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姗 《文化学刊》2022,(6):215-218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运用系统功能对华兹华斯的诗歌集进行生态语篇分析,分析其蕴含的生态意义;诗人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视作和谐共生、平等对话的伙伴关系,反映了积极正面的生态观;同时借诗歌挖掘如何积极影响人们的生态观,进而呼吁大家热爱自然,树立合理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
刘鹏昊 《文化学刊》2023,(3):109-112
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属于后现代哲学,其文学观属于后现代批评性文学观。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提出非中心思想,崇尚异质性,结构思想的两个核心是“他者”和“延异”。解构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文化思想的颠覆,促使西方旧文化系统瓦解崩溃,把西方文学带入全新的后现代主义时代。解构主义对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积极探讨解构主义文学观,深入挖掘其根源,掌握其思想观念和策略,为新一代文学批评家批评理论和方式的改变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牟琦 《生态文化》2010,(1):13-14
21世纪应该说是倡导生态文明的世纪。 所谓生态文明.就是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提出10年之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振奋人心。电视记者采访群众,小康社会什么样?农村老人回答:"不愁吃穿,医疗保险";城市青年要求"有车有房";贵州有人说的是几十年前的老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让我想起"大跃进"时期一位农业干部说的"农民也能抽上大前门香烟"。这些说法都很形象,但有片面性,没人提到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2006,(6):F0002-F0002
李振南,浙江乐清人,研究员,系中国林业文联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东清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多年从事林业,园林,风景,旅游,文化等工作,以其对生态的倾情与关注,发表生态文学作品90多万字,发表论文26篇,并先后出版了《雁荡山印象》、《乐清树木奇观》、《雁荡山风景研究》、《大地印象》等多部著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我国先锋文学与思想启蒙运动后期的德国狂飙文学运动,在某些表现特质上有诸多的相似性。然而,考察先锋文学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特质,反观德国狂飙文学所面临的时代发展特色与文学性表达思想,可知,二者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的文学表达形式,又有着实质性的文学精神表达差异。为此,该文就二者之间表达的现代性所触发的情感基础、历史个性与现代性思想表达进行全面对比研究,以期能够通过这些研究,阐明先锋文学与狂飙文学之间的异同,进一步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文学史进一步的梳理归类,也借由此而弄清中外文学精神潜质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空间意象图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不同国家诗歌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展现。诗歌翻译过程中,空间意象连接中外文化,传播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激发英语国家对自然空间中原型意象的感受,唤醒他们对自然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该文从生态空间的视角,对《早发白帝城》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解读,试图找到诗歌英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化》2011,(5):16-16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深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相似文献   

9.
创作环境文学可以宣传环保理念与生态思想,了解、阅读环境文学作品可以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环境问题,深入了解古代的环保制度及古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同时从多方面分析近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过程,并围绕环境文学与环境运动发展展开论述,研究结果证明了环境文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于航 《文化学刊》2022,(9):84-87
在西方文化和思想发展的历程中,哲学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而随着语言修辞观念的持续性变化,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主要呈现出三种形态。第一,修辞手法的存在会损坏真理,而哲学是对社会贡献或社会普遍性现象的总结,文学则是艺术的代表,因此,哲学与文学在本质上是对立关系。第二,修辞是以语言中的逻辑和语言表达的含义为基础,而文学和哲学都是以文化知识以及社会道德作为根基的,因此,文学和哲学都是建立在社会真理以及语言逻辑的基础上。第三,修辞手法广泛地存在于一切语言之间,而真理作为修辞手法的产物,并不是一种绝对形式方面的思辨性产物,因此,哲学的本质其实就是修辞手法,与文学之间存在同一性。由此可见,在西方社会语言文化以及社会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哲学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这场探讨从未停下脚步,而修辞观念的转变也让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是分析了修辞观点视角下西方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为探寻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多方面的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这一思想在现实生活层面上,即在实践观上,体现为限度生存的实践原则。这一原则与当代生态伦理学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示着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文学的地域性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将文学视为发生在一定空间场域中的现象,成为一个考察文学问题的新视角。但在地域文学研究中隐伏着一个问题,即如何定义人与地域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流寓的角度考察人、文学与地域的关系,以古典文学所表现的人与地域的隔阂感、融合感及地域对流寓文学的接受与认同为例,揭示流寓作为人与地域更真实的关系以及流寓文学对于地域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并兼及中国古代地方文化研究中流寓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人类对传统自然观进行反思的结果,是在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呼唤中形成的。正确理解与把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价值,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统筹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后,面对一系列生态危机与资源匮乏,生态议题再次成为人类发展的重点议题。生态建设是多层面的,生态理念的传播就是其中一个重点。日本是全球动画产业的"领头羊",我们对其生态动画发展的关注与研究,对提升"美丽中国"的国际形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环境"意味着我们人类在中心,周围由所有非人的物质环绕。"生态"则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整体化的系统和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国际生态批评领域里,最为通用也最多地被混用的两个术语,就是"环境批评"和"生态批评"。在文学界,"环境文学"、"生态文学"也常被混淆。究竟是使用"生态的"(ecological)一词好,还是使用"环境的"(enyironmental)一词好?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蕴含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在商品经济与我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资本逻辑的影响扩展至乡村,站在马克思生态哲学的立场上,结合我国乡村治理经验,对乡村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用以指导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能助推乡村环境美、经济强,最终实现振兴,也有助于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生态文明与乡村治理理论。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减灾委的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少数灾难多发的国家之一。灾难的主题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在举全国之力抗击"5·12"地震灾害的今天,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崇尚科学的同时,文学中反映出来的灾难与救世观念同样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西晋文学对话在文人交游的氛围中展开。文人交游的产生是文人与权贵对话的产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他们对话的工具。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文学大都是为谋求政治利益而作的唱答诗,多以"轻绮"为艺术特征。"浅而绮"文学审美的形成,也与当时玄学的发展关系密切,"游仙"诗与"隐逸"诗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玄学的影响,玄理使文学在与玄学的对话中上升到审美之境。刘勰所谓的"轻绮"、"浅而绮"不仅批评了西晋文学华美雕琢的文风,也批评了西晋文学玄虚平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张帝 《生态文化》2011,(4):28-28
生态文化,是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概括,是人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信念、价值理想、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尊重自然、敬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1,(5):186-186
赵婉孜、刘风光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语用学为文学分析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因为它突破了形式主义的观念,将文学语篇看做是动态的,是作者、读者和语境互动的产物。语用学与文学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拓宽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能够丰富文学研究的视角。文学语用学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尚处于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