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说到家庭,人们大都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关于家庭功能的社会学研究甚至造成了关于家庭形象的某种神话。但是说出来也许你不相信,冷酷的现实是根据社会学家理查德·吉尔斯的研究,家庭是除警察和军队之外的第三大暴力群体。尽管我们不同意他对警察和军队的“暴力群体”标定,但是家庭暴力却是现代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社会问题,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和谐的音符。家庭暴力的牺牲者首先是儿童。美、英国家的研究显示,大约90%的双亲在其孩子生命的某一阶段使用过身体惩罚,并且这种惩罚一直延续到青春期,超过  相似文献   

2.
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说过,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的确,暴力一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同时遭到人民大众的厌弃,因为人们渴望生活在没有暴力的和平年代。然而,我们发现表现暴力的文学却很有市场,从《水浒传》到民国时期兴起的武侠小说热,没有消失过。时至今日,电影影像大肆渲染暴力,刺激受众的感官,满足他们的想象。现当今的中外电影越来越以"暴力美学"作为卖点。近年来一批新锐导演的作品也被广泛地给予关注,贴上暴力美学的标签。如美国的昆廷·塔伦蒂诺、中国香港的吴宇森等。其实不仅仅是电影,包括近年来新推出的电子玩具、电视访谈节目,例如犯罪实录等,以事实为根基,再加上暴力元素,展现残酷画面,也是同样被加以"暴力美学"。暴力,可能是大多数人最早、最持久的观影记忆。暴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关乎生死的哲学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又是世界电影长廊中的重要景观。暴力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在电影的各个方面都能加以运用。如画面处理,剪辑技巧,或者是普通的情节发展。著名哲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有双面性,人能从建设和破坏中寻求快感。但是这和人性并不相互排斥。本文对暴力美学研究的目的并非是提倡暴力,而是通过对暴力问题的探究,对其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进行深度追问,对社会文化与民族心理进行思索。  相似文献   

3.
《内江科技》2016,(7):75-76
语言暴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现在转变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问题,大众也开始逐渐关注这一现象。中小学体育教师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角色转换、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师的工作的压力以及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是致使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产生的主要成因。在当今社会上,在法治社会下,老师已经不再体罚学生。但小学体育教师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对学生采用挖苦、揭短、讥讽等手段,这种变相的语言暴力的现象却依然时有发生,值得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所谓的“问题”学生是指有“厌学、早恋、自牟、反叛、暴力”等不良习惯的学生。这类学生在班上所占比例虽小,但影响却很广泛,阻碍教师工作的开展,因此“问题”学生的转化应成为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频发的校园暴力以其"手段非人化"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学界对此也予以深入的探索.对1996—2016年"中国知网"关于"校园暴力"问题的研究数据分析表明,目前的研究现状落后于形势发展和社会现实需求.本文对校园暴力的内涵、特点、成因和治理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且对校园暴力的整体发展趋势和研究趋势进行了前瞻.一方面为后续研究提供资料积累,另一方面为各方处理校园暴力事件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少年儿童日复一日地遭到暴力的威胁:有些暴力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也有社会、机构产生的暴力给他们造成深深的心灵创伤。应当怎样做才能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困境呢?就这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发表了意见。  相似文献   

7.
现如今,校园暴力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我国的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使得社会关注极为广泛,人们在惊讶施暴者残忍的同时,也对暴力事件中的学生的教育缺失产生担忧,为了减少校园暴力事件,不仅需要强化学校教育,还需要从法律的角度看待处理该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本文主要就我国校园暴力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于立梅 《科教文汇》2009,(24):80-81
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谈青少年成长问题,主要探讨暴力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9.
刘刚 《科教文汇》2011,(19):175-176
美国的WWE摔跤表演赛一向以它的暴力场面著称,而当这一切发生在一群青春期的学生对同学的欺负上,就变得让人匪夷所思,是什么让青春期的学生这一群体变得如此暴力值得我们关注,同时也引起我们对青春期学生群体行为的探讨,以及如何对青春期学生群体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校园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居高不下,后果严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它在伤害学生的同时,也在腐蚀着我们的校园。本文主要从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和防范校园暴力的主要措施两个方面来阐述防范校园暴力。防范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让他们在校园里,不仅仅能学到文化知识,更能学会做人,身心健康地成长,能够担当起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成为未来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大数据时代以及人人皆网民的大环境下,探讨一些网民通过网络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言辞,通过人肉搜索揭露当事者的隐私,为未加证实的信息恣意进行道德评判,形成了网络暴力这一特有的现象,对正常的社会心理带来冲击,形成了现代网络伦理冲击,必须聚焦网络暴力产生根源。化解网络暴力必须从道德建设、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入手,全方位多层次解决社会心理问题,奠定网络清朗世界。  相似文献   

12.
妇女与暴力     
尽管针对妇女的暴力存在于一切历史时期和世界各地,但只是在最近的十几年间,尤其是90年代以来,它才被视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隐私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针对妇女的暴力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从美国居高不下的强奸率,到有些印度妇女因  相似文献   

13.
云清  朱翠英 《科教文汇》2010,(33):166-167
现如今校园暴力问题已逐渐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审视引发校园暴力的心理学原因和相应的教育措施。具体原因通过学生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来探讨。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协同合作、优化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和综合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同时改善媒体报道方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关于体育暴力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运动体现着力与美,体育比赛体现着平等竞争,这是人们理想当中的体育运动。但在现实中,国内外一些重要的体育比赛中也会偶尔夹杂着体育暴力。本文就体育暴力的分类、体育暴力的成中因以及如何解决体育暴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我们曾在本刊第32卷1982年第1期《大自然的暴力》的《本期说明》中指出:“我们的作者描述了对大自然的暴力的更为积极的反应。通过科学和技术的适当应用,我们正在学习作出这些反应。”例如,一些作者通过较准确的预测,评述了科学对预测能力的贡献。其他作者指出技术如何在帮助我们与自然灾害和平共处。然而,没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风险问题上——这是社会非常关心的暴力的一个方面。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请教了多萝西·内尔金(Dorothy Nelkin)教授。她在对一本有关风脸的书的评论中勾划出了一个对待侧重于社会和政治的风险的轮廓。我们请她向读者们详细谈谈这个轮廓。虽然Nelkin的回答初步评述了技术所导致的风险,但承担风险,无论是来自人类发明的技术,还是来自象飓风或火山的大自然的暴力,正如她所阐述的那样,是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Nelkin教授参与美国纽约,伊萨卡,康内尔大学科技和社会研究计划。她的下述陈述是以国家科学基金会EVIST计划(grant ISP-8112020)支持的研究成果为根据的。  相似文献   

16.
暴力语言在中国由来已久,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并渗透到学校校园,值得我们警醒。  相似文献   

17.
暴力语言在中国由来已久,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并渗透到学校校园,值得我们警醒。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学生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但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不断发生:暴力、黄赌毒、刑事案件在中学生中时有发生。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一方面不能谈“网”色变,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思索,对于中学生上网如何引导、如何教育、如何利用等问题对症下药,促使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许珂 《科教文汇》2013,(9):182+187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中广受关注的一类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代表着社会今后发展的方向。然而这类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网络成瘾、群体暴力、心理危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对社会也造成了潜在的危害。本文选取较为突出的三类问题进行探讨,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个人及群体问题,如何正确引导问题人群。  相似文献   

20.
李日荣 《学会》2010,(10):26-30,37
一、引言 差距问题(disparity,gap)即不平等问题(inequ—ality),一方面属于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属于社会问题。作为一名经济学者,评论不平等是比较犯难的事情;但对一般人而言,不平等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这点很容易被接受。即使被称为世界上最平等社会的日本在进入21世纪后,也流行地使用了差距社会、下流社会、胜者组、败者组等这样的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