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民族志是把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所形成和发展的术语,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分析两位作者的田野经历和反思,主张将研究者“感同身受”式的情感体验作为理解教育民族志的重要维度。具体而言,研究者的情感体验包括三个层面:日常性、讽刺性和生成性。即便都是研究“教育”问题,都以“学校”为田野地点,研究者也常常因遇到文化氛围迥异的学校而有极为不同的情感体验。研究者的这种情感体验和反思对于探究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及其价值意义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参与观察者的角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实地研究中参与观察者的角色分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现有分类方式不一致的原因是分类标准的单维性所致.正确的方式是在涉入程度的维度下,将实地观察划分成局外观察和参与观察,同时在研究者身份是否显露这一维度下,进一步将参与观察者的现场角色分为两种:即隐蔽的观察者和公开的观察者.  相似文献   

3.
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可以达成理解和信任,是质的研究方法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是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主要工具;但同时人具有高度的主观性,研究者在进入研究之前总是会对研究对象存在某些“前概念”甚至偏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观察者偏见、观察者的角色建构以及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等。  相似文献   

4.
结合学位论文写作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路线进行深度分析。在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的嫁接方面,研究者不能盲从西方理论,需要秉持“理论自觉”的学术路线。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之间,不能舍此即彼,而是要力图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在田野研究路径层面,需要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同时需要综合农村快速评估与扎根田野研究。而研究资料的收集,需要综合运用文献法、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在资料分析方面需要注意客观性,并能在“小社区”中透视“大社会”。最后,学位论文写作需要经过不断的“破题”和“立题”。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自己“说话”,其产生,需要调查者和研究者的参与。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生存的田野走向学术的层面,要经过研究者的参与观察和深度描写。研究者应该有意识的确立主位和客位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一项为期一年的民族志调查为基础,旨在从教师访谈数据中揭示农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障碍。在理论层面,本研究着眼于教师的专业身份及其对他们对于家长参与建构性理解的影响。在数据分析层面,本研究指出,接受访谈的教师倾向于认为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是"边缘性"的辅助角色,家长常被看作教师的追随者,而不是平等的合作伙伴,而教师则视自己为专业的工作者,其专业判断不容质疑。在行动层面,家长不同形式的参与又是教师构建专业身份的重要实践,常被看作鼓励"先进"、解决"后进"问题的重要手段,其符号意义要高过实质意义。本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解释农村学校家长参与的低迷现象,是对本领域文献的一项重要补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与以往对质性研究方法纯粹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叙述不同,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实例,阐释作为质性研究新视角的建制民族志在教育研究中的技术路线与哲学依据.建制民族志关注日常生活世界中行动者的活动和经验,考察社会生活是如何组织的;重视访谈、观察与文本在资料收集与分析中的价值,并提出“以文本为媒介的社会组织”的路径进行越地情境与在地情境的有效对话.就研究的质量检测而言,提出质性研究的有效性和推广性有其生态界限.对教育研究中生活世界的探索是一个开放、持续和沟通的过程,研究者应站在主体间性的立场,在隐性的社会事实中建构结构化,为没有走进田野的人提供理解与沟通的可能性,从而走向交往行为的理性.  相似文献   

8.
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要考虑自己和被研究者的身份和角色。它们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形象装饰、懂行人、熟人或者生人、局外人或者局内人、听众或研究者等。考虑身份和角色时,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有以下几种情况:无你(以研究者为中心),无我(以被研究者为中心),有你有我(以双方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要考虑自己和被研究者的身份和角色.它们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形象装饰、懂行人、熟人或者生人、局外人或者局内人,听众或研究者等因素.考虑身份和角色时,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有以下几种情况:无你(以研究者为中心);无我(以被研究者为中心);有你有我(以双方为中心).  相似文献   

10.
质的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研究者在质的研究中占据着更特殊的角色和地位。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研究者是社会现象的忠实“再现者”。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哲学理念、思维方式和研究者角色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研究者学习和运用质的研究的体验与经历可以概括为“喜悦”、“执着”与“明了”等三种意境,研究者的研究素养在质的研究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为提高研究者的研究素养,研究者要注重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研究方式、锤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过参与观察扎根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结构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外在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顺利“进入现场”开展参与观察需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恰当的入场方式和良好的信任关系。在“深入现场”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需要“将心比心”,使自己和研究对象达到“视域融合”,并通过深度访谈达到移情理解。这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要“悬置”态度保持客观性,而且要在理解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建构社会世界的一般规律,从而“跳出现场”达到超脱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提炼需要在理论资源与经验事实之间“穿梭融合”,在理论建构与经验研究共同作用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12.
“观察者”概念是俄罗斯语言学家АпресянЮ.Д提出的,作为语言学领域的关键术语,“观察者”被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在原型观察者层面,除了基于语义客体和感知主体分析外,引入参照时间概念,对语义合理性进行重新剖析;在观察者空间指示性层面,分析“вдалеке”和“быть”的观察者空间定位特点;在“быть”属格结构的观察者层面,分析处所意义中的观察者,并指出处所意义的属格构式与存在意义属格构式本质上存在区别;在动词体层面,从时态角度比较了内部观察者和外部观察者对句子语义的影响,并指出未完成体也可以存在显性主体,是参与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教育质性研究是研究者个人高度参与的研究形式。无论是资料收集.还是研究报告的文本撰写,都是研究者个人因素参与的结果。教育质性研究的这些特性凸显了研究者个人身份的重要性.走向个人身份的自觉乃是质性研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地方性知识”这个概念,意味着研究者要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去发现事实,也意味着研究者要从“内部人”即“文化持有人”的角度去解释所发现的事实和构建自己的理论。“地方性知识”这个概念及其蕴涵对于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获得社会事实并准确解释这些事实。教育研究者要走出书斋,走向田野,以构建对我国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知识”这个概念,意味着研究者要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去发现事实,也意味着研究者要从“内部人”即“文化持有人”的角度去解释所发现的事实和构建自己的理论。“地方性知识”这个概念及其蕴涵对于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获得社会事实并准确解释这些事实,教育研究者要走出书斋,走向田野,以构建对我国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6.
学校宏观管理研究的课题数量已经超过微观教学研究,但研究质量较微观教学研究有较大差距,有的研究结论甚至不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经验性认识深刻。研究范式的不成熟是重要的原因。研究范式包括观察现象的范式和运用概念体系研究的范式。学校宏观管理现象,是关于调动教育资源过程的外部形态和联系,具有历时性、共时性、观察者不完全亲临性等特点,决定了对学校宏观管理现象的系统观察,要具备职务条件(或代职课题研究)、选择高级问题的观察角度以及需要“教育管理叙事”的不断积累。不同的概念体系,又决定了问题的抽象路径和研究范式。应当重视借助教育组织理论形成宏观教育问题的表述方式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教育田野研究具有情境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情境性与生成性的和谐统一是教育田野研究的必然走向,情境生成也成为教育田野研究的独特视角。田野研究中的情境生成主要包括问题情境化、方法生成化以及结果认同化三个方面。从学科传统上看,具有人类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更注重研究的整体主义视角,注重与当今教育现象的整体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相契合;而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更注重研究对象的生存境遇,赋予其更多的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情境生成的视角有效规避了不同学科立场"以方法为中心"的研究倾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注重多学科视角的合作与融合且"以问题为中心"。对教育田野研究成果的信度评估要基于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情境,更多地尊重研究者在特定情境中的研究立场、经验事实和理论解释;对其效度评估则要以真实的情境为评判标准,直面研究情境中的具体对象,为读者提供理解与沟通的可能性,进而产生情境共鸣,以达成推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民族教育研究中,田野考察法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研究者所青睐的一种研究方法。藉此方法,教育研究者可以以直接观察、深度访谈、参与体验等方式获得民族教育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但是,该研究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经过探讨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对该方法的基本原则遵循不够所致,据此笔者提出了多项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的田野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应用于教育研究时要进行教育学立场的改造与转化。这种改造与转化主要表现在田野地点选择、研究关注点、研究者的角色、研究目的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系统的观察可以大大增加对行为问题的认识。观察者在现场观察时既可以作为参与者,也可以作为旁观者。作为一个参与的观察者,他和被观察者就具有面对面的关系,因而可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搜集到观察对象的资料。参与的观察者可以扮演主动者的角色,也可以扮演被动者的角色。一般来说,主动的参与者比非参与者更能了解被观察者的动机和态度。在进行非参与的观察时,为了防止由于观察者在场而引起的被观察者行为的失真,观察者可以不让人看到他,通常采用潜视镜或单向视幕,使被观察者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