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BIM、5G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对碳中和视域下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基本内涵、现实价值、实际困境展开研究,提出实现路径。现实价值:节约能耗降低成本并综合提高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率,达成全民健身热潮对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需求,促进赛事举办方对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的改造,满足学生对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的沉浸式体验,实现国家对高校体育场馆低碳智慧化的要求。实际困境:低碳环保理念滞后是对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阻碍,制度化标准的缺乏是对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制约,数字信息化整合困难是对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限制。转型实现路径:绿色理念赋能高校体育场馆,引领低碳建设新方向;国家标准赋能高校体育场馆,构建低碳建设新体制;数字与信息技术赋能高校体育场馆,推动低碳建设新动能。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背景、内生动力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化转型升级中的应用。通过对智慧体育场馆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传统体育产业提供了补充,智慧化建设成为体育场馆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同时,传统体育场馆存在功能单一、经营困境等问题,智慧化改造能够提升场馆运营效率和服务体验,解决大众健身需求不足的问题。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通过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实现全面感知、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智能控制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技术是以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及语音识别为核心支撑的新型科技形态,为我国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提供源动力。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释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体育场馆发展的价值维度,挖掘图像识别、智能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场馆综合发展中的场景耦合优势,发现我国体育场馆在智能化过程中存在设备运作不稳定、运营管理机械化、智能产品服务不足、资源分布不均等现实困境,提出夯实政府顶层设计,保障场馆顺畅转型;搭建城市体育智库,深化体育场馆高效化运营;完善应急监督机制,创新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加大产品设备研发,升级体育场馆智慧化服务;搭建人才创新高地,构建场馆协作网络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审视我国智慧体育场馆运营时代优势,认为国内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已具备可行条件,但仍然存在智慧化程度和体验质量较低、转型改造面临风险、场馆运营方认知受限、硬件与软件系统整合困难以及缺乏国家与行业标准等困境。通过分析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打造"智慧体育场馆"的试点个案,确证"技术赋能"对新时代体育场馆治理具有重要效用。我国智慧体育场馆运营主要有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和场馆协会纽带模式等实现路径。提出政府加大智慧体育场馆投入、积极转变观念推动智慧运营、尽快酝酿智慧运营方案、合理选择智慧运营模式、充分挖掘和分析场馆数据价值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等促进场馆智慧化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数字经济热潮喷涌而来,成为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焦点。户外运动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数字经济的巨大冲击,并表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阐释数字经济赋能户外运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内涵,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剖析动力机制,并探索数字经济赋能户外运动产业的表现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户外运动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数字鸿沟”与“数据孤岛”、投入成本高与成效周期长、认知经验不足与数字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实施路径:发挥产业协同作用,完善数字监管体系;优化产业税收政策,落实转型升级规划;加快技术创新应用,夯实数字人才培养基础,以期为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增强数字赋能体育场馆带动体育消费、服务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能力,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分析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的转型诉求和主要特征,总结了主要发达国家智慧体育场馆发展模式,并结合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需求提炼启示。研究认为:我国应强化顶层规划,制定智慧体育场馆发展计划;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参与智慧场馆建设;聚焦重点,大力改造职业体育场馆条件;因地制宜,提高场馆数字化运营能力;技术创新,提升智慧体育场馆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赋能大型体育赛事低碳管理,正成为高效推动实现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的重要驱动力量。以“数字技术赋能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技术赋能体育赛事碳中和的理论内涵、作用机理、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在科学界定数字技术赋能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内涵基础上,数字技术赋能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基本逻辑可以归纳为“连接-挖掘-优化、管控-增效”,其作用机制分别是改变能源供给方式、提高能源消费效率、拓展碳抵消渠道和增强碳管理能力。数字技术赋能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的现实困境体现在碳中和数字转型协同机制不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碳中和数字监测难度较大、碳中和数字转型标准缺乏、碳中和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缺少等。最后提出构建大型体育赛事数字碳中和协同参与机制、强化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数字赋能技术供给、完善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数字化监测体系、构建多元化大型体育赛事碳普惠机制、构建大型体育赛事数字碳中和行业标准、加快大型体育赛事数字碳中和人才培育等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我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研究认为:我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具有资源充足、政策支撑、赛事丰富及科研基础雄厚等内部优势,但存在服务欠佳、机制不完善、人才不完备及利用水平低等劣势;同时有政府支撑、技术支撑、建设支撑及需求支撑等外部机会,也面临数据安全未保障、资金渠道单一、保障待完善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外部挑战。结合SWOT交叉分析矩阵,提出发展策略建议:全面推进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提升体育场馆智慧化运营效率,完善体育场馆智慧化保障措施,加大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宣传。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数智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困境,并提出发展路径。价值: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奠定数智技术基础,为推动身边工程优化升级提供可行方案,为提升智慧化治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困境:资源投入有限,赋能动力不强;数智基础薄弱,赋能效果欠佳;数据共享不足,赋能深度不够。路径: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数智健身观念;增加资源投入,完善数智赋能保障;弥合社会差距,夯实数智赋能根基;开放数据共享,提升数字赋能深度。  相似文献   

10.
将"智慧化"理念融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是推动传统体育产业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升级的抓手,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动能转化,提高体育产业供给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方式。在分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智慧化建设现实状态的基础上,探寻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智慧化建设的逻辑、机理与路径。研究表明:以推动传统体育产业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升级为目标,以促进体育产业新空间发挥经济效益为方向,以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科学规划和智慧运营为要求,以满足消费者的智慧化体育需求为重点,是智慧化建设的逻辑。剖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智慧化建设在模块层、主体层、运行层三个层面上的机理,提出制定智慧化建设标准、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构建智能知识库、搭建智慧体育服务平台的智慧化建设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推进群众体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数字赋能为群众体育治理现代化提供动力基础。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数字赋能群众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价值。研究认为:数字赋能推动群众体育治理向整体智治、精细治理、多元共治转变;现阶段数字赋能群众体育治理现代化面临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数字治理理念转向偏差、数字治理人力资源短缺、数字治理监管体系尚未完善等困境;应通过提升治理主体技术应用能力、引导群众体育数字治理理念转向、打造“数字+体育”治理人才体系、完善群众体育数字治理规范标准等路径弥合数字赋能群众体育治理堕距,提高数字赋能群众体育治理的效度、温度和尺度。  相似文献   

12.
自2018年开始,世界不同经济体均大力发展5G网络等新基建,中国以及美国等主要国家相继颁布了有关发展策略。5G技术作为目前信息基础设施领域中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给许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再次飞跃。在信息全球化推进的今天,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同样离不开5G技术。因此,为了促进5G技术在优化智慧体育场馆服务水平方面的实际运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现状,并针对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中5G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现阶段智慧体育场馆还面临着技术发展限制、投入收益不平衡、政策标准缺失、专业人才稀缺四大挑战,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在5G技术支持下实现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升级是培育全民健身发展新模式、推进全民健身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为加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质升级,本研究从理念转变、技术赋能、人才支撑以及制度规范等方面,厘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升级的逻辑理路及现实样态。目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升级存在智慧理念转变不足、技术持续创新不强、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制度规范不健全等困境。践行方略:深化价值引领,培育和提高主体智慧思维与协同参与意识;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保障健身大数据的质量与效用;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人才队伍结构合理与质量优化;加强制度供给,夯实智慧化服务环境规范与保障,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升级提供行动路向。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现阶段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具有政策目标明确、发展路径清晰,消费需求扩大、市场投资活跃,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等特点。但还面临着政策执行疲软、职能转变滞后、赛事体系不合理,运营水平薄弱、数字化融合不充分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以下治理对策:完善扶持政策细化措施,加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强化政府监管与服务职能,营造良好市场秩序;建立健全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优质赛事资源供给;提高赛事运营水平,优化赛事营商环境;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夯实产业人才基石;加强数字技术赋能,促进业态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15.
体育场馆不仅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体育发展的重要依托.本研究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运营为研究重点,分析了体育场馆运营改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研究以“互联网+”时代我国体育场馆服务转型升级为例,说明了只有体育场馆科学高效运营,能提供优质服务才能使其作为体育产业资本的体育场馆充满活力,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研究还提出了现阶段体育场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大并发量下体育场馆无线网的覆盖问题),以及未来大型体育场馆信息管理系统的多个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驱动体育产业创新升级、提升政府管治效率、巩固体育产业竞争地位、增强体育企业产管效率。但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也存在政策支撑不足、数字软硬件设施薄弱、数字化人才短缺、体育消费结构失衡等现实困扰。建议从强化政策支持、加快数字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重塑消费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完善,进而巩固顶层设计与协同治理,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突破数字化发展瓶颈,拓宽数字化体育消费市场,方能最大程度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智慧体育公园价值及动力机制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智慧体育公园建设价值在于优化运动空间,打造城市健身地标;依托数字平台,提升公园管控效能;升级服务质量,提高居民生活品质。2)全民健身战略、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消费日益升级是智慧体育公园建设外源动力,而整合生产要素、保护绿色空间、便利群众科学健身市是内源动力。3)影响因素为政策颁布与落实不够,智慧化转型意识低;数字体育人才匮乏,技术研发相对滞后;智慧化嵌入方向偏移,建设初期规划差;新建扩建成本较高,持续融资积极性差。基于此,从加速数字技术渗透、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完善数据共享服务、强化顶层规划引领4个方面提出智慧体育公园建设的推行进路,进而助推体育公园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阐释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理论基础,以区块链技术赋能健身休闲业、5G通信技术赋能竞赛表演业为例,分析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场景样板,对机遇与挑战进行探讨,并提出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研究认为: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政策环境优化、市场需求扩大、投资规模初显、对外贸易扩大的机遇,存在核心技术基础薄弱、商业模式创新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治理体系不完善的挑战。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总体思路为培育体育产业数字化内需体系、助推体育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发展,实施路径为提升体育产业数字化核心技术水平、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体育产业数字化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体育产业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我国数字技术与职业体育融合发展的态势、面临的挑战以及优化的实施路径。从国外来看,数字技术与职业体育的融合表现在比赛训练科学化、体育赛事科技化、体育场馆智能化、运营管理高效化等方面。在国内,数字技术在职业体育领域的覆盖场景不断扩大,顶尖俱乐部竞相开启数字化转型,体育科创型企业不断涌现,但面临从业人员传统认知尚未转变、技术难点亟待突破、数据分析人才匮乏、基础设施改造不完善、数据保护制度不健全等挑战。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突破传统思想的认知局限、架构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案、培育数字时代的复合人才、打造体育场馆的智能服务以及保证数据制度的与时俱进等路径,实现我国数字技术与职业体育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运用逻辑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剖析北京冬奥会场馆功能转型方向与挑战,并提出转型路径。北京冬奥会场馆功能转型方向:以竞技功能为主导,积极服务全民健身;以多元经营为依托,推动冰雪产业链升级;以冰雪文化为引领,释放奥运遗产红利;以冰雪旅游为特色,赋能区域协同发展。转型挑战:缺乏落地方案影响功能转型效果,运行条件约束影响功能转型效率,技术要求复杂影响功能转型成本,业态融合短板影响功能转型基础。转型路径:推进宏观政策落地,实现场馆红利互融共享;满足群众冰雪需求,促进冰雪文化空间塑造;注重竞技功能实现,提供国际水准场馆保障;实现整体性布局,构建场馆产业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