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提出,现行我国高等院校中文学科的本科教学中,对于汉语是母语的意识薄弱,对于汉语言文学承载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也缺少相应的认识。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人文教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掌握与研究汉语言文学,必须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思想学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评判能力。本文建议,在大学中文学科中,应增加"国学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的课程设置及比重,并尝试在课程外,通过师生互动的"国学经典读书班"、"人文通识系列讲座"等形式,加强国学经典教学,以使大学生在亲近与认知母语文学的同时,更好地体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等。  相似文献   

2.
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语言文化内容和底蕴,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对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和意境进行研究分析,了解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懂得在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创作及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提高对汉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意境分析能力,对汉语言文学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特点,对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策略进行探讨;其次阐述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语境的创设意义与价值;最后提出提高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应用和意境分析能力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发展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3.
美术属于艺术教育类,红色文化则属于精神的传承,高职美术教育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课程思政将美术教育教学与红色文化进行融合,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促使人生价值观向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并树立文化自信。在大思政格局下探讨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立足河北具有的深厚红色文化资源,针对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提出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职美术专业课堂教学策略,使高职美术课堂更好地发展下去,并有效传承河北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担负起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当前广西高职院校在传承与发展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宣传力度与宣传广度不足、模式大同小异等困境,在深度宣传、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创新创造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基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培养人才的定位,结合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特点与当前教育困境,该文提出了探索校本研究课程以建设示范性专业品牌、建设具有壮族元素的校园文化、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融入思政教育、加强科研研究等改革路径,以期促进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及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5.
该文围绕《数值分析》教学中如何融入多元文化精髓,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的问题展开,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讨,首先,分析了如何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其次,研讨了如何融入实践创新的文化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于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后,讨论如何将科学家的励志文化事迹融入数值分析教学实践,激发同学奋斗精神。通过在数值分析教学中近三年的实践,发现融入多元文化精髓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时代担当精神,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而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其文化发展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地方文化。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共谋发展,才能互利共赢、持久发展。该文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探析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共谋发展的必然性,共谋发展中面临资源未能共享、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体系不健全、专业研究队伍结构不合理等困境,提出开发相关文化衍生产品、文化资源共享方式多样化、打造专业研究团队等共谋发展路径,为双方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文化自我国千年来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凝练而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各高职院校也开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为高职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及教师应该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中,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高校培育,进而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人才。该文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思考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融入意义,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职旅游专业教学工作领域中,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强、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的问题,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因此,在高职旅游专业教学工作中应着重关注学生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将项目化教学当作是基础部分,为学生合理打造校内实训室.使学生在校内实训室中全面学习旅游专业的技能、操作知识,形成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髓,对于创新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导向,坚持以传统文化为文化背景,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安阳地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运用现代化信息科学技术手段,转变传统大学数学教育教学方式,助推安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调动当代青年大学生大学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高校大学数学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安阳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与掌握大学数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可以促进安阳地方优秀文化的弘扬,增强地方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学习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我们要以创新理念与方式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丰富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传承与弘扬安阳地方优秀文化,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年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浙江在不同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引领中国翻译事业的翻译名家。深入挖掘浙江籍翻译家的译学精神和文化理念的内涵,凝练和培育与翻译专业相契合的思政元素,在翻译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浙江籍翻译家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充实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提升翻译专业的思政高度。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日益成熟的环境下网络语言迅速风靡,而网络语言也与传统汉语之间存在显著区别,甚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在范围、应用及理解上均有所差异,如何规范网络语言的发展,有效规避其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逐步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课题。因此,基于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和背景,应当做好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协调,针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是不可或缺的途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薄弱”“中国文化失语”“缺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兼具英语语言能力与中国传统文化英语传达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注重我国传统文化要素,可以丰富英语语言学习内容,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平等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语言学习的路径,可从4个方面着手:(1)完善英语学习大纲,修订学习者的教材;(2)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3)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学习内容;(4)将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纳入英文能力测评等。  相似文献   

14.
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传统音乐积聚了丰富的内涵,灿烂的文明造就了多元的音乐艺术形态和厚重的音乐文化积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将其融入以爵士鼓演奏为代表的现代打击乐教育教学中,并得以复兴,对于立足中国文化立场,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延续中华文脉、树立文化自信,丰富流行音乐教学的多元化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探讨了爵士鼓演奏教育的现状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其教学的意义,分析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该文通过剖析“新文创”在青年思想品格塑造、文化艺术传承、劳动创新实践中的内在教育逻辑,提出高校应当充分审视新业态文化生产环境下的育人模式,展现更多开放思维与创新实践智慧。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通识教育、艺术美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等环节,探索“新文创”发展理念下的“文化—思政—专业—美育—劳动”融通教学教育模式,促使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技谋业”转向“以人为本”,以期实现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胡启伟 《文化学刊》2022,(3):121-1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元素。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积极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育资源,将其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美育中,不仅提升了高职院校学生美育的质量,也在美育中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于此,笔者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美育的内在关联性,并随即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中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7.
邱茂莎 《文化学刊》2022,(9):196-199
汉语言文学是深层剖析我国语言应用之美的重要参照内容。古往今来,人们将基础行事思想融入到语言交流之中,又将上下求索、历史沉淀后的精要思想渗透至文学作品中。汉语言文学作品之魅力,在于运用语言之精妙,意境营造之独特。无论叙事或抒情,其都有引人着目之“皮相”及令人读后感触颇深之“骨魂”。展开汉语言文学语言运用与意境营造的分析,可有效地增强当代学子文学素养及文学审美鉴赏能力。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运用的特点及意境营造的作用;其次,进一步探索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创建的内涵;最后,以部分经典文学作品为分析实例,进一步延展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创建的具体情况,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从敬业的专业精神、优秀的专业能力、创新的专业追求等方面赋予工匠精神以丰富的内涵。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深挖传统文化元素,在课程结构体系中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在赛教互补机制中锻造匠才匠心,在校企共育中融合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9.
耕读文化是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智慧,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育人理念和教育实践中融入耕读文化,有助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生态,传承和发扬耕读精神。该文从耕读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教育的必要性和现状出发,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将耕读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二者来说有着双重的价值与意义。在融入过程之中,与时代背景结合,与学生成长结合,寻求二者契合相通的落脚点是融入与渗透的关键问题。因此,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实践发挥现实价值等实现途径的探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