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是不可或缺的途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薄弱”“中国文化失语”“缺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兼具英语语言能力与中国传统文化英语传达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注重我国传统文化要素,可以丰富英语语言学习内容,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平等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语言学习的路径,可从4个方面着手:(1)完善英语学习大纲,修订学习者的教材;(2)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3)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学习内容;(4)将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纳入英文能力测评等。  相似文献   

2.
该文考察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大学4年中的变化,指出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主要受制于3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理解浅显,英语叙事能力不足,跨文化能力薄弱。并提出“中国文化素养—英语讲述能力—跨文化策略训练”的教学构思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当今文化自信理念的深化与实践,已然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在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必要前提。而经济全球化、信息通信网络化、思维模式多元化使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职高院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该文就此分析了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00后”群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性、“文化自信”理念深入人心的普及性、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意识双向成长的独特性、多元化世界跨文化交际的迫切性。因此,该文从师生教学、对比学习、实践体验和自主学习4个步骤逐一阐述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锻炼以及提升过程中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对阿坝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民族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等,均值为3.34。在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技能四因素中,跨文化知识最低,跨文化意识最高。这与学生的知识接触、知识储备、文化环境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因素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因子。最后针对研究结果,该文提出3点针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建议,以期对民族高校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日本文化现象中含有的中国元素入手,探析中国元素给日本文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把文化自信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引导学生学习日本文化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自信建设,使其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日语专业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外语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分类以及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述了如何通过系统地文化导入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达到合适地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语言交流能力或素养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电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体现,对于其从事跨境电商行业有重要的影响。在跨境电商活动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交易双方在语言沟通、价值观、消费观、审美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只有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正视文化差异,促进贸易达成。该文首先介绍了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其次分析了跨境电商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跨境电商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指标,最后提出了相关策略,旨在提升电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发展,东西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越发频繁.通过课程思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对翻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意识形态切换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已作为基本要求纳入其专业能力培养范围之内,对其进行智育的同时,必须对其加强德育工作,以培养其批判性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研究中的本土文化失语问题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文化研究和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过去人们一直重视西方文化的引入和移植,而对于本土文化重视不够。人们一直强调中国人如何适应西方文化,却很少关注本土文化在跨文化研究和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可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缺失是很普遍的事情。在跨文化研究和外语教学中,引入本土文化的内容,对于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衡量了我国外语语言教育的能力,也是我国教育面向全球化、现代化改革的选择,因此当代高校要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语言学科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教育面向未来、面向全球、面向现代的转变。而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语言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主观态度有着深刻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外语学习情况和跨文化交际的自我认知进行调查,以找到存在的问题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该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以期帮助高校找到语言教学改革与调整的方向,促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加强语言基本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加强文化导入,突出实用英语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做到在语境中学习、交际中使用,这都是影响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核心议题,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强调。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接班人的摇篮,大学应担当起文化建设重任,通过增强现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文化自觉能力,培养文化感情,生发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践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大学生成为推进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传承与创新的鲜活力量。  相似文献   

13.
新疆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的地方,各族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其中维吾尔族和汉族文化差异最为典型,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极易产生隔阂甚至冲突,因此,进行维汉跨文化交际研究已刻不容缓。对此,笔者提出可在南疆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帮助维汉大学生培养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构建跨文化知识框架,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立志于将文化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双语教育有机结合,最终推动南疆高等教育事业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花金侠 《职业圈》2007,(24):115-116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和紧密.跨文化交流成为现代社会的主题之一.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大.文章分析了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并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很多外国人与中国人进行贸易时会使用英语作为语言的交流媒介,不同的语言类型背后孕育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如何能够理解不同语种的表达含义成了当今时代重要的文化课题。若没有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环境,在使用英语交际时就会难以进行沟通。由于生活背景和文化熏陶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产生多层次的障碍,因而,如何体现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言沟通的有效性成了社会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6.
王浪  范利红 《职业圈》2008,(11):145-146
英语是用于交流的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加入WTO,跨文化交流成为一个新的趋势,这一新趋势对我们职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文章根据作者多年来职校英语教学经验,探讨了在进行有效性英语口语教学的同时,如何渗透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涉外旅游活动中,旅游英语人才除了应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之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文章就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作了简要概括,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提高旅游英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英语是用于交流的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加入WTO,跨文化交流成为一个新的趋势,这一新趋势对我们职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文章根据作者多年来职校英语教学经验,探讨了在进行有效性英语口语教学的同时,如何渗透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95后"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其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于我国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介的延伸,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高校工作者应当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将手机媒体这一载体更好地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何使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始终,提升学生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