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审美教育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类“诗意生存”的本质需要决定人类的生存必然是生态性的。生态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审美观念的建立。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广大的民众及中小学生意识之中,将“经济人”转化为“生态审美人”,是当前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人“诗意生存”的基础。生态审美意识包括:美在于人与对象的和谐、美存在于生命的过程之中、平衡是生态之美的基础。生态美育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当代生态美育是在生态危机境遇中形成的,具有不同于一般美育和生态教育的独特性。积极开展生态美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实现人的"诗意栖居"。从生态美育入手,确立人们的生态审美观,对于解决生态问题,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云芝 《福建教育》2022,(16):34-35
<正>生态美育,是用生态美学的观念教育大众,使人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生态。它是以生态原则为基础,把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的教育,重在培养人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提升人的生态审美素养,以塑造“生态人”,从而提升人生境界、追求人类诗意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学前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承担未来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是生态美育最直接的对象。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价值的载体,学前教育课程承载着学前教育价值实现的重任。幼儿园生态美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意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却使人越来越远离这一理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该改变人的意识,改变旧有的环境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生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美育的根本意义是对人生存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具体表现在:使人由单一和谐走向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由暂时的、一过性的快感享受走向持续的、长久的美感体验,由注重单一结果走向生命过程美的追求。广泛开展生态美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诗意生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黄健桥 《贵州教育》2023,(13):43-45
生态美育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之一,从审美的高度观照生态问题,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本质,旨在帮助人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改善人类生存境况,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乡土文学充满着浓厚的风土人情美,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态美育理念创造了良好条件。本文通过列举生态美育的基本内容,探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乡土文学选文的生态美育策略,以期探索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生态美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诗意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却使人越来越远离这一理想。纵观生态危机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今天所面临的种种生态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缺乏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环境的改善、人类理想生存境界的实现,有赖于人们生态观念的提升和环境意识的加强,有赖于大量“生态人”的出现。传统的环境教育已经进行了多年,  相似文献   

7.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育的第一部宣言书,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教育思想,它契合了当代生态美学的生存理想。学界对其中的审美、形象等思想已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但对席勒的生态教育思想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拟从这一独特角度进行透视。  相似文献   

8.
戴海霞 《广西教育》2013,(37):13-13
生态美育最初是基于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审美关系调节,探讨人类精神之路的美学分支。二十世纪中后期,生态美育受到语文教育界的关注,旨在促使语文学科的人文底蕴与生态审美观相结合,用以培养青少年与自然、社会、自我和谐共生的自塑能力,从而体现语文教育的均衡性、亲和性以及完整性。一、小学语文生态美育教学的必要性小学语文生态美育教学一方面源自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培育需求。小学生尚且处于“自然人”阶段,指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样式与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大使命之一。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育是当代精神生态危机之下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小学生意识之中,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语文课程的特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融入生态美育,提升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生态"一词已渗入到语文审美教育领域。在实施语文美育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观,提高学生的生态审美能力,促使学生成为生态审美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审美是一种秉持间性姿态的审美活动,自我间性是生态审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自我间性审美尺度要求我们从生态整体利益出发,在知行圆融、身心和乐、全面发展等方面型塑符合生态道德的理想人格,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朝着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美境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美育是运用生态美学观念提升人的生存境界的美育教育,是传统美育的转型与发展。高职生态美育能使大学生认识生态的重要性,从情感上热爱并保护生态环境,从行为上自觉养成环保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提出高职生态美育传统课堂教学循环、传统活动循环、团队循环及辐射循环的“四循环”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及运行保障措施等构建途径,为更好在高职院校普及生态美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的自然、社会、文化和精神多重存在的生态结构,成就了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多重存在关系。在生态系统结构中,这种关系是趋向自由的。文艺生态审美在这多重自由关系中呈现着人的生态化的生命自由体验。在生态自由体验中的人类,能够从本质上认识自然,体认自然,能够真正地从生态意义上去体验人的生态性存在。  相似文献   

14.
当前,生态困境已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理性思考并合理化解生态难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态困境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困境,同时更是一场人文困境和价值困境.遗忘了"类本质"的人类必然会以动物本能式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向自然开战,通过拓展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并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进而向人的生命"自由"之境提升,不仅能够推进人的"类本质"的真正回归,同时也是对人类的最后的拯救.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意,它反映并深层地折射出了人类整体和谐生存的目标与图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生态公平是研究和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生态公平既包含人与人的关系,更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将生态公平纳入社会公平体系中,会进一步丰富当代社会公平原则的建构。将生态公平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也会帮助我们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生态审美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旨在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新型审美方式和审美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的边缘性,云南的边地小说创作被纳入乡土文化、民族文化、边地文化范畴中加以研究阐释,遮蔽了其内在的生态审美性。以新时期云南边地小说创作为例,立足生态审美视角,发现新时期云南边地小说创作在自然生态层面反映出生命意识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在家园意识层面表现出诗意栖息与本真存在的交汇,在审美理想层面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何海春 《成才之路》2020,(9):106-107
生态美育为学校美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是教育领域顺应时代需要,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尝试,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态审美素养。而语文课堂作为学校开展美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采用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我和谐的教学策略开展生态美育,达到落实生态美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