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魏霄 《中文自学指导》2006,(6):65-66,42
本文分析了四十年代被树立为“赵树理方向”的赵树理丈学创作的特点,并且通过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关于“大众化”问题的论述的分析,结合“大众化”问题的历史和时代背景,试图解释《讲话》中提倡的文艺作品“大众化”、“与工农兵结合”的真实含义,从而分析当时被认为最好地体现了《讲话》精神的赵树理的创作思想与毛泽东所提倡的“大众化”的实际内涵的相同、差异与分歧之处,并部分涉及到了这种差异影响下的赵树理的当代命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4 0年代 ,赵树理的创作因“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被认为是《讲话》精神的体现。但是 ,这是对赵树理的一次误读。赵树理一直坚持走为农民创作的道路 ,他的作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在形式上与《讲话》的倡导一致。赵树理作品并不以“歌颂”为主 ,这是赵树理在解放后陷入写作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赵树理的创作因“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被认为是《讲话》精神的体现。但是,这是对赵树理的一次误读。赵树理一直坚持走为农民创作的道路,他的作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在形式上与《讲话》的倡导一致。赵树理作品并不以“歌颂”为主,这是赵树理在解放后陷入写作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的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表面上看,他的许多广泛流传的作品都是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在《讲话》精神的直接指导下创作产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诸多著作都持此观点。事实上赵树理看到《讲话》之前,其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已经创作完成了。赵树理文学现象与《讲话》精神的吻合是时代的必然、文学发展的必然。文学史著作应当对此进行客观的、全面的、正确的分析,探究赵树理文学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5.
臧燕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03-104
赵树理的作品一直以来被作为忠实的实践了毛泽东的《讲话》而被广为传颂。赵树理立意"文摊"要作"为农民实利"的"文学农民观"不仅在当年的解放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当代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对新世纪的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 周立波是《讲话》发表以来革命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具个人风格和作出了独特贡献的优秀作家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他的功绩,主要在于以《暴风骤雨》这样从正面大规模反映伟大土地改革运动全过程的长篇作品,与赵树理、丁玲等作家一道,用出色的创作实绩,有力地证明了在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跨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时,毛泽东在《讲话》中所指示“文艺工农兵方向”的及时性、重要性和正确性,从而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揭开了新的一页。在这一点上,《暴风骤雨》具有类似高尔基的《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业余"问题出发,挖掘了赵树理对"业余"创作的推崇在小说观上的深层原因,还对赵树理小说《互作鉴定》和《卖烟叶》中"业余"作家的形象作了分析,由此阐释了赵树理在小说艺术性与社会价值上的"矛盾"立场以及这种冲突的消释。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在20世纪文坛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成功既有某种"政治性"的因素,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产物,最主要的还是因其作品也相应地显现出它自身的重要价值,体现了赵树理站在广大农民立场上独立思考的可贵品性,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强烈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业余"问题出发,挖掘了赵树理对"业余"创作的推崇在小说观上的深层原因,还对赵树理小说《互作鉴定》和《卖烟叶》中"业余"作家的形象作了分析,由此阐释了赵树理在小说艺术性与社会价值上的"矛盾"立场以及这种冲突的消释。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的小说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开创了"山药蛋派",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赵树理为何能取得如此成绩?许多论者归功于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有归功于邓小平的五点希望讲话。本文此作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为工农兵服务"成为文艺界的努力方向与追求。赵树理顺应了时代精神的要求,关注底层乡村,描写乡村的变革以及对于"阴暗面"的揭露,成为当时写农村题材的旗帜。他的作品融合了大众化的追求,但是作品并不流于通俗,也不乏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这也构成了他对于现当代文学的两个突出贡献:一是对于文艺大众化的实践与探索,从语言和形式上实践了大众化方向;二是传承了问题小说的传统,作品中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精英批判意识,在左倾思想逐渐扩大化,文学作品"高大全"充盈文化界的时候,"赵树理式"的坚守变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对根据地农村基层政权严重不纯问题的关注、思考与反映,是很能见出他作家立场的独特性和他"问题小说"观的某些根本特征的。他之所以关注与农民切身利益有很大关系的根据地基层政权"问题",并以作品揭示问题促其解决,究其本质是"以农民为本位"的人生价值立场使然。论文以赵树理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邪不压正》为例,从他揭示农村基层政权问题的尖锐、犀利与独特入手,分析赵树理20世纪40年代问题小说的独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周龙田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6):20-22,44
赵树理的创作因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而被誉为"赵树理方向",成为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然而,赵树理的创作却不时引起激烈的争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从如何对待"生活"这一观念出发就会发现,赵树理创作中对《讲话》里"文学艺术的来源是生活"观点的理解出现了悖反现象,显示了政治诉求与个人独立思考之间的矛盾。这对思考当下文学创作与时代关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十五年前,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发表了划时代的不朽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党的文艺工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坚决地贯彻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努力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创作了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成了解放区文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中心主题,工农兵  相似文献   

15.
鉴于赵树理成名之前的许多作品虽已收入《全集》,但缺乏广泛的传播,目前赵树理研究中未见引用或提及,本文以《打卦歌》、《歌生》、赵树理在史纪言主编的《民报》副刊上所刊作品、《打倒汉奸》原作等为例,介绍这些作品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在1940年代成为一个方向性的作家,他的大众化、通俗化的艺术追求与对民间文化的过分倚重的艺术倾向并没有完全体现毛泽东《在延座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他与《讲话》精神既有适应的方面,更潜藏着内在的冲突。这一冲突延续到新中国文学中,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赵树理的当代悲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工农兵文学,是对土地革命时期江西革命根据地的苏区文学和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抗日根据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其发展的线索是:从"为革命"到"为工农兵";从"个人情怀"到"阶级情怀";从"宣传品"到"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宣传品";从"加强文艺宣传工作的政治领导"到"对文艺工作进行管控";从"群众创作"到"作家向群众学习"。工农兵文学从孕育到诞生再到发展以至消亡,是不断摸索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作为完整的工农兵文学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文学规范,是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之后形成的大批量的作品产生,所以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作为工农兵文学诞生的标志,以毛泽东作为工农兵文学的倡导者,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被人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是一位具有民族化、大众化艺术风格的人民艺术家。早在全国解放以前,边区文艺界就提出“赵树理方向”问题,并且把它“作为边区文艺界开展创作运动的一个号召”(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载1947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周扬同志也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一文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赵树理同志的作品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1946年8月26日《解放日报》)。就是这样一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中国,二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倡无产阶级文艺,三十年代“左联”成立,无产阶级文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无产阶级文艺真正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在创作上进行大规模的实践还是在毛泽东《讲话》发表之后的四十年代。毛泽东《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创作原则,而在创作上实践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杰出的代表性作家就是赵树理,正是由于赵树理卓有成效地实践了毛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我国革命文艺发展的一个根本的指针。《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与倾向性统一的理论和对浪漫主义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 ,孕育出了赵树理、孙犁等一代文学大家。赵树理、陈犁分别属于观察者型和预言者型作家。他们各从不同的侧面实践了毛泽东《讲话》的精神 :一个揭示现在 ,一个预言未来。他们都是新的民族文学形式的优秀创造者 ,都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自身丰富多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