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宫"撼"事,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决不能只是愤慨、指责,还应该就此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 首先应该反思我们对设置语文课程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程?当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故宫"撼"事,从反面教育我们,如果缺乏起码的语文水平,将有可能给各方面的工作造成极其重大的失误和非常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1、"捍"误为"撼"。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语文专家指出,"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故宫"撼"事,令人遗憾。2、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电影《辛亥革命》中多  相似文献   

3.
《课外阅读》2012,(14):24-25
一、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赞美词"捍祖国强盛"错成了"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遗憾。二、简繁体转换中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1年出品的电影《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4.
《辅导员》2012,(5):14-15
2011年12月21日,素有"语林啄木鸟"的《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1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副主编王敏接受记者采访时称,2011年许多社会新闻事件中的语文差错非常引人关注。故宫"撼"事,位列"十大语文差错"榜首。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  相似文献   

5.
据《新华日报》消息,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日前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这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一、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二、最容易混淆的繁体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堂获奖课的课堂实录。这是一堂获得第四届"四方杯"全国语文教师选拔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的课。这是一堂展示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的普通课。深圳是中国最具创造力最具国际大都市品质的年轻城市。在这座美丽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中,活跃着一群富有创造精神的语文教师,胡滨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胡老师带领着一个团队在深圳这片热土上探索、实践着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向着语文教学流派的目标前进!劳晓雪老师是幸运的。她的幸运在于虽仅有三年教龄,但有幸融入探索实践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的群体中,与智者同行,不仅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选拔大赛,而且第一次登上"四方杯"全国语文教师选拔大赛的竞赛场就取得无数语文教师一辈子都可望不可及的成绩——一等奖!这不仅仅是劳晓雪老师的荣耀,更是全国语文界对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的肯定!劳晓雪老师的这节课具体实践及展示了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胡滨老师认为:"‘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的‘言'指文章的语言形式,包括遣语造句、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现方式等等;‘意'指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等等。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言意统一,既因为教材是‘言意融合'的经典,也因为学生需要语言的滋养,还因为它能明确语文教学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收获》杂志编审痛批教材,表示"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21日,《咬文嚼字》公布了2011年十大语文错误,看着故宫那面写着斗大文字的"撼祖国强盛"锦旗,着实让人汗颜。如今的语文教育是怎样的情况,老  相似文献   

8.
作文趣批     
作文批语并非都是一本正经,风趣幽默者也不少。 某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们的语文老师头发已花白,是个老子。"批语:"还我'头'来。"原来,学生漏写了一个"头"字,语文老师模仿关云长被杀后的口吻跟学生开玩笑。另一位学生写道:"我妈妈身体不好,爸爸叫她吃人。"老师批语:"快打110!"原来,学生漏写了人参的"参"字。  相似文献   

9.
"忍"的诠释     
我算是白活到今天,都长这 么大了,还不明白什么叫"忍"。 作为学生的我,只好请教老师。 语文老师说:"对于聪明人 来说,'忍'可能是'忍辱负 重'。而对于一个胆怯的人,则 是'忍气吞声';到了一定限度, 他会'忍无可忍'。"  相似文献   

10.
<正>读余映潮老师的《致语文教师》,学习他的板块式教学方法,让我们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余老师还在告诉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要做有智慧的老师。高尔基也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我们不仅要成为一名有爱心的教师,还要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幼时成长环境宽松,养成了我看问题简单化、浮光掠影、浮于事物表面、不能很好地全面地了解一件事或者一篇文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忍"的诠释     
我算是白活到今天,都长这么大了,还不明白什么叫"忍".作为学生的我,只好请教老师. 语文老师说:"对于聪明人来说,‘忍'可能是‘忍辱负重'.而对于一个胆怯的人,则是‘忍气吞声';到了一定限度,他会‘忍无可忍'."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语文课堂不再死水一潭,而变得热闹、丰富、活泼、多元起来.新的理念、新的追求,尤其是:"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老师们打破了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传授局面,出现了"用教材教"的新气象.诸多"用教材教"的设计频频亮相于课堂,令人目不暇接.新事物的出现与流行令人欣喜,然而我们在追赶流行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并对各种"用教材教"的课堂作一番理性的审视.  相似文献   

13.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我们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最高教学境界,我们更要追寻教师那种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崔老师无疑是在告诉我们——真实才是课堂的生命.语文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应保持一颗平常心. 一、从自主探究中感受真实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教师无疑应认真地做好教学预设,以保证课堂运作的有效进行.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更多地考虑自己怎样教得流畅,而很少会思考学生怎样才能学得主动.真实的课堂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0期)讨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教语文?"一个"教"字,曾让我们倍感亲切并体味了不尽的荣耀和尊敬,但今天却是这样刺目.我们有资格"教"吗?一个老师只有"教",够吗?想到"担任语文教学"、"做语文教师"时,又觉得"资格"不妥了."资格"似乎是一个客观标准,于是干脆谈一下语文教师最需要什么吧.  相似文献   

15.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是一座山,一座矿藏丰富的山--这样一座教学艺术的高峰,我们景仰之,更要学习之.北大附中程翔先生曾说过:"研究任何事物都应该既究其‘表'又究其‘里'.‘表'是‘里'的外化,‘里'是‘表'的源泉."笔者试图换一个角度,从底蕴这样的"里"去学习于老师.  相似文献   

16.
1月25日晴"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是事也就烦一会儿,一会儿就没事……"歌美滋滋地唱着,但是我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因为我的"大难题"——期末考试即将来临。考试前一周,我们就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数学老师、语文老师对我们搞起了"题海战术",上午第一节课,数学老师来了,给我们发了5张卷子让我们做;第三节课,语文老师又来了,发了5张卷子,还笑眯眯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老树的故事》一课,因为不少字都是以前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听读、自读之后,我就说:有的同学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能不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有位同学在教大家"礼服"两个字时,边比划边说:"大家看嘛,'礼'这半边把'电视'的'视'那一半换成这样,好像一个人在行礼呢。'服'是'月字旁'跟人的身体有关系,这半边(指着右边)就像衣服挂在挂钩上。"真是匪夷所思!我马上表扬他:"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这样的好方法,老师还没想到呢!"其他孩子听了也都笑了,接下来跟小老师起劲地读着。远比教师领读时认真多了!在小老师的启发下,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也随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习>2010年7-8期刊登了徐群老师的随笔<一想到语文,我就心痛>.看后,深深为徐老师一颗炽烈的"爱语文"之心所感动.是啊,在现实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会有多少不自由,又会面对多少无奈与尴尬.诚可叹也!一时间,我心中涌起多少话想与徐老师当面交流!  相似文献   

19.
<正>批改作文是最令语文老师头疼的事了,六七十篇习作至少得忙活几天。老师虽辛苦,学生对老师的评语却只是简单地看看,作用并不大。这又怎么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改作文,不待老师改。"他还说:"我们应当有个共同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分内的事。"这充分强调了作文的自主性。我尝试让学生自己批作文,构建作文自我评价体系,对学生作  相似文献   

20.
技法导航一、选好写作对象在选好写作对象这一方面,与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相比,要求更高一些。如《我们的语文老师》和《我的另类老师》写的都是自己的老师,都通过了多件事表现了老师的特点。这是因为老师与自己朝夕相处,对老师比较熟悉,有许多可写的素材。二,选好典型事例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这"几件事"通常是"二三事"。如《我们的语文老师》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