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原的音乐活动,主要集中于20世纪30-40年代和90年代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把音乐当作救亡与启蒙的武器,在新音乐运动及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编选歌曲集,译介苏联歌曲和柴可夫斯基,提出自己的新音乐观。在第二阶段,他重新翻译整理罗曼·罗兰的《柏辽兹》等两部音乐专著,为广大乐迷提供了珍贵的精神食粮,更以此彰显其理想主义情怀。本文梳理其音乐活动,以期全面认识陈原作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复调人生。  相似文献   

2.
陈原的音乐活动,主要集中于20世纪30-40年代和90年代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把音乐当作救亡与启蒙的武器,在新音乐运动及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编选歌曲集,译介苏联歌曲和柴可夫斯基,提出自己的新音乐观。在第二阶段,他重新翻译整理罗曼·罗兰的《柏辽兹》等两部音乐专著,为广大乐迷提供了珍贵的精神食粮,更以此彰显其理想主义情怀。本文梳理其音乐活动,以期全面认识陈原作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复调人生。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评论》是英语世界对于《三国演义》的第一次系统解读,1838年9月刊载于近代著名英文报刊《中国丛报》,虽然是一篇书评,但它对于中国小说的海外传播却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考订出该文的作者是第一位清代德国来华新教传教士郭实腊,在此基础上,结合他对于中国文学的整体理解与认识,分析了这篇书评四方面的问题:情节译介、人物重构,以及译介者对于《三国演义》的总体评价和译介缘由。在郭实腊的大力推介下,中国历史小说得到了清代来华西士的广泛认同,在当时几乎造就了一枝独秀的文体神话,这对于推动中国小说的海外译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翻译的契诃夫八部作品集的书名目前有“短篇小说”“小笑话集”“奇闻”等几种,其中以“奇闻”一词最常见也最为合适;新中国成立后重印或者再版的该译文集里面的八幅插画存在全部抽掉、部分删减、全部替代且插画数量增加等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尊重鲁迅先生的译介初心,初版插画的原貌和数量不能随意改变,因为鲁迅的契诃夫译介首先是出于把德译版本中苏联版画家玛修丁的八幅插画介绍到中国的考虑,所以他才会把契诃夫作品的译文集安排到《文艺连丛》系列,将插画提升到与正文并重的地位;鲁迅先生借助契诃夫作品引进玛修丁的这八幅木刻版画,借此分析西洋版画家作品的特点,以帮助中国木刻工作者取长补短形成自己风格、新文艺。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前,十三位来自欧洲的耶稣会士译介了《易经》。利玛窦、金尼阁、卫匡国与柏应理是西传《易经》的首批西方学者,他们开索隐之先。由于思维差异、宗教政治、宗教训练与汉学发展的原因,其后的译介者分为两派,白晋等人将索隐式翻译推向极致;刘应等人的翻译则基于文本。《易经》的译介源于传教之需;对《易经》的索隐起于良善,见于亲和;索隐派的思考出自内心,源于信仰,流于争议。这些耶稣会士客观上把中国的群经之首推向了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6.
言论集纳     
<正>浙江大学教授许钧在2017年8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文化译介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文中认为:中华文化的译介要注重系统性。当前,社会各界尤其重视中国文学的译介。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译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华文化要真正"走出去",应以思想为先导。中华文化有根、有源、有脉,这些都体现在中华文化典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三百年(下篇)——中国文化与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李明滨翻译和研究古典作品是俄罗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项主要工作,这可以分几方面来叙述。1、诸子百家的译介早在18世纪初,俄国驻北京的东正教传教士团就开始接触《论语》,有的团员还翻译了《...  相似文献   

8.
黎蕾 《文化学刊》2015,(3):130-134
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经典文学作品,然而它在中国却经历了一个短暂却曲折的译介与接受史。本文试图以本土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对这部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历程,透析其中所折射出的各时期两国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姿态。  相似文献   

9.
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易经》译本是其译介中国典籍的巅峰之作,被公认是最出色的西方语译本之一,出版后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西方社会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力图通过对卫礼贤《易经》译本体例、翻译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卫礼贤对《易经》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及其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侠小说英译研究是解析中国武侠小说现有译介经验的重要路径,能够为今后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提供相应的借鉴与启迪。文章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译内行为”与“译外行为”两个方面剖析了《射雕英雄传》(卷一)郝玉青英译本的译者行为,研究发现郝玉青虽部分译文在“求真”与“务实”之间失去平衡,导致译者行为合理度较差,但从该译本整体译介效果来讲,其在“求真”与“务实”的把握方面上基本得当,译者行为合理度较佳。该研究为探索郝玉青的译者行为提供了参考,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射雕英雄传》(卷一)郝译本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美苏冷战的国际格局下,遭遇到重重包围封锁,世界很难听到中国的声音。在此背景下,《人民中国(日文版)》(以下简称《人民中国》)在周恩来、廖承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应运而生。《人民中国》是面向日本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日文月刊,隶属于中国外文局。创刊以来,除对日集中报道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内容外,还设立了小说译作专栏,对中国当代小说进行译介,旨在通过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推广和宣介,吸引更多日本民众关注中国。中日两国毗邻而居,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两国虽没有很快正式建交,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明治39年,岛村抱月以对接西方文艺思潮及其时代文艺观的方式,对阔别的日本文坛做出了自己的预期。《被囚禁的文艺》一文对文艺做出了"情"受"知"所困的判断。岛村抱月依此在日本文艺、西方文艺与文艺这三者间,发现了"象征性""宗教性"的总特征,并认定这将是此后文艺发展的总方向。本文从岛村抱月明治39年的文学活动、《被囚禁的文艺》体现的文艺观、岛村抱月对日本文艺的认识、岛村抱月对西方文艺的认知、岛村抱月对文艺的思考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艺、西方文艺与日本文艺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3.
为了能在全社会唱响林业公益歌曲,用文艺形式培养全民爱我森林、绿我中华的意识,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6月10日至20日,国家林业局和中央电视台首次联合在江苏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拍摄《绿色的中国是我的爱》和《我爱祖国大森林》两首林业公益歌曲音乐电视。《绿色的中国是我的爱》和《我爱祖国大森林》,分别由当红歌星、2003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  相似文献   

14.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文学领域的交流日趋频繁,现代文学作品呈开拓之势,除了有鲁迅、林语堂、琼瑶等的译介作品外,余华、莫言等人的作品也开始得到译介。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作品对韩输出从数量和质量上更是有了显著的提升,作品类别与题材趋于多元化。通过拟对2016—2020年这五年间的译介作品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已译介到韩国的中国作品所具有的特征,同时通过畅销书榜单、作品评分、读者评论等信息考察读者取向并分析原因。以此为滥觞,希冀能对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文艺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即使是再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也能在异国他乡汇成涓涓细流浸润人心,展现其独特文化魅力。今年上半年,不少浙江剧团和艺术团体去世界各地开展演出交流,用戏曲和音乐表达文化自信,用精彩纷呈的演出为外国观众带去富有魅力的"中国声音",充分展现浙江地方文化金名片的魅力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世界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了更多契机。不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精彩,各国人民因文化交融而心灵相通。  相似文献   

16.
华兹生是当代美国汉学界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翻译家之一。其译介的汉学典籍多达28部,部分译文还被收入其他汉学英译选集中,成为翻译经典,译介成果斐然。其译文也得到了西方学界的认可,多次获得各类翻译奖项,并受到西方诗人、汉学家与翻译家的高度评价,为当代汉学西传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对西方汉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华兹生对中国文化典籍的译介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案例,对其译介活动及成功经验的考察,有助于启迪我们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理性思考,加深我们对文化外译本质属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沙博理先生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伟大践行者,他先后将20余本书,累计1000多万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在海外享有盛名。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早年从事律师工作,见过太多美国司法不公的现实。1947年来到中国以后,同著名演员凤子结婚,从此扎根于中国。建国后他参与创办《中国文学》杂志,将大量新中国的文学作品译介到英语世界,如《小二黑结婚》《儿女英雄传》《林家铺子》等,其后他又从  相似文献   

18.
接受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根据接受理论,为达到翻译目的和效果,译者必然要关照读者。1902年,梁启超在其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镶嵌了拜伦长诗《唐璜》中的片段《哀希腊》,从而开启了中国文化界对拜伦长达百年的关注。本文在接受理论的基础上,对梁启超《哀希腊》的译介过程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9.
《乐记》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在战国时期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在儒家的哲学思想中,音乐从来就不单纯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话:"以乐礼教和,则乐不乖。"又曰:"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中国古代很早就发展了音乐对于人的性情有控制作用和对民众的道德修养有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冰 《职业圈》2008,(14):101-102
李曙明先生于1984年10月在《人民音乐》上发表了《音心对映论》,由此引起了长达二十余年的争论。这场争论对于中国的音乐美学界具有深远的意义,他不仅推进了对中国古代音乐羡学及其原理的研究,同时也推进了中西音乐美学比较的研究,促进了对方法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