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高校专业分流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减少学生高考志愿填报的盲目性,拓宽厚实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分流的具体实践过程看,存在学生对按大类招生培养的认同感不高、专业志愿的满足率较低、各专业间学生成绩分化严重等问题,需要合理设置招生口径、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等,实行按大类招生培养的专业分流模式。  相似文献   

2.
2003年,浙江大学改革又迈出了新的步伐,无论是在招生方式上,专业的调整、设置上,还是在人才教育的模式上,改革的变化都将有充分的体现。拿浙江大学招办主任程艺的话来说,从今年开始学生会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2003级新生将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多种选择任你挑 2003年浙江大学招生规模和人数与以前不变,本科人数为6000名,研究生人数为5000名。其招生方式实行按专业招生,部分院系实行按大类招生,按专业和分院系招生的本科学生都将按大类培养的方式,以发挥  相似文献   

3.
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是我国本科专业教育走中国道路并形成中国特色的主动作为.这项改革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拓宽专业口径的按类(系)招生改革试验,兴于融合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改造,并在大教改思路下得以全面深化发展.当前,我国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处于校本探索阶段,形成了以专业大类与试验班为载体的全学科、宽学科与细学科方案.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遵循学科发展逻辑、重构大类培养方案,遵从人才培养逻辑、全面服务学生发展,遵行教育治理逻辑、有效构建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高校掀起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潮,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则因专业选择的灵活性而受到重视.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高校,其招生方案、分流方案、管理模式与培养方案,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改革意义深远,已成为必然。但是在实行大类招生改革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科性较强的专业招生方法、相近专业分布不合理的现象以及如何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等问题,是实施按大类招生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6.
军队院校招生计划确定了各院校、各专业、各生源地的招生数量,对军队人才建设的总体发展水平有重要的影响.为实现精确化拟制军校招生计划,提出了运用求解线性规划模型拟制招生计划的方法.在综合分析考虑约束计划拟制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院校-专业招生计划模型和分生源地招生计划模型,分别描述了确定各院校各专业招生数量和各生源地招生数量应满足的目标与约束条件,然后给出模型的求解方法,求解模型的结果就形成了招生计划方案.最后以拟制2013年青年学生招生计划为背景,进行了应用案例研究.该方法为实现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军事人才计划精确管理探索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办法.近几年,一些高校已经全部或部分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取代以往的按专业招生的模式.此项招生制度的改革不仅可以较为有效地避免或弥补学生选错专业带来的遗憾,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当然,按照学科大类招生也是有条件的,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一些具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应慎推以学生选择定专业生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丙奇 《上海教育》2011,(20):44-44
上海大学今年实行重大招生改革,该校2011年本科招生按大类招生,并实施通识教育,对一些少有问津的专业、就业市场不景气的专业引入淘汰机制。按照上海大学的规定,第一学年学生无专业身份,统一在社区学院学习和住宿。在第一学年末实行以竞争机制为主导的专业分流,  相似文献   

9.
基于G大学614名本科生的调查数据,以传统招生模式的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模糊评价法对比分析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的专业认同,结果显示:大类招生学生的专业认同模糊评价值为0.612,高于传统招生学生0.521的水平,实行大类招生总体上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从专业认同的5个维度看,实施大类招生对学生的专业情感、专业适切、专业行为和专业意愿的提升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专业认知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实行大类招生的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流前准备不充分,分流过程中各部门缺少协调性,分流后要跟进工作有待提高.因此,必须系统推进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工作改革:分流前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分流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分流后要做好总结提高工作.  相似文献   

11.
大类招生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会计学专业从2015年起纳入我院大类招生范围。《会计学》作为一门平台课,其受众由原来的非会计学专业学生转为纳入大类招生范围的所有专业的学生,因此,该课程需结合这一变化,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满足未来不同专业选择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2.
牛文娟  张翠玲  郭莹 《考试周刊》2012,(74):160-161
近年来,高校正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已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方向。随着学科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大类招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针对目前各高等学校实行大类招生的热点培养模式,本文以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学院大类招生为例。从专业分流制度和学生管理两大方面探讨电气信息大类培养的模式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职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改革有新举措云南省教委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普高热”的猛烈冲击 ,中职招生滑坡的问题 ,从1999年开始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进行了改革。改革举措包括 :全省职业高中实行“学校自主招生、考生自愿选择、教委宏观调控”的招生办法 ;职业高中招生录取实行考生和学校“面对面招生”和“双向选择”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志愿持初中毕业证直接到招生学校报名 ,学校根据招生计划择优录取 ;放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 ,允许初中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 ;允许普通高中…  相似文献   

14.
记者日前从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上获悉:江苏省职业学校的学生将可以提前毕业、休学创业。江苏省将开展职业教育学年学分制的试点,学生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学习难度适宜的课程和任意选修课,总分达到规定要求,准予毕业。允许受教育者先就业和创业,再根据需要回校完成学业。同时,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也将作相应改革,放宽入学年龄限制,逐步试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入学一二年后,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适当放宽学生在校内转专业的限制,部分地区和学校将从招生录取制度转向注册入学制度江苏职业教育推出重大改革学生可提前…  相似文献   

15.
《职业技术》2006,(17):62-62
今年九江市将进一步改革职教招生办法,实行“八允许”政策:允许本县生源不足的职业学校到职业教育相对薄弱且生源较富余的县区招生,各县(市、区)到市直公办、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算生源地招生数;允许跨地区、跨省招生;允许外省市学生户口迁往学校所在地或办理农转非;  相似文献   

16.
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国务院批准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学校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之优秀人才为根本使命。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以文理大类招生为特征的招生制度改革和以张扬学生个性、凸显学生自主选择为特征的完全学分制改革.构建了集“学识培养”、“素质养成”和  相似文献   

17.
向娟 《上海教育》2011,(20):4-4
大类招生制度改革消息传来,笔者心头为之一振,亦为之振臂高呼,"我的专业我做主"终于开始由美好的期许走向实在的现实,且不断推进。在笔者看来,大类招生益处有三。其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行大类招生能够帮助学生相对更科学、理性地选择专业学习方向。高考填报志愿的传统做法,往往造成学生、家长在"一知半解"的迷糊情况下"一报定终身",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大类招生与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与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及培养的模式相比,大类招生及培养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类招生及培养为例,在大类设置、大类分流政策、培养方案、学生管理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更多高校特别是行业特色型高校提供合理化建议,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创新,在大类招生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高素质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需求,部分高校对于招生体系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实行大类招生。在大类招生体制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本文基于此背景下,简要分析了大类招生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结合信息技术类专业大类培养模式改革,介绍了信息技术类专业按大类培养的优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及学生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从招生录取、教育管理、成绩考核评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大类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