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理念对新时代生态保护、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践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理念,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协同发力,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化》2011,(3):64-64
为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引领社会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林业局、中国美术家协会决定举办“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首届德源杯全国绿色生态动漫作品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化》2011,(2):64-64
为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引领社会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林业局、中国美术家协会决定举办“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首届德源杯全国绿色生态动漫作品展。作品征集时间为2011年3月18日至2011年6月5日(以收到当地邮戳为准)。  相似文献   

4.
为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至关重要。新时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培育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为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认知奠定理论基础,能为促进大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夯实价值指引,能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需要从完善课程内容、丰富实现形式及提高重视度上下功夫。深耕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路径研究,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乡村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乡村文化资源,在产业化的带动下,对实现乡村经济转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同样具有深刻的发展启示。对此,我们要坚持乡村文化自信、发掘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适应生态文明的新型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满族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满族及其先民形成了包含敬畏自然、感恩自然、顺应自然、万物平等以及对自然资源取用有度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满族传统生态文化理念的现实启示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生态理念,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普及生态美学思想,提升全民生态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7.
当前部分地方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博物馆发展在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提升城市内涵形象、承担社会教育功能、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具有重要多元价值和巨大潜在影响。基于公共文化特征、文化生态规划、文旅产业融合等理论,客观分析目前四川博物馆事业发展具有文物资源丰富、文化价值厚重、文明地位较高、行业发展先进等基础条件,探索研究解决其多维度功能价值明细、布局规划理论优化、线上博物馆价值发挥、综合效益测度模型构建等主要障碍,以传承中华文明新高度、嵌入文化生态新理念、释放民间场馆新活力等创新举措,科学推进四川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中华文明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在发展中进行绿色转型。 在浙江,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大胆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新时代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治国理政的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生态建设的新理念和新论断,逐步发展成了具有深刻思想意蕴和理论内涵的习近平生态文明观。要深入学习并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正互联网重构了信息传播生态,为藏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了契机。随着"藏医药浴法"申请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药文化迎来了传播的高光时刻。藏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藏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将对增进我国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凝聚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藏医药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健康传播的经典范式——"知-信-行"来探究藏医药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1.
文章总结了索风营发电厂在开发利用水电资源的同时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开创"绿色文化",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人与自然、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关系的认识的经验.提出只有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山东省临沂市蒙山森林景区,在积极筹划景区的发展思路和经营定位时,将"绿色、生态、养生、文化"作为经营方向,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最近,中科院、环保部评审专家经过严格评审,一致认为蒙山森林景区确立的创生态名山、打造养生文化品牌的经营思路,符合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刘晓玲 《生态文化》2009,(2):F0003-F0003
3月29日,由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联合开展的“弘扬牛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在河北省廊坊市香河一中举行启动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宣布“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正式启动,为“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纪念林”揭碑并参加植树活动。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在2016年3月30日举行的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媒体见面会上,贵州省委副书记谌贻琴宣布,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于7月8日至10日在贵阳举行,论坛的主题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谌贻琴指出:"今年论坛的主题完全符合现实需求和未来方向,彰显了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关注和历史担当,回应了国际大势,服务了国家战略,体现了贵州特色。"她指出,与以往几届论坛相比,今年的年会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坚持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正  相似文献   

15.
刘晓玲 《生态文化》2008,(5):F0004-F0004
十月金秋,天高气爽,为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由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美术作品展”目前正式启动。组委会于10月10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在北京世纪剧院举办了“和谐中国绿色家园”大型歌舞晚会,拉开了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系列活动的帷幕。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时期,我国经济正在转型发展的重要当口,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企业要实现更好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让企业文化能真正地带动企业内部的员工。所以国企内部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通过党建来引领国有企业文化的建设,给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文章主要针对新时代党建创新引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以期找到有效策略,为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4年,在生态问题日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热点的形势下,中国学者提出了“生态美学”这一崭新的美学观念。许多中国理论工作者从生态文艺学、文艺的绿色之思、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等多重视角对这一美学观念进行了丰富与发展。“生态美学”同国际上日渐勃兴的“生态批评”、“环境美学”密切相关,但又有别于它们。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观念,是中国美学工作者的一个创意。它的提出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由认识论到存在论以及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的理论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它不是一个新的美学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藏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通过藏医药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和开设藏医药优秀文化思政课教育广大藏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尤其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学生,在藏医药优秀文化学习中形成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今后的医药医疗实践中自觉践行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独特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精神底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藏医药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藏医药的特点,而藏医药自古以来就与内地中医药充分交流和合作,吸收传统中医药的精髓,强调整体、平衡与协调,具有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柱,短视频时代为区域生态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该文从黄河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建设成果出发,重点阐述了新时代黄河口生态文化短视频的呈现原则、创作与传播策略,以更好地展现黄河口生态文化的魅力和风采,体现其蕴含的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等文化内涵,提升大众生态环保意识,生动诠释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助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克里斯·比尔顿的创新战略模型为理论框架,借由观察文化品牌"一刻talks"的运营案例,分别从价值创新、成本创新、容量创新、市场创新、边界创新等维度来分析其商业模式创新,并指出文化品牌应当以内容带动产业发展,以创意思维实现差异化定位和多元化运营,为其他文化产业品牌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