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壮族霜降节,是广西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其生存土壤不可避免地遭到弱化,如何保持原生态的文化底蕴,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合一,成为传承与创新壮族霜降节的重要命题。护存壮族霜降节文化印记载体,提升壮族霜降节文化体验,做好霜降节文化活态传承,是壮族霜降节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王军林 《文化学刊》2015,(1):111-116
洮岷"花儿"作为一种群众自发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数百年的演唱和流传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得到群众的强烈认可。目前,它的文化个性被商业性覆盖,变得异常模糊。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承也随着文化空间和传承方式的转换、城镇化的推进和普及而逐渐异化,传统文化的意蕴逐渐消失。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从以往的表现时政、表达爱情的悲欢离合、心理治疗、教育、文化认同等功能趋向演唱功能的功利性转变。"花儿"在发展中紧跟时代步伐,捕捉时代气息,在创新中延续,在变化中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在传承区域文化时应起到文化引领作用。该文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大背景下,分析了衢州学院非遗传承的现状,发现地方高校非遗文化传承效果初显,但仍存在脱离专业、脱离地方建设、模式单调等问题,进而探讨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根据非遗自身地域性、文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结合高校人力、物力、智力等各种资源,在非遗校园传承中构建区域非遗文化一张网,跨专业挖掘非遗的内涵和价值,多方联动构建基于城市文化地标的“非遗大IP”活态传承模式,在地方高校打造一个崭新的、可持续的、完整的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遗文化丰富多样、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智慧,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传承非遗文化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冲击,使各民族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各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如何在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结合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寻求职业教育与非遗文化传承最佳的结合点。该文在中职音乐课堂上将本乡本土非遗文化进行系统学习和艺术实践,让学生熟悉并热爱民族非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中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最后该文结合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非遗文化传承中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社会工作是一门强调实践的专业,高校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时既要进行理论知识教学,也要实践专业的方法和技能,树立学生专业的价值理念.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高校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为迫切.该文在总结GC社会工作专业目前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专业认知、实践考核机制、实习督导、专业认可等方...  相似文献   

6.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显然,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将愈加凸显。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基层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面临重大变革,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如何,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居民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并决定着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该文从基层治理——城市社区治理的视角,着力探讨文化在太原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功效的发挥,通过梳理分析太原市基层文化治理的短板问题,从理念认识、体制机制层面提出发挥文化治理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作为国际上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为了承担大国责任,同时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以下简称“双碳”)。“双碳”战略不仅是国家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彰显大国担当的重要举措。高校服务“双碳”战略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争取办学资源的天然需求。该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解析高校服务“双碳”战略的必要性,梳理高校在服务“双碳”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从学科平台建设、育人模式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三大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并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阐述具体实践做法,以期为高校服务“双碳”战略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2022年《“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的出台,大大推动了山东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山东手造”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更是山东人民生活美学的文化符号,是代表山东文化形象的金字招牌。该文在“文化两创”背景下,以山东省新提出的打造“山东手造”品牌为重点,把“聊城手造”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阐释“山东手造”的内涵、分类及推动聊城手造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究聊城手造发展现状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聊城及山东手造创新发展的若干路径,以期为促进非遗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三全育人”的新形势下,图书馆作为学校育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十分重要的育人主体,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也明确提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资源和信息中心、文化高地,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更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集中地。该文介绍了贵州商学院图书馆实践“三全育人”的路径:做好顶层设计、注重馆员培养、加强资源信息服务、注重环境打造、强化活动育人等方面进行探索,旨为新建高校图书馆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廉洁文化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建设实践路径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该文以自然资源类专业为例,从构建自然资源类专业廉洁文化建设的知识宣传体系、完善自然资源类专业第二课堂廉洁文化建设的活动体系、构建自然资源类专业廉洁文化建设融入课堂的课程体系三个维度切入,全面构建“三位一体”的自然资源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廉洁文化建设实践路径,实现对自然资源类专业廉洁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要积极推进廉洁文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把廉洁文化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陈业秀 《文化学刊》2022,(9):96-100
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是塑造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精神资源。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犁耕稻作农业区之一,杭州的农耕文化独具特色,拥有个性色彩鲜明的采摘文化、水文化、田园文化和村落文化。在工业化、都市化、商业化的背景下,都市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历史名城,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具有积极的实践引领和行为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办地方性高校应培养适应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该文基于马鞍山学院所在地理位置因素,在校企共建实践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分析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探讨政府、企业、学校“三重螺旋”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并根据该校涉农专业相关特点提出相应改革举措,为民办地方性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校企”、“校地”育人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3.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将成为当代文学的重点议题。当代作家余秋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笔力深厚,包含对文明的深入洞察,通过“(再)发现”主题,感性“发现”与理性“旁观”相结合,极具传播力。该文从余秋雨两篇代表作,分析两种“失语”情况下的“发现”书写,以期有补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文学思路。  相似文献   

14.
“综合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新的第二语言教学思路,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没有独特的体系和操作方法,总的特点就是博采众家之长,根据需要采取的一种灵活的操作方式,是对各种教学法的综合应用。本文主要从实践的角度对“综合教学法”在初级“把”字句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岭南大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蕴含着强大的革命精神力量,并且具有重要的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新时代背景下,会计专业发展前景广阔,红色文化融入会计专业是大势所趋,广东民办应用型本科应主动探寻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路径。对岭南的红色文化深入发掘,并把它融入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保证岭南红色文化的传承。该文首先在立德树人视角下对岭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价值意蕴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结合会计学科特点,重点分析了目前岭南红色文化融入地方民办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最后进一步探索立德树人视角下岭南红色文化融入地方民办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有效实现路径,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地方民办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立德树人的能力,促使会计专业与岭南红色文化同向而行,进而推动高校会计专业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模糊了行业间的边界,推动着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农产品企业的发展十分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企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因此,农产品企业如何借助“互联网+”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文章以农产品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互联网+”背景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为农产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墨子提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职业教育更要倡导学以致用,躬身实践。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五年制高职院校要抓住劳动教育契机,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文探讨了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内涵特质,分析了如何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五年制高职劳动教育相融合,旨在端正学生的劳动观,强化学生知情意行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让广大学生能够从劳动体验中锤炼意志,积累生活经验,丰盈传统文化思维,获得必备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葛兵 《职业圈》2007,(9X):78-79,87
当前围绕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重要环节。文章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背景,以《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提出应在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特点、理清教学创新思路的基础上,运用问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在“双一流”本科建设政策的引导下,各大高校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不断探索创新。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紧抓教育改革契机,从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模块、教育实践内容、实训室及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考核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几个方面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企业作为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际形象建设中,中国企业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文化影响的持久性进行有机整合,助力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以企业形象展示国家形象,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推动文明交融互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