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在城乡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不缠足运动。《湘报》作为湖南维新派的喉舌,对倡导女性放足更是不遗余力,刊载了大量的关于推动女性放足的论说、文告、章程和启事等。这些文章探讨了缠足之源、缠足之害、禁缠之难和禁缠之益。  相似文献   

2.
《乐记》是西汉时期从汉武帝到汉成帝百年间的一批儒者抄录先秦诸子著作加以编纂而成。全文共十一篇,它论述了音乐的本质和本源,体现了出了其理论的辨证统一的哲学思想。本文从乐和礼异、治心象德、与政明通、和移风易俗四个方面来论述《乐记》中礼乐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湘报》是戊戌变法运动中湖南维新力量创办的一份极具影响力的日报,也是湖南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份日报,因此在湖南维新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湘报》的筹办与创刊、宗旨、办事机构及其管理制度,对后世其他日报的创建带来了深远影响,其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湖南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近代教育体制的发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转变.在这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伴随着新旧矛盾和斗争.最后由于戊戌政变的发生,湖南的教育改革被迫停顿,但它却为二十世纪初年湖南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戊戌时期,维新派掀起了自办报刊的热潮。维新派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借助报刊媒介的力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报》,围绕废缠足、兴女学这两大主题,刊载系列文章进行舆论引导,并在实践中支持湖南不缠足会和女子学堂的创办。《湘报》凭借其较大的发行量,扩大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范围,在当时湖南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植根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土壤与历史背景,《湘报》关于妇女解放话语的构建亦具有政治化和男性化两个鲜明的特色。这两大特色的形成,对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湘报》是维新人士利用它广泛的宣传变法,宣传新的文化、思想,刊载大量的维新言论和新政举措的报刊。其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词汇过渡现象,主要表现在外来词翻译的混乱、同素异序词大量使用和音节无定;二是古语词在《湘报》中也比较常见,除原封不动引用外,还有古语词的残留和古语词的改造两种情况,三是外来词来看主要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即音译词空前繁盛、谐译法表音达意、外文原词做客汉语。  相似文献   

8.
1897年3月至4月间,《湘报》所刊载的鼓吹变法的文章遭到了以王先谦、叶德辉等为代表的湖南士绅的反抗,维新派与反对派围绕改革路径与文化观念这两个焦点问题展开论辩,是为《湘报》事件。双方经反复博弈之后,反对派获得胜利,维新派遭到驱逐,湖南新政失败。面对这场舆论纷争,以陈宝箴为代表的湖南省政府采取了两面骑墙、书信交锋、上奏朝廷和妥协退让等传统手段,缺乏现代眼光和历史格局,没有意识到晚清以来政府所面临的制度危机与话语危机,主动进行制度创新与话语创新,提供重建政治共同体所必需的制度结构和能被广泛接受的新的话语体系,以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对《湘报》论著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并分析其具体研究内容.据统计分析可知,迄今为止的相关论文共计三百余篇.但因受时代政治、学术环境等影响,各阶段成果差距明显——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之时相关论文甚少,进入80年代之后逐渐有所改观,21世纪以来的论文成果尤为显著.已有成果的研究广度和深度虽然逐渐得到加强,但对《湘报》词汇研究广度和深度及其对湖湘近代化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湘报》及其转载各类新闻报道的内容及其意义,对原始文献进行考证和统计,结果表明,《湘报》是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一份以言论为主的报纸,同时也大量转载了国内外其他权威媒体的新闻消息和评论,主要包括时事政治新闻、新闻时事评论、自然科技新闻和商务经济新闻等。《湘报》转载的新闻报道对当时湖南整个社会风气的开化和推动湖南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移风易俗--以20世纪30年代的广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初,新桂系在与蒋介石集团争权夺势的斗争中落败,被迫把战略目标移回广西,为了配合其“新政”,广西当局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他们试图通过改革将民众引向现代文明以巩固其统治,但没有成功。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探讨这一时期移风易俗,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与风俗、社会变迁、文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苏维埃时期移风易俗工作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风易俗是苏维埃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反对宗教迷信、婚丧习俗、禁毒禁赌、放足剪发、卫生等各个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立法、文化教育、政府与群众团体协作、政治经济等措施配合。在移风易俗过程中,既有过“左”的政策,也有执行中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此一时期的移风易俗工作极大改变了根据地的社会风貌,促进了根据地的社会变迁,也使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丧葬礼俗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俗情与儒家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丧葬礼俗在五四时期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从而产生新式丧礼观。在新式丧礼观的影响下,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些微变化打破了传统丧葬陋俗的凝滞状态,并不断向民间渗透,它最终必将引起丧葬礼俗普遍性与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处于转轨时期的高等教育 ,由于大量扩招 ,导致了学生层次高低不等的现实局面。面对如此现实 ,高教从业人员必须直面它 ,研究它 ,转变观念 ,积极改革 ,为实现高校的顺利转轨 ,培养适应人才市场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5.
洋务运动时期是传统中国士向知识分子转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已具备了士向知识分子转化的条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层面从思想到实践都出现了新的因素,士自身的许多新观念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变化,表明他们之中不少人已开始转变为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在洋务运动背景下,清政府开始整饬营伍、变革兵制,希图通过简器练兵以自强,其中,裁军是变革兵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清政府的裁军对于减轻其财政负担,促进军事改革、提高清军战斗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裁军也成为造成晚清会党蔓延,土匪猖獗,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分析历史上知识形态的转变入手,细致解构从近代理性知识形态向现代人文知识形态转变的基本特征,深入思考现代学校课程的困境,提出文化课程建设的理想,探讨课程研制和开发的理想文化课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西方文明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和政治革命的发生,出现了以资产阶级的进步价值观为指导,更新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追求婚姻自由的状况,推动着我国婚姻观念向现代化方向演进.另一方面,中国两千多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纲常仍很强大,继续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婚姻习俗方面新旧并呈,中西揉合,多元发展的新局面,构成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一个特殊环节.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升本建院的转型时期,图书馆应抓住机遇从管理、馆员队伍、文献资源及馆舍、服务工作等几个方面加快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湖南新区的土地改革是同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斗争结合在一起的,采取了以点带面、重点出击与统一管理、区别对待的方针策略,客观上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为建国初期湖南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