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欧文·白璧德文学批评思想理论内核蕴涵的深入研探,将触及四方面主要内容的论析:一、文学批评应持守古典精神之内在标准;二、文学批评应谨防滑向浪漫情感之病态及人道主义之泛同情;三、现代文学批评尚且缺乏"男性特征";四、白璧德思想学说之现实价值及启示意义。显然,对白璧德颇具内驱张力与不乏新见的文学批评学说展开拓展性、突破性的深层阐发,对当下文学批评前沿性的现实走向将具有别开生面的指引与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元新思潮的此起彼伏、明暗显隐已然构成了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幅独特的文学图景。作为一股深刻地影响着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建构的潜在文学思潮——古典主义,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敞开并真正地进入学者们的视野。显然,它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失语",无疑是当下学界所应深自反思与重估的问题,这主要应从以下学术理路轮廓进行介入式的论析:一、古典主义在中国研究论题的"失语"与"重估";二、缘于学术精神内在耦合的结识——梁实秋对白璧德思想的重新发现、秉持与新扬;三、古典主义与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现象。古典主义在中国研究论题的"失语"涵盖、标举甚至昭示着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建构存在的诸多隐而不显的复杂性时代历史问题。因此,极有必要对此作出坚实有力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层审视与宽泛认知,这对人们全面地把握百年现代中国文学的构筑尤具裨益。  相似文献   

3.
欧文·白璧德从新人文主义思想出发,批判美国大学在"功利的人道主义"与"情感的人道主义"的双重影响下,日益受制于"物的法则"与科学方法的律条,陷入到一种枯燥乏味、毫无生气的专业化与狭隘的职业主义中,导致人文精神衰落,民主精神扭曲。他认为大学应该依靠选择性民主,通过对古典著作的模仿、想象与创造来实施人文教育,以完善人性,造就"精神贵族"。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 itt)的思想产生了遥远的回响,这种影响是通过留美学生的接受、传播和阐发而发生。白璧德影响的发生建立在两个互动的基础上:其一是中美人文主义文化思想之间存在一种明显的互动;其二是激进文学革命论与文化守成思想之间的辩证抗衡,正是这种辩证抗衡促进了20世纪初留美学生文学文化保守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英语诗人狄兰·托马斯与俄语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在诗歌创作中通过确立语言本体性切断能指与所指的常规联系,使语言在能指符号永无休止的异延中辐射出无穷意义.二者以异延的语言营造异延的诗境,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意义空间,赋予诗歌以独特的审美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阿尔都塞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强调从阶级斗争视角来审视和研究艺术问题。在应用这一理论视角来分析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性质和意义时,必然碰到这样一个问题:除了美学抵抗以外,东西方的批评理论有没有共同性?对不同批评理论共同性的探索是否会动摇意识形态批评的理论基础?首先,应该把阿尔都塞的理论与阿尔都塞学派的简单化倾向区分开来;其次,从阿尔都塞理论本身来看,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结构原则忽视了艺术作品与艺术生产方式之间的历史关系,由于没有深入研究对立关系之间的中间性存在,较容易导致简单化的推论。阿尔都塞本人在他的论文中已经注意到这个理论缺陷,提出应开展对个别意识形态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建立一种更为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7.
国内德里达文学批评思想研究大致是从中西比较诗学、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等三个方面进行的。德里达文学理论批评思想在中国的接受状况,其实是一个被重新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林语堂在长篇小说《唐人街》中所表现的对中西文化思考的第二阶段的内容:在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倡导中国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从批评观念、方法、话语、活动方式等层面建构现代范式。其中西方与本土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文学批评审美独立性追求与社会关怀意识的关系、文学批评自身价值体系与文学商业化的关系等,是贯穿始终的课题,不仅当时大多数批评家必须面对,他们的所思所为至今仍然值得批评界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发生重大转向。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梁实秋用新人文主义理论来评析五四新文学,在对浪漫主义的征讨中,几乎把新文学的趋向基本否定。笔者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对梁实秋此文的得失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紫颜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文章从伦理身份缺失,伦理意识觉醒和伦理环境压迫这三方面讨论了美国南方黑人女性被剥夺了最基本的为人子女、母亲以及妻子的伦理身份;失去了正常伦理属性家庭关系里本应享受的父母之爱与两性之爱。文章认为:《紫颜色》充分体现了黑人女作家沃克一贯主张的伦理诉求:即广大黑人女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奋发自为,解除父权社会下"男尊女卑"观念的精神枷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网络穿越小说的创作是女性作家面对自身的生存和生活压力向外界突围的一种方式,在这些小说中,创作者赞美女性,批判男性,体现了女性的心理诉求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斯科塔的太阳》作为法国新锐作家洛朗·戈代的代表著作之一,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意大利南部普利亚地区烈日当头、民风彪悍的独特风光,或斯科塔家族兴衰荣辱的跌宕历程,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之后这部作品给予人们的伦理启示和道德思考。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基点,分别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伦理意识等专业批评话语出发,深入探讨文本中主要人物在其生命历程中遭遇的伦理问题,以及隐藏在表象背后发人深省的伦理意义和文学价值,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通过《斯科塔的太阳》一书意欲传递给世人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4.
《追风筝的人》是近年来一部产生广泛影响的小说。伦理道德冲突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从文学伦理道德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可以看出小说的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成功地再现了阿富汗独特的伦理图景,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伦理困境的故事世界。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不仅与普什图族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标准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而且受到民族、宗教、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民族与宗教歧视对普什图人道德产生了巨大侵蚀作用。胡塞尔以温柔沉着的笔触主张对话、张扬宽容并追求和谐。而作家将抽象的伦理道德建设以小说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显示了他对人类前途和福祉的关切,也彰显了文学作品为人类提供道德指引的社会现实功用。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不同的评论者运用了不同的批评方法对《荒原》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并提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见解。文章试图应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性别理论对《荒原》进行新的解读和诠释。仔细研读全诗发现:生不如死的人生,无情无爱的婚姻,颓废与堕落的生活是诗中所有女性人物的特征和写照。《荒原》中的男性人物则表现出精神与肉体的畸形脱节,他们要么“有灵无身”,要么“有身无灵”。女性人物象征着圣杯的迷失,男性人物象征着利剑的扭曲;扭曲的利剑已经不能坚定地指向圣杯所在的方向。当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只剩下性的差别,当他们只为情欲而存在的时候,这个世界必然会成为比地狱更可怕的荒原。只有双性同体,实现男女两性的融合和互补,人类才能获得新生,荒原才能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16.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首部英文作品,也是影响美国现代文学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他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即从民族伦理、宗教伦理和家庭伦理三个伦理视角来解读阿米尔的背叛。从历史角度对阿米尔的背叛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让读者了解和认识阿富汗这个国家特殊的普什图民族和哈扎拉民族之间的民族伦理,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宗教伦理及国家的多灾多难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畸形的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作为著名美学家,也曾对京派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他通过对京派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批评活动,总结京派“言近旨远”“静穆”“节制”“和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他将“美感的态度”“不即不离”的距离说、“物我交融”的移情说等美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使其文学批评展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朱光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不仅在京派文学批评家中独具特色,而且对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思想注重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认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意识,它与社会权力问题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文学艺术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同时,意识形态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与社会现实、政治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观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重要的关键词,曾被许多英美女性主义研究者研究。在关键词"androgyny"的译介中,它经历了一个文化碰撞和文化对话的语义演变过程,词语的意义不是由西方理论规定的,而是在不同文化场合中游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