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试图用新的方式探讨船山诗学背景 ,即从其征引及相关评论来看船山诗学的具体针对性 ,认为 :王夫之诗学思想需要结合其批评针对性来理解 ;王夫之诗学所针对的主要是高木秉、李攀龙、王世贞、钟惺、谭元春等明代复古与性灵诗学的代表人物 ;王夫之在进行具体批评时会表现出有意识的误读 ,这可以视为一种批评策略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船山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若干背离,考察船山诗学性格的特殊性.认为:创作批评与创作之背离,表现了船山思想与性情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船山学诗经历的复杂性和文学观念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是我国前近代时期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也是一位集大成的诗学理论家和著名诗人。王夫之诗学思想在中国诗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学术界对王夫之诗学研究已取得相当成果 ,在此基础上 ,似乎不易再有新的创获 ,但陶水平先生的《船山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1年出版 )仍以它宽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见解阐释了这一富有魅力的文学遗产 ,使人读后有耳目一新之感。作者认为 ,王夫之的诗学是中国儒家诗学美学化的最后总结和完成。这一富有创新性的命题成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围绕这一命题 ,作者以…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理想是追求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王船山的诗学就是在这样的追求中,沿着庄子美学开辟的道路,层层推进,丝缕分明地就情与景的契合为契机,“因云宛转,与风回合”以达到天人之际的艺术境界,博大精深地展现了船山诗学的自然之思。  相似文献   

5.
陈丹 《考试周刊》2008,(12):20-21
本文立足史料,试图挖掘出新月诗学的一些特质,使其更加丰满地呈现出来.新月诗学不仅仅是继承了中国传统诗学,而且汲取了西方诗学的营养,可以算是中西合璧的宁馨儿.此外,自倡导新月诗学之初,新月派标榜的就是要治愈病态的中国文坛,并且一以贯之地坚持不懈,从中也可以窥知新月诗论家的抱负.  相似文献   

6.
先秦诗学是中国古代诗学的发端,虽有很多文献资料都有对"诗"的议论,但先秦诗学具有显著的文献之"《诗》"的特点,而非我们现在理论强调的文体之"诗"学。  相似文献   

7.
印度梵语诗学属于西方诗学体系,是印度佛教化的产物,随着佛教化传入中国,印度梵语诗学对中国人的学观念及其学理论批评特别是中国诗话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研究印度梵语诗学而卓然名家,当今之中国惟有季羡林,金克木,黄宝生等,而全面研究印度梵语诗学之深刻影响中国学理论批评,至今尚未见之,此将印度梵语诗学纳入比较诗学的研究领域,论述印度梵语诗学及其佛教化对中国诗话及其诗学批评的密切关系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声名显赫,其地位和影响均在李杜之上.李白、杜甫取代曾经的诗坛领袖王维成为中国诗学的神圣典范,虽然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势"之所趋,而韩愈作为最早倡导李杜独尊的人物,无疑是李杜诗歌价值和诗学意义的重要发现者.韩愈对李杜的推尊体现了他过人的诗史眼光和创新魄力,也初步建构了其后中国诗学的主流价值体系,指示了中国诗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9.
学者大多将"学衡派"放置在一个与新文学者尖锐对立的层面,笔者细读诗论原典却发现,"学衡派"与新文学者的诗学理念既对立冲突,又相反相成.冲突集中在变革是否须付诸实践尤其是诗的体式是否须变革,但有关中国诗歌面临困境亟需变革和承继中国诗学优良传统等方面,却心存默契甚至相反相成.文学革命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比较健康的发展便与此有关.以胡先骑与胡适为代表,从两种诗学理念之冲突焦点、两种诗学理念之主要区别、两种诗学理念之内在默契三方面可见两者之闻的异同,进而可探寻形成他们之间差异及默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狄兆俊先生的《中英比较诗学》是国内第一部以国别诗学比较研究为内容的学术专著,它对我国中西比较诗学的学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书中采用互为观照之比较方法,通过对中英传统诗学特征的梳理,并辅之以阐发法和阿布拉姆斯的“实用理论”、“表现理论”,试图为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工作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台湾问题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台湾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出发。本文主要是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对台湾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