟大的著作《史记》中分别阐述了有关人才基本素质、成才、人才事关国家兴衰以及用才等方面的人才思想,总体上表现出实践性、开明性和人民性的特点。司马迁的人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来人才学思想是丰富的。他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叙和评论中,不断阐发他对人才使用的观点。文章以大量篇幅考察了司马迁所记载的因人成事和因人失事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司马迁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具有卓然独立的生存精神-独立的人格与精神的自由。作为人的司马迁,他无论是面对世俗的眼光、权威的桎梏,还是身处苦难的深渊,都能始终恪守自身独立自由的生存精神。作为艺术家的司马迁,这一生存精神对《史记》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其写作呈现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另一方面,使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形成了以生存精神为准则的独特的尺度。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是在陕西黄土地上诞生并成长起来的世界文化名人,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化巨人,除了时代、地理等条件特别是自身的刻苦自励、不懈努力外,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悠远的史学家传,二是父亲的培养教育,三是"李陵之祸"的反面刺激与促成。三方面便是深深作用于司马迁主观并使之成为文化巨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郭莎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38-139
司马迁《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介绍了《史记》写作的缘起和主要内容。《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二者历来是研究《史记》、司马迁生平、思想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拟从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客观原因来探寻司马迁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20.
爱奇是司马迁审美倾向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倾向,使《史记》一书在显露出奇异色彩的同时,更具有其他史书不可比拟的思想性和深刻性。从司马迁对品节高尚、功业卓著的奇才之士的欣赏与偏爱中,可以感受到他想建功立业的强烈进取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