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139位就读于常州大学“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的调查发现,为得到更好的工作是其来华留学的主要动机,留学生在生活适应、学习适应方面表现较好,语言、文化领域的适应情况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正相关,而心理适应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最难实现的一个方面。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及留学生可以从明确学习动机、注重跨文化培训、重视语言学习、抓住跨文化适应关键期等方面入手,更顺利地实现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2.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留学生来中国留学的规模日益庞大,这对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与管理是一个新的挑战。该文从来华东盟留学生的教育情况和生活现状出发,结合跨文化适应理论,阐述来华东盟留学生在社会文化、心理和学术适应方面的障碍表现。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推进汉语与专业教学改革、加强中华历史文化教育、使用新媒体促进双方沟通、开展多层面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数据提供精准帮扶、提升管理队伍国际视野与服务水平六大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和教学人员提供帮助,对来华东盟留学生解决跨文化适应障碍问题、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人才培养国际化是一个趋势和热点。该文从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心理适应、生活满意度、社会文化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和文化传播状况方面着手,采用问卷调查与课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存在的真实现状,与此同时对高职院校留学生不适应中国文化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入探析,并提出正确引导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日益增加。做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为进一步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声誉等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研究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探究来华留学研究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变得极为必要。该文以地方高校H大学来华留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社会生活和文化适应、学习适应及心理适应3个方面了解他们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现状,进而分析影响他们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并针对如何提高来华留学研究生跨文化能力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大量外国学生开始到我国留学,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这些留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给留学生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利于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和留学生本人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合力。该文首先阐述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现状,其次分析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就跨文化心理适应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使得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度,受不同文化影响,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有较为严重的语言障碍,影响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也会影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该文通过文献查阅等方法详细分析总结了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障碍,通过分析原因,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从而更好地指导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水平,促进来华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吸引更多留学生进入中国,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跨国家、跨地区的学习和交流也日益增多,尤其在国内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留学门槛不断下降、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的背景下,外出留学已经成为目前国内的普遍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留学教育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蓬勃发展,由此产生的海外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开始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将国内外学者针对海外中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调节策略等方面研究成果做进一步整理总结和归纳分析,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为促进这一领域研究的进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文化认同度等现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非洲来华留学生存在“文化冲突”“环境不适”“语言障碍”等问题;“语言背景复杂”“身份认同缺失”“文化对立突出”是非洲来华留学生文化民族主义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了“融合语言文化教学”“培养文化交流意识”“组织多元交流活动”等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来自全球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来中国留学,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0万人次。为了适应不断扩大的来华留学需求,增强来华留学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中国许多高校开始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同堂授课,中国大学生在经历跨文化传播的新鲜感时,也备受跨文化冲突管理能力匮乏的困扰。本研究希望探究跨文化课程中中国大学生跨文化冲突管理问题,为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该文采用语料库方法,通过自建专题语料库,运用大数据分析,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考察“一带一路”术语在中外媒体中的传播情况,探究中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差异表述。对关键词和主题词的搭配分析表明:作为时政热词,该倡议的积极传播,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积极参与其中,而西方主流媒体也高度关注及评论该倡议,承认“一带一路”是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也有不少疑惑或不满。该文尝试探究核心政治术语的对外翻译策略,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技术在现代全球化社会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社交媒体成为人际沟通交流最重要的工具。该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其微信使用对社会融入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微信使用有利于来华留学生在东道国搭建社会关系网络,对其社会认同的影响次之,对其社会参与的影响则最弱。微信的功能性使用,包括聊天、发朋友圈、互动评论、阅读公众号文章及微信付款等显著影响来华留学生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中亚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语言资源丰富,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中亚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呈现出群体的特性与个体差异性。本文从学术适应、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跨文化适应总体情况四个维度对中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总体上属于中等程度的适应,学术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优于心理适应情况。中亚留学生的语言背景、人际互动、中国文化认同等因素对其跨文化适应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广州越秀区小北路一带,因越来越多的非洲裔人士在此工作生活,被称为广州的“巧克力”城,不仅引来国内外媒体报道关注,还吸引各国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前来调查,从跨文化适应、全球化流动、移民治理等不同维度对这片“族裔飞地”(ethnicenclave)展开研究,但对这些在华外籍移民的传播学研究却相对缺乏。对于生活在广州的非洲裔人士来说,身体健康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他们在医疗健康方面会有哪些需求和障碍?  相似文献   

14.
社会高等教学规模的不断拓展,进一步扩大了来华留学教育数量,对现阶段留学生管理提出了新挑战,逐渐构成留学生跨文化管理新问题。拥有不同文化特征的留学生进入高校校园当中,给留学生之间、留学生与中方学生之间带来一定的文化差异,给留学生管理带来了巨大困难。现阶段主要是以以人为本教育观念为基础,学生跨文化管理具有较强服务性,跨文化管理意义在于能更好服务来华学生,提升管理的规范性和发展性内涵水平,促进留学生专业知识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在管理中实现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既提高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在内的各方面认识与理解,也充分合理利用校内的国际性资源。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对于来华留学生培养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及汉语水平提升等方面,从深层次来看,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至关重要,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认同。该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文化认同理论,结合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文化体验实践,重点研究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培养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具体措施。来华留学生不仅应熟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更要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切实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来华留学生,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建设和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6.
<正>来华留学生是中国文化传播中的一类特殊人群,他们能够亲身感知"文化中国",可能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潜在传播者。目前,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学界对身处中国的留学生群体关注度不够、实证研究较少。本文以五所在京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北京地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探讨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亟须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各领域国际化人才不但承担着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职责,更承担着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需要具备较好的跨文化语言转换能力、跨文化语言思维运用能力、跨文化思辨与话语创新能力和跨文化包容和文化自信力。在国际传播新形势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通过转变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开拓人才培养多元路径等方式,建设适应新形势、担当新使命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8.
<正>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明显增长,"2015年,在生源排名前15的来源国中,除了韩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五个国家,其他国家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①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  相似文献   

19.
过去十年,中国与欧盟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加强合作,成果显著。多数欧盟成员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认可其为世界繁荣发展作出的贡献。但部分欧方人员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理解赤字”,有的甚至抱持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中国媒体应加大力度、有针对性地驳斥部分欧方人员的抹黑攻击言论;加强议程设置,主动就“一带一路”倡议答疑解惑;积极发挥资源联通优势,与政府、企业、智库等多主体加强沟通,共同从多层次多角度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中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现代化“一带一路”应该如何有效进行的计划,得到了沿线国家的认可。而“一带一路”的合理建设不仅可以加快我国文化输出速度,同时还能够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一次十分重要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提出者、推动者,需要时刻注重自己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言行举止,做好文化的良性交流。因此,该文将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媒体推动文化交流的作用,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