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探索形成了自读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读习惯”。让学生运用“三步发问阅读法”,以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出自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和“八字常规”,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养成习惯,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教材将至少一半以上的课定为自读课,这不只是名称上的改革(从以往的“阅读课”到“自读课”),而是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更明确地提出了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即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4.
<中国当代诗三首>,是一组学生自读课文.所编排的三首诗歌的内容、意象比较含蓄、隐晦,有的具有象征意义,有的具有多元化的理解.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鉴于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首诗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阅读、抓点理解的方法,即通过引导学生收集阅读本课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在整体阅读中说出自己阅读这三首诗后的兴趣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然后就理解上的分歧点,分小组合作探究,从而突出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6.
《与朱元思书》是作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也是一篇写景小品。全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具体描绘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这一层用笔最多,是全写景的重点。第二层,触景生情,抒写感慨:“鸢飞戾天,望峰息心;经纶世务,窥谷忘反。”寥寥几句,含蓄地传达出作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都有共同的主题,由体裁、内容、特色等类似的课文及其相关内容组合而成。涉及到的篇目包括现代文和文言文共200余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讲读课文,顾名思义,讲读课文是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学习的课文,重点体现老师在教与学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另一类是自读课文,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的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对于前者,老师们的态度显然都很一致:深挖教材;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进行深度导引。所谓“深度”导引.就是教师在对文本和学生的充分了解下对课堂的一种机智应变。这种应变是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后产生的,它贵在有诚恳机智的学情探索和心心相印的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的自读目的.编在“单元提示”和课的“自读提示”中已明示。需引起注意的是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学好语的重要目的,因此对这篇语言富丽、生动、恣肆的自读课来说,学生朗读就显得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描写山水的名作,青山绿水无不形于笔底,使人似置身于奇山异水间。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水之“异”,首先描写富春江水的清碧和深邃,显示水的静态,接着笔锋微转,开始描写水中的游鱼和细石,画出水底鱼动和石静的生动情景。先写水静,是因为惟有水  相似文献   

13.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篇幅较长,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或放任自流,读读了事;或面面俱到,流于肤浅。这样处理往往费时不少,效率不高,难免留下遗憾。如何长文短教,且教得深入?如何利用自读课,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呢?关键在于选好切入点和兴趣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深入探究,取得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霍燕生 《现代语文》2009,(8):116-117
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描绘了祖困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吟诵此文,只觉得景美,情美,辞美,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文言自读课上相当普遍的情况依旧是:教师絮絮不休地解词、译句、讲篇章,学生不停地记笔记,很难听到琅琅书声。张必锟老师的教法,则与此大不相同。他教《五柳先生传》,重在激活学生的诵读兴趣并对诵读作具体指导,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步加深理解和感悟,从而在短短的三十多分钟内达到了基本成诵。课堂的气氛轻松而又活泼。我以为这是一堂真正的文言自读课。张老师启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主要表现在导入和向课外延伸这两个环节上。他的导入方式很特别:从板书陶渊明《桃花源诗》中个别句子,自然联系到《桃花源记》中寄托了作者社会理…  相似文献   

16.
周远喜 《师道》2004,(6):45-45
每每遇到同龄人如数家珍般的谈及自己年少时的读书生活,每每见到四五岁的小孩就能背唐诗宋词,十一二岁就能写小说、出诗集,在顿生仰慕之情的同时,我禁不住汗颜———我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竟是一片空白。我决不是那种天资愚钝、生性顽劣、见书就头疼的家伙,也决不是那种对书兴致  相似文献   

17.
18.
杨才 《甘肃教育》2011,(16):58-58
在联片教研活动中,听了我校朱斌林教师上的公开课,犹如身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人漫步其中、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游"感颇多,现将这节课作如下评说。一、从完成的教学任务及效果看1.《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的一篇写景小品,朱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理解主旨、透视文章深层内容、领略山水之美、  相似文献   

19.
我现在的藏书,比父亲当年的藏书不知多了多少倍。  相似文献   

20.
石岩 《阅读与鉴赏》2006,(12):55-55
上海语文高一新教材中收录了《与朱元思书》一文,在教学此文时.笔者对课文中的两处注解产生怀疑,现提出,并与大家商榷。课文中对“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这一句的注解是:“树.耐寒常绿的树。”我认为,“寒树”理解为秋天的树较适宜,高山连绵,山上长着茂密的树木。旧体诗词里,寒和秋。几乎是同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