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吴举宏 《中国教师》2010,(19):62-63
<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小时候是在"咯咯咯"的笑声中读完的,今天读完后却是满脸泪水。与鲁迅的童年相比,现在的很多孩子没有百草园那样无忧无虑  相似文献   

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前半部分“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中写的“美丽的自然之景”、“奇妙的女蛇传说”和“快乐的雪地捕鸟”等内容。不仅学生喜欢读,而且老师也愿意引导学生品析其内容、语言、写作技巧之妙。对于后半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也许是作者对枯燥的书塾生活流露的不满,一直以来不仅学生厌恶,  相似文献   

5.
本是作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教学重点应放在描写“百草园”部分。  相似文献   

6.
7.
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时,一个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这里为什么不直接用‘再见’、‘别了’,而偏要用一个德词汇‘Ade’呢?”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运用以图挈文法开展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互证性等优点.文章以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指出运用以图挈文法开展语文教学应至少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明确插图与课文内容的关系;二是要明确插图的主要教学功能;三是要明确插图对学生学习课文的激趣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篇章有多种解读方法。鲁迅先生是一个思想型的作家,而且在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已年满46岁,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型作家,因此,他的作品必然带着成熟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样,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出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思想解读”,应该是一个新的解读角度。  相似文献   

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传统名篇,按照“新课标”编选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教材下册,都选入了这篇章。为了帮助同学们学好这篇课,并开拓视野,扩展知识,引起大家探究的兴趣,我们在这里发表一组有关章,供大家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首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本来看.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不必说百草园中美奇趣,也不必说三味书屋里的读书游戏.单是从百草园中到三味书屋的烦恼令人回味无穷。百草园虽快乐.但毕竟孤独.虽有无数个为什么但无法求解.无人解答;而三味书屋虽然陌生.多有束缚。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我”的童年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这样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撤出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仍然保留在初中语文教材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关于怎样针对中学生特定的身份来进行多维的阅读训练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传统阅读教学中关于“主题思想”的提取仍然是整个语文阅读中的重点。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笔者以为.中学语文阅读的篇目,无一不是经过了长期淘汰、筛选和检验而来,从接受理论来说,它们的主题阐释注定呈现出一种历时态下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应该在一种开放和动态的环境中进行;从而让文章的主题得到充分的、多角度的开掘。同时对这种多元解读的本身也应采取开放的眼光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性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标定位】1.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初中语文第一册正是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述的是作者儿时嬉戏的乐趣和读书生活 ,所写风物 ,无不着有儿童之色彩。故此 ,教学本课 ,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生活和文章结合起来 ,感悟童稚情趣 ,更好地解读文章 ,深刻领悟语文和生活的关系。2 .在能力方面 ,据单元教学要求 ,我们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 ,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同时 ,要指导学生如何默读 ,使其默读能力得到初步的锻炼 ;指导学生养成随…  相似文献   

19.
凡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都记得“三味书屋”里读书的情景,可谓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念“上九潜龙勿用”。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窭大开”的……学堂里都是些几岁或十几岁的孩子,扯着喉咙地念,至于意思,恐怕未必都懂。念过一阵后,声音渐渐小了下来,最后只剩下老师很陶醉的读书声。这时孩子们便在下面偷着玩各自...  相似文献   

20.
郭来坪 《现代语文》2006,(11):60-60
我们读书人对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并不陌生,但真正能说清出其中的“三味”是指哪“三味”的却并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