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文化杂糅使传统文化边界逐渐淡化,但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边界限定下的文化认同造成的冲突也更加剧烈。在此背景下,如何超越自身文化认同,建构跨文化认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也要完成从文化认同到跨文化认同的交际伦理转变,即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理念从文化差异基础上的影响力博弈转变为文化多元一体基础上的文明互鉴。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中,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共性内容来建构对中华文化的跨文化认同,以此扩大共识和开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化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外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之一.同时,伴随国际软件外包的蓬勃发展,我国软件外包产业也快速成长,其中对日软件外包的市场规模已超过了中国软件外包整体收入的一半.大连作为对日外包服务的主要城市之一,学习日语的学生人数及日语相关工作从业人数均居全国领先地位.该文从已从事实...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2,(1):163-163
彭云鹏在《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撰文指出,文化图式是关于文化的背景知识结构,可用来感知和理解交际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图式作为某一文化中以经验为基础的预先存在的知识结构,可以用来感知和理解交际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交际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速度不停开快车。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也日渐频繁。各国经济上的合作交流势必带来了更多的商务谈判。而在跨国的商务谈判中跨文化交际与沟通就显得尤为紧要。与国内的谈判不同,跨文化商务谈判是在不同的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之下,人们为实现经济往来、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流进行的商业协商和谈判。由于谈判两边的文化体系并不相同,在交涉过程时,就会不自觉的以自己的文化为主导,商务合作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异和矛盾,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与沟通中在商务谈判中促进文化适应,是提高商务谈判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据陕西省高校教师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省高校教师普遍压力较大,身份危机感较为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四个一流"建设过程亦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身份认同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和内在动力.因此,对于高校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的探究迫在眉睫."互联网+"时期,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主要体现在角色冲击、情感缺失和...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研究中的本土文化失语问题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文化研究和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过去人们一直重视西方文化的引入和移植,而对于本土文化重视不够。人们一直强调中国人如何适应西方文化,却很少关注本土文化在跨文化研究和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可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缺失是很普遍的事情。在跨文化研究和外语教学中,引入本土文化的内容,对于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英语是一门国际化的课程,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当今我国提出了建设文化自信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加强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该文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对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以期促进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和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陈歆 《职业圈》2007,(10X):73-74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不同,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促成了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补与兼容。  相似文献   

9.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陈歆 《职业圈》2007,(20):73-74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不同,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促成了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补与兼容.  相似文献   

11.
牛佳宁 《文化学刊》2008,(3):114-1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上的差异直接体现于语言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日益重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从培养跨文化意识抓起,重视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采用新型的交际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深入,基于跨文化视角积极研究日本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把握语言艺术特征具有现实必要性。日本文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表达倾向,在日语学习以及日语文化学习中应以日语语言艺术特征的把握为前提,实现跨文化视角下语言规律学习与日语文学研读的融合,真正把握语言艺术的多元风格,并产生多元化的文化认知。本文主要就跨文化视角下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问题进行探讨,在总括日语语言文学中语言艺术特征的基础上,选择中日文化的典型案例——茶文化,探明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以指导跨文化的文本阅读与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0,(5):146-146
张其学、姜海龙在《学术研究》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身份主体是文化殖民化与非殖民化争夺的主要领域。如今,身份已日益意识形态化了,以意识形态化的身份认同观看文化身份,就不可避免地把文化人种化,认为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种族决定文化,人种间的差别决定精神、能力和习俗等的差别,并把这一差别绝对化,对混血现象加以排斥,反对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混合,表现出对玷污的焦虑,害怕失去血统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14.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再次展现其不可替代性。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当前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基于此,该文通过文化传播的视角,对云南中医药大学的留学生及相关专业的中国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厘清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了解传播过程中的困难及成因,并在调查基础上给予意见及展望。  相似文献   

15.
林超 《文化学刊》2014,(2):150-160
阿马蒂亚·森认为文明冲突论者以单一文化身份界分文明的做法,不仅忽视了人类其他的多种身份认同,也常使人们陷入文明板块化的平面思维。它既干扰了人们尝试从其他身份认同连结彼此的可能,也为制造文明冲突埋下了伏笔。文明对话论者应当重视人类多重文化身份的复杂联系,拓展文化交流的路径,为世界和平和文明对话做出更为多元有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当今文化自信理念的深化与实践,已然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在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必要前提。而经济全球化、信息通信网络化、思维模式多元化使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职高院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该文就此分析了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00后”群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性、“文化自信”理念深入人心的普及性、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意识双向成长的独特性、多元化世界跨文化交际的迫切性。因此,该文从师生教学、对比学习、实践体验和自主学习4个步骤逐一阐述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锻炼以及提升过程中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以优秀的文化凝聚人、培养人、激励人,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企业文化认同的视角,从理念、行动、结果三个层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策略,包括强化理念认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等.希望通过企业文化来引领人才发展,为企业提供长久持续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文化认同度等现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非洲来华留学生存在“文化冲突”“环境不适”“语言障碍”等问题;“语言背景复杂”“身份认同缺失”“文化对立突出”是非洲来华留学生文化民族主义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了“融合语言文化教学”“培养文化交流意识”“组织多元交流活动”等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拉祜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拉祜族最久远、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拉祜族文化记忆确立和巩固了拉祜族的文化身份。着眼于云南在新时代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拉祜族文化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以拉祜族的文化空间和记忆形象为切入口,对拉祜族代代相传的集体知识进行分析,系统地解读拉祜族文化身份内涵。在这一过程中,记忆形象成为拉祜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础;通过活态传承,拉祜族实现记忆重塑,结合时代条件对民族文化加以继承与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作为文化记忆的首要组织形式,仪式存储和激活民族记忆,增强主体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文章着眼于了解经过高等教育、专业训练以及相当比例的留学经历的本土员工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倾向,在回顾既有理论的同时,力图在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发展中,厘清认同与矛盾,探讨外来文化输入带来的危机和多元化整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