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周边国家在古代有过使用汉字、汉语文言作为书面用语的历史 ,其中 ,韩国的使用历史最长 ,接受中华文化的浸润最深。韩国文人用汉文创作的符合中国古典诗歌形式要件要求的诗歌 ,是为韩国汉诗。韩国李朝时代的汉诗与诗学 ,艺术造诣达到了纯熟的高度 ,并表现出明显的中华文化的印迹与中国风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诸端。一、用中国典故入诗。韩国汉诗 ,运用中国文史典故如同本国故事。这一风习 ,在高丽中期已见端倪 ,著名的“海左七贤”之一林西河 ,穷困不达 ,英年早逝 ,其有诗自咏道 :“科第难消罗隐恨 ,离骚空寄屈平哀。”高丽末期的李齐贤…  相似文献   

2.
该文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分析影响我国政论文英译的各种因素,力图找到其英译文中所遵循的翻译规范。研究发现,从预备规范看,政论文英译在文本选择上,主要受到国家战略和对外宣传的影响,目的是要构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展现良好的中国印象;从初始规范看,译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充分性”,同时考虑到外国读者的习惯,也越来越重视“可接受性”,不同时期的译文在“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的侧重也有所区别;从操作规范看,译文以遵循源语规范为主,都是全文翻译,没有删节等现象,注重保留有中国特色词汇的特征。该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基础,对我国政论文的翻译展开描写性研究,旨在找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以期对政论文的翻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陈曦 《职业圈》2008,(3):155-158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在诗歌翻译中,意境的有效传承依赖于其音、形、意的理想对应。文章以若干译文为例,分析了英汉诗歌互译中“对应”的重要性及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4.
该文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原文及其英译本建立中英对照双语语料库,并以该语料库为基础,通过分析中英两版“白皮书”词汇特点,分析原文与译文的语言差异,并总结“白皮书”英译本的翻译特征,以探索适用于同类文本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环境,选择最佳译文的过程。作为中医文本的基本单位,中医名词术语浓缩和概括了中医学的文化内涵。该文分析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译过程中涉及的“语”“人”和“文”,以及身处生态翻译环境中的译者调整并适应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最终产生适应生态环境最佳译文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该文总结了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翻译中的译者身份存在的不足,指出前者会导致译文的机械性,束缚译者身份,而后者会导致译文的主观性,译者身份不受约束。这两种翻译观都是不利于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翻译范式以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为理论指导,承认译者身份在主体间性关系中存在不确定性,译者身份受意识形态、言语倾向、文本内容、翻译策略等内外部因素影响。该文通过数学模型讨论建构主义翻译中译者“身份”问题,译者以语言为媒介,可以同作者和读者建立一个动态“三角对话关系”,实现主体间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王慧 《职业圈》2007,(6S):125-125,98
不同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和办学规模,决定了不同的外语学院具有不同的内涵。文章从以上角度出发,对“外语学院”的译文进行了精心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目的。从理解原文到表述译文、从选用翻译策略到译文选词的整个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对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文献。该文选取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两篇维译文,结合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从原文理解、翻译策略和方法及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这两篇维译文中的具体体现,旨在为今后政治文献维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许渊冲“三化论”与格特(Gutt)关联翻译理论均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统一,前者方法性与后者学理性的结合对中西译论“在互鉴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比较翻译学视角,采取理论分析与译文研读相结合的方式,对二者的互补性关系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三化”的认知论本质在于依据作者与读者认知情况的差异对原文信息进行一般化、特殊化或替换等处理,使之顺应译文读者的心理认知语境;(2)“三化论”与间接翻译均是“解释性相似”翻译观的体现,“三分”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可为其方法论的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强调翻译的译作应该体现出原稿意、音、形上的三美。但因中英文化差异,翻译中“三美”的实现需要根据原稿的内涵、逻辑、美学等作出翻译补偿。该文以《白马湖之冬》为例,选取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探索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补偿更好地展示翻译“三美”,并为散文初译者提供有益的分享和借鉴。同时,通过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及其丰富的娱乐生活,进而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陈映苹  杨尚英 《职业圈》2007,(19):58-59
文章从英语习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角度分析了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产生的不同译文效果及翻译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融合发展的今天,通过外宣翻译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树立大国形象、构筑中国政治话语权至关重要。该文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运用案例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探究译者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过程中,如何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灵活处理中英句式结构差异、中国特色词汇表达和中文四字格结构等翻译难点,从而整合出最贴近目标语读者思维方式的高质量译文,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实现源语环境和译语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译文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在诗歌翻译中.意境的有效传承依赖于其音、形、意的理想对应.文章以若干译文为例,分析了英汉诗歌互译中"对应"的重要性及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4.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两者相互统一、有机融合。中医文化要“走出去”,中医典籍的翻译至关重要,不仅要重视医学科学精神的对外传播,同时不能忽视医学人文精神。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黄帝内经》蕴含“以人为本”“医者仁心”“医患和谐”“未病先治”等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内涵。该文在传播学5W模式指导下,对比吴连胜、吴奇父子和李照国两个《内经》译本,探讨医学人文精神相关译文的译介策略和译介效果,通过分析提出建议:在中医典籍翻译中,译介内容需要从“重科学轻人文”到“科学和人文并重”的转换;译介主体需要兼备“古汉语—现代文”“汉语—英语”两种语际翻译能力;译介策略选择上需要灵活变通、有机互补。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作者曹雪芹在书中大量运用了富有丰富文化含义的熟语,这些熟语给全书增加了活力,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和困难。该文比较分析《红楼梦》歇后语在翻译哈萨克语过程中的译介处理,阐释原文中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的再现得失。在翻译中归化能够使译文通顺,异化能够保留源文化内涵。翻译中译者根据语境灵活地把握维度,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同时把译文地道通畅地表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细致梳理《聊斋志异》的经典日译——柴田天马译本的百年翻译出版历程,挖掘与此相关的人物与故事,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译文文体变迁,并通过比较同时代译文析出其译文特色。研究发现柴田天马译本的翻译出版在日本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中有过大起大落,但在友人支持以及其本人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实现多次发行,有力促进了《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其译文在百年间也随着日本文字和日语文体的改革而略有变化,但柴田在有生之年始终坚守其活用振假名、保留汉语语词的翻译策略,这种执着是他向外表达自我文化取向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外译本是颇具代表性的政府外宣文本,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在境外的形象建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更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锐性。该文聚焦报告中3类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即四字格词语、俗语谚语及中国特色政治文化词,借助目的论、外宣“三贴近”和语言自信等研究视角分析报告德译文中的典型案例,鉴赏佳译、提出建议,并总结外宣翻译策略。经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德译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积极变通,在信息不受损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保留原文在形式、结构和文化方面的特点,方便目标群体理解,译文符合目的、连贯与忠实原则,多为佳译。  相似文献   

18.
王慧 《职业圈》2007,(11):125-125
不同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和办学规模,决定了不同的外语学院具有不同的内涵.文章从以上角度出发,对"外语学院"的译文进行了精心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过程中,特定的语境不仅决定了原文的正确理解,也决定了译文的忠实再现。语境内涵丰富,特征多样,研究语境不仅能拓宽翻译研究的范围,提高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度,还丰富了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对增强语言的美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该文从情景语境视角对张谷若的《大卫·考坡菲》汉译进行分析,论述了情景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诗对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有许多中外学者都对此诗进行了英译,其中以杨宪益夫妇和许渊冲的译文最受欢迎。笔者拟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对杨宪益夫妇和许渊冲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对以后的诗歌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