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的“科学探究”主题强调科学探究的作用,注重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2]明确指出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是五大学习主题之一,主题内容包括化学科学本质、实验探究、化学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法、科学探究的态度及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等五部分,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1]。因此,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要着重从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开始,从学生学会模仿实验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设计实验,改进和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理、反思评价等探究能力。一、学会模仿模仿是学习形成的条件[2],模仿学习超出了对他人行为的简单复制[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发展经历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等阶段。由于刚刚学习  相似文献   

3.
<正>《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1]。廖伯琴强调,高中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指实验探究[2]26-27。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应注重科学探究,尤其应注重物理实验。而同一实验内容因方案设计的差异,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拟重构“楞次定律”实验探究方案,旨在让学生经历一次“发现”之旅,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物理学中理性、求真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从海带中提取碘"是高中化学实验,做好该实验对元素化学的教学,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实验技能探究科学有着重要意义。按教材进行实验,实验时间长(整个实验由原来的1.5 h[1]减少至40 min),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检验不到碘的存在;对"从海带中提取碘"进行研究的人也不少[1-4],但有的所用仪器普通高  相似文献   

5.
<正>氢气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气体之一,需要学生掌握氢气制备、性质检验等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目前,已有学者对教材实验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例如,林海彬等[1]、侯晓琼等[2]、潘国荣等[3]支持氢气制取与性质实验装置一体化设计;周正祥等[4]采用洁厕灵与电池锌皮等反应制取氢气;林燕岚等[5]、侯晓琼等[2]使用注射器、U形管、V形侧泡反应管等器材做反应容器。以上实验是从药品选择、器材类型、实验装置三个方面进行改进,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实验装置复杂、所用器材多、反应时间不好把控。  相似文献   

6.
孙蕾 《地理教育》2024,(S1):167-169
<正>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1],具有求知、唯实、理性的特点。科学精神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维度之一[2]。高中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相似文献   

7.
<正>乙醇与强氧化剂(酸性K2Cr2O7溶液、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是乙醇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位于2019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1]中,乙醇的该性质是采用文字描述的,以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乙醇与强氧化剂的实验设置呈现出一定的必要性。在2019年鲁科版《化学》必修第二册[2]中,乙醇的该性质为实验探究,没有提供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8.
<正>一、问题的提出“石蜡油催化裂化”实验是高中化学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与在浓H2SO4催化作用下乙醇发生消去反应制乙烯相比,该实验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烯烃来自石油、烯烃与烷烃化学性质存在差异等[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中的“科学探究”栏目设置了此实验,其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正>一、问题的提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1]。”氯气的实验室制取是苏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三第一单元[2]的内容。氯不仅是海水中富集的一种元素,而且是学生高中阶段首次接触的非金属元素。结合前面章节学习到的科学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  相似文献   

10.
<正>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科学思维”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1]。模型建构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课标和高考试题都十分重视模型的建构。在高中物理学习时,有意识地将所面对的问题构建成相应的模型,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2]。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1.
蒋永贵 《人民教育》2020,(23):68-70
<正>科学探究评价工具由表现性评价任务与PTA[1]检核量表两部分组成,也就是要思考与设计"用什么样的评价任务来检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表现"和"拿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与规则评判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表现"。  相似文献   

12.
<正>一、问题的提出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2,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学科知识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3。  相似文献   

13.
<正>一、引言STEA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等学科的有机融合,起源于美国[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情境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发现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让学生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4.
<正>氢氧化铁制备中出现的灰绿色物质是什么?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一线教师。笔者对比分析了相关的文献,并进行了整理筛选发现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的探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观点:观点1:是Fe(OH)2吸附溶液中多余的Fe2+后形成的[1]。观点2:是Fe(OH)2、Fe(OH)3和Fe3O4的混合物[2]。观点3:是Fe(OH)2和Fe(OH)3的混合物。观点4:是Fe(OH)2的水合物[3]。  相似文献   

15.
<正>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其中"社会责任"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1]。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使其了解保护环境、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社会责任。在科学探究中增强"社会责任",有利于实现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本文以"制作蒸汽机和斯特林发动机"项目为例,探讨在科学探究中凸显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在创设实验情境的过程中使用同屏技术,能够弥补演示实验可视性的不足,更能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之感。Phyphox软件的使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智能设备开展实验,可打破传统实验的限制。本文以探究下蹲、起立过程为例,为智能手机和同屏技术的教学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考察了宁化客家方言的三个被动标记“分[p?n44]”、“畀[pei31]”、“得[t??5]”。描写了其在宁化客家方言中的基本用法,同时,探讨了宁化客家方言中被动句的基本类型、构成成分的主要特征以及被动句式的语义色彩,并探究了宁化客家方言被动标记的语法化来源和归纳其语法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2020春季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由于疫情原因面临了很多困难,实验教师纷纷献计献策,Phyphox软件是专门针对智能手机开发的开展物理实验的软件,可以很好地助力学生开展居家实验,从而成为居家实验中最常用的手机软件之一。以利用Phyphox软件开展的几个居家实验为例对居家实验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居家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实验教学的开展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沈晓静 《广西教育》2022,(32):91-94
本文以“探究Fe2+与Fe3+的相互转化”教学为例,阐述教学典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次成功的实践:深入分析教材及学生情况,研读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科学探究建立模型以及迁移运用等三大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预测Fe2+与Fe3+的转化可行性、设计及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探究、描述实验现象,运用规律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等过程,进而形成金属元素低价态到高价态的转化模型,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中明确提出9项学生必做实验,“不同价态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为学生必做实验之一。SO2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2],实验装置缺乏密闭性,SO2气体的逸出威胁着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接触的实验较少且比较简单,而SO2的制备、性质检验及不同价态含硫物质间的转化实验操作量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