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经典阅读的意义与方法”这一主题,我想谈谈读经典的三个根本问题: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读经典?怎样读经典?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经典?每个学科都有若干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都是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时代精神的精华。判断经典的标准至少有:一是在思想史上是否引起争论,二是研究这一经典的成果有多少,三是是否经过较长历史时间的检验。要谨防仅以发行量的多少来判断经典。  相似文献   

2.
刘欣然 《现代语文》2013,(6):127-130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心路历程的折射,它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千百年来,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著名学者、教授于丹女士在《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中说:"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呢?经典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能够从中学到的无非是一种态度,一种最朴素的、最基本的,从当下出发的、推己及人发现内心的这么一种态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读经典?这个问题往往会被不知不觉地转换成另外的问题:读经典有什么用途?有什么好处?转换了,我们还以为是同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这么关心用途和好处,那么也就不必回避,直接的回答是:没有什么用途,没有什么好处.伊塔洛·卡尔维诺说:唯一可以举出来讨他们欢心的理由是,读经典总比不读好.他在《为什么读经典》里援引了一个故事:当毒药正在准备的时候,苏格拉底还在用长笛练习一首曲子.“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首曲子.”  相似文献   

4.
思想的张力     
经典是这样的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的时候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我们谈读书,谈经典,首先要追问的是,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读经典以及怎么样读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我加一条,经典——尤其是西方的人文经典,它向人展现出一种特别的思想的张力,展现出  相似文献   

5.
传统经典著作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学生关于传统经典著作的阅读观念和阅读效果对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然而,高校传统经典著作阅读现状令人堪忧,面临问题及其原因如:实用主义下的高校传统经典著作教育的缺失;功利性阅读下的高校学生疏离经典阅读;阅读"自流"下的高校学生阅读经典效果欠佳。为此,我们提出了从经典阅读模式的转变,经典阅读过程的优化,经典阅读效果的增强三个方面着手,旨在改进当代大学生传统经典阅读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在"国标"视野下,商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但有关商学经典阅读的研究在国内还比较罕见。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湖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的116位学生,发现该类专业学生都认为商学经典阅读很重要,但商学经典阅读实践都很少,最大的问题是"读什么与怎么读",主要原因是自觉性与主动性严重欠缺,其次是没有浓厚的商学阅读氛围。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商学阅读推广要遵循三个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导四互动"的商学阅读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7.
以文艺学研究生的培养为例,指出研究生读书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样读".阐述了研究生阅读经典的基本原则:有兴趣、有目的地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读;理论经典与文学经典相结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一、走近纪念碑 1.揭题导入,质疑猜读.师:今天,咱们一起跟随著名作家刘成章来"读--碑".(手指课题)再把题目读一读. 生:(齐)读碑.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作者读的是什么碑? 生:他读的时候,是怎么读的,有怎样的心情? 生:作者为什么要读碑? 师:也就是说,读碑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是吧? 生:为什么是"读"碑?  相似文献   

9.
叩问人生     
以前读爱因斯坦的传记,看到有人问他,人为什么而活?爱因斯坦回答:"追问人生的意义是毫无意义的。"当时对此深感疑惑,不知道这位大科学家为啥这么说。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稀里糊涂地来,稀里糊涂地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相信每个人都在心里问过自己,可是有多少人说得清,人究竟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学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还是一个新趋势,但它经常会面临这样的质疑:为什么要开展经典阅读运动?经典阅读究竟有什么价值?它对什么人最为适合?怎样进行经典阅读才有效?什么时间开始比较适宜?通过对经典阅读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笔者发现:开展经典阅读对于矫正人们的急功近利心态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它对人的精神品质提升具有直接的作用,并能够满足人们对人生意义求索的愿望;同时,团队学习是经典阅读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大学期间是开展经典阅读的最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到底应该学什么?教科书上的文章都是经典吗?学生不喜欢的文章为什么不可以不学?浅显的文章为什么一定要用两课时三课时来教?学生喜欢的好文章为什么不可以选来做课文?教师和学生为什么就没有选编教材的权利?这些问题常常在笔者脑中萦绕。  相似文献   

12.
童年的阅读     
上了中学,作业增加了那么多,还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等着我们,课外阅读的时间明显比小学时少了吧?想在这最短的时间有最大的收获,读什么呢?这就是老师、家长为什么总让我们读经典的原因。其实经典并不都是那么遥远,那么难懂,作家梅子涵的这篇文章会让你对经典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哦!一个希望优秀的人,是应该亲近文学的。亲近文学的方式当然就是阅读。阅读那些经典和杰作,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  相似文献   

13.
每逢实习之前,常有一些学生问:怎样去钻研一篇小学课文?根据我指导实习的体会,要钻研一篇小学课文,必须从课文整体出发,弄清与课文有关的四个问题,即:(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二)怎样写?(三)为什么这样写?(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或编者编入教材的目的是什么?下面以《珍贵的教科书》(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一文为例来谈。 (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这是问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4.
刘敏 《教师》2019,(4):5-7
阅读的意义不言而喻。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他的名著《阅读史》中写道:“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文章从课内到课外,从确立经典阅读体系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到设计经典阅读课程解决何时读、怎么读的问题,为经典阅读提供了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经典和我们     
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书籍。二是为了消遗,用读书来消磨时  相似文献   

16.
师:请同学们找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师(多媒体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生:(自由读这三句话)师:同学们,读了以后有问题要提吗?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生:(沉思了一会儿)生1: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生2: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生3: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位军神?师:同学们真会思考,围绕句子内容一下子提出了三个问题。再读读,看看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学们又会有什么问题呢?生4:(学生读后一脸兴奋)老师,这儿为什么一连串用了三个感叹号?师:你真有一双慧眼,能…  相似文献   

17.
正前面老师们都已用自己的话给经典下了定义,在此就不再谈"什么是经典"了。我主要结合自己在校学习的经历来谈经典的阅读方法。我本科学的是英语,我阅读经典的第一个方法是"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细细咀嚼"。在我们的翻译课(特别是口译课)上,老师常要求我们阅读中英双语读物,并仔细揣摩源语和译语进行转换的工巧之处。比如,在读曹雪芹的前六十回《红楼梦》时,老师要求我们同时阅读林语堂的译本。除林之外,老师最推崇的几位翻译家还有穆旦所译的浪漫诗(九叶派创作的  相似文献   

18.
"三联动、两结合、多样态"开展中华经典教育,是针对近年来中华经典教育存在的问题,基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由地方综合性大学通过实践探索出来的一种新模式。"三联动"是指以大学为引领,将大、中、小学的中华经典教育有效地衔接起来,使之产生良性互动,形成一体化、阶梯式的实践教育体系。"两结合"是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传统经典与红色经典的结合。"多样态"是指开发"素读"法、"微悦读"等一系列中华经典教育的实践方式。按照"为何读""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与"读的效果如何"的基本思路,从中华经典教育的理念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和评价几个方面全面阐释"三联动、两结合、多样态"中华经典教育实践体系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经典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文学界的普遍关注。这显然是因为大众流行文化已经猛烈冲击了传统经典文化,而这样的冲击也已经使得当代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明显疏离了那些被历史证明是人文精神核心的经典著作。经常有同学问我:为什么按照老师的指点,去读经典,可就是找不到感觉?应该说,这是当代人文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因为很难想象,  相似文献   

20.
声音     
为什么阅读这么重要今天人们在很多场合都谈阅读,很少关心阅读者本身。在古代社会,也有阅读经典的行为,但只有牧师、士大夫等少数人才有能力阅读。什么时候阅读变成一种现代的、普遍的社会行为?我想是跟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塑造关联在一起的。从18世纪开始,阅读,特别是文学阅读,变成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行为,其目的是要塑造具有人文主义理想和情怀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