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探望"九十五岁初度"的季羡林先生时,送去一盆君子兰,并送去一句经典的赞语——"红衣少年"。一时间"红衣少年"的美称传遍学术界,  相似文献   

2.
套用一句老话,真是“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少年科学》到了“而立”之年。我曾经与《少年科学》有过“亲密接触”,为这家杂志写过几十篇文章。只是后来我转轨到纪实文学创作,才跟《少年科学》的联系中断了。直到今年一月,《少年科学》的一大群小记者到我家里访问,这才又建立了“热线”联络。我在《少年科学》上发表的诸多作品之中,有两篇作品是最难忘的,而这两篇都是科幻小说……三十年前,《少年科学》创刊于艰难的“文革”时期。在“文革”中流行一句话:“知识  相似文献   

3.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4.
肝胆剑     
岳炜 《课外生活》2014,(7):68-70
“胡彪,你今天跑不掉了!”一位红衣少年胸有成竹地对面前的大汉喝道。那叫胡彪的大汉闻言大怒:“小子!你我素不相识,为何拦住本大爷的去路?”“哈哈!”红衣少年笑着拔出背上的宝剑,指向胡彪,“你不必知道我是谁!我可早听师父说过,你凭借“鬼头刀三十六式”,祸害江湖,多行不义。  相似文献   

5.
“90后”这个平凡又复杂的词,一些大大小小的论坛为它而生,一篇篇青春手记为它而写,一群少年带着一股潮流长大。饶雪漫在《按时长大》里曾经说过:归根到底,成长是一种幸福。我是很赞同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6.
朱华贤 《天津教育》2006,(10):55-55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教师问学生:“周总理这时几岁?”。  相似文献   

7.
1月18日晚上,我来到快乐作文班,刘老师把我叫到跟前,拿出了2003年1-2期合刊的《少年作文辅导》,翻到第八页问道:“宇航,这篇《我也受贿了》是他抄你的,还是你抄他的?”我一看,天啊!这不是我写的那篇登在2002年第11期《作文报》上的作文《我受贿了》吗?除了题目多了个“也”字之外,文章内容几乎一字不差。顿时,我急得直摇头,气得直摆手,大声说:“是他抄我的,上面还有您亲笔改的地方呀!”刘老师笑了:“你回座位去吧。”唐丹阳同学,你为何要这样?你为何要这样呀?是为了“功名利禄”,还是为了在别人面前…  相似文献   

8.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9.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6,(16):41-42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写了个六千多字的短篇小说——《“旱鬼”的葬礼》。这是我的成名作,也是我少年小说创作的新起点。这篇小说讲述旧社会中,一个叫“铁宝罗”的小乞丐为生活所迫,在川西坝子一次求雨的庙会上,扮演人见人恨的“旱魃”,被锁在庙门门楼下,受尽了折磨与凌辱。然而就在门楼即将坍塌砸向人们的紧急关头,他却披锁带链奋然而起,舍身救人,眨眼之间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写作这篇小说的起因十分偶然。有一次我在成都北站广场闲逛,发现有几个小乞丐在路边向行人乞讨,其中一个极像我童年时代的同街小娃。他那污脏的脸、瘦小的手、凄…  相似文献   

10.
去年寒假,我们向学生布置了一篇题为《一个革命故事给我的教育》的作文,要求学生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写出读后感。一位女同学却去读了小说《“强盗”的女儿》,写这篇作品具有“深刻的革命意义”,给了她“极大的教育”。幸好,我曾经读过这篇小说,也注意到《解放军文艺》和《少年文艺》上对这篇坏作品的批判,心中有了数。于是,就及时指出了她这篇读后  相似文献   

11.
安琪信箱     
安琪: 真的很庆幸订了《少年文艺》,我想我还会继续订下去的,一直到高三。因为里面的文章实在是写得优美,让我汗颜。填评刊表时,评出最优很不容易,因为每一篇都很好,选了这篇,那篇又弃之可惜。“声音”这个栏目越办越精彩了,我敢说,它在同类杂志中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我想,老编们一定十分辛苦吧。我特别喜欢《少年文艺》的赠刊,里面有些段落我还抄在了读书笔记上。每个月我会特地将以前的《少年文艺》翻出来,感觉常读常新。对了,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我想得到全体老编的签名,  相似文献   

12.
初度:指初生之时。《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例如:《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襁褓:泛指背负或包裹小儿所用的东西。后来特指未满周岁的小儿。总角:泛指儿童时代。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例如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例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因为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  相似文献   

13.
上海复旦大学最近宣布,目前在中学生中极具知名度的新闻人物--“偏才少年”满舟,将作为保送生提前进入该校学习,同时欢迎另一位“偏才少年”韩寒作为该校的旁听生,自选学校任何一门学科。   满舟和韩寒均因在 17岁时写出了 20万字的著作而引起社会的关注。满舟著有《黑客攻击防范秘技》,并担任三家网站的 CEO;韩寒则是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然而,他们同时又是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偏才”,韩寒更是干脆办了退学手续。   满舟和韩寒这两位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偏才”,竟然受到名牌大学的青睐,这是传统教育观念难以…  相似文献   

14.
张晓璐:客家女孩,1989年8月出生,现为广州市第47中学初一学生。2001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少先队员。8岁开始练笔,至今已在《中国少年作家》《小艺术家》以及台湾《客家文艺》、泰国《星暹日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五十余篇。曾获《少年文学周报》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第一届金奖、第二届铜奖;第二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2002年5月,作品集《草芽儿》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一1989年8月,张晓璐出生在美丽的南方都市广州。随后又在这儿读书,长大。小时候,张晓璐总是不肯承认自己是客家人,以为自己就是一个地地道道…  相似文献   

15.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沿海地区小学语文第九册(2002年修订版)的一篇课文,介绍了毛泽东8岁和16岁两个时期的学习情况,表现了少年毛泽东认真学习、博览群书、志向远大、忧国忧民的优秀品质,对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不过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篇课文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注音有误“崇高责任”的“崇”在课文中注音误为cóng,查遍大小字典,“崇”的注音都是chóng。二、漏了标点符号课文第三自然段有句“他非常喜欢读小说,《说唐》《说岳》《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这句中所列举的书名之间要加上顿号,表示…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二一年五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小说《故乡》。在这篇小说里,作者通过“我”对少年时代的回忆,以一定篇幅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江南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的真挚友情和对家乡的美好怀念。这就是节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上的《少年闰土》。《少年闰土》是一篇讲读课文,是本组课文的重点教材。它的教学内容很丰富,字词、句章、语法、修辞及文采等诸方面都可  相似文献   

17.
校园里的“少女武侠梦”今年刚满13岁的邹琳是一个足以令人瞠目的文学怪才。10岁时邹琳在江苏《少年文艺》发表童话小说《露茜梦游奇遇记》。2002年11月、12月,邹琳创作的两部长篇武侠小说《踏莎行》和《少年英侠》又先后由香港明报出版有限公司明窗出版社出版,而这两部作品分别创作于邹琳11岁的寒假和12岁的暑假。其实,邹琳已经不是孤立的个案了。“少年作家”的风气应该追溯至上个世纪90年代乖乖女郁秀的《花季雨季》,而后又有饱受争议的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如今则更甚,郭敬明,一个被人称作“韩寒第二”的少年,凭一本…  相似文献   

18.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笃信这一点,所以决定在高三第一学期布置学生做一篇“亲情”作文。 我先把我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上的“下水作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这是我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文章,读过之后,我对“亲情”作了一番自我理解意义上的阐释,话不多,但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反响。有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道:“如果老师不布置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那寥寥的几句,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亲为我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我无需报答。然而,我现在明白,这十多年,我愧欠太多…  相似文献   

19.
思枫 《学子》2004,(5):28-29
认识他是在梅雨季节里。那天在学校的“宣传橱窗”前,因为我的一篇《足迹》刊登在那里,所以我在那儿自我欣赏着。当时还有我班的两位女同学与他在一起,他说:“那篇《足迹》比一等奖好多了(我只获了三等奖),老师真是慧眼不识丁啊!”当时,我的同学指着我说:“这是她写的。”我很不好意思,低下了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先生在创作《背影》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从先生的一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在真实”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