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庸》是对儒家心性论和工夫论、修养论等综合论述的经典。船山认为,《中庸》不是脱离现实且空虚的哲学理论或者迂腐的谈论,《中庸》是切实表达人们日常真面貌的圣贤之道,他并努力探究其中蕴藏着的真理,将《中庸》具体地阐述为日常生活中付诸于行动的实践道德规范,从而大大地提升了《中庸》作为实践哲学的价值和必要性。《中庸》首章的首句中提出人本性的道德根源就是天命,而王夫之以人为本解释了命字,从而突出中庸作为实践哲学具有的特征。对于《中庸》提到的性,则界定为人的本性,而不是事物,规定修道其性的道也是只有人才追求的最高价值。修这些道的过程就是教,而且与中庸或道的概念不谋而合,因此成为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来实践的目标。但人作为实践目标的教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理论或与日常生活无关的自然之理,而是存在可实践的事情。对此,船山解释为礼,以强调现实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是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所有关系网的实质性实践道德规范,人必需做出实质性努力才能实现,从而突出强调在《中庸》首章的首三句中《中庸》的实践性质,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中庸》的总体内容,进一步提出儒家实践哲学的宏观方向。  相似文献   

2.
浓墨重彩解风情 描摹人生 一肌一容 花鸟抖擞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庸不仅体现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治国之道,而且还体现为封建士大夫的修身之德。朱熹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又着重从子思中和论的角度作了广泛的阐述和发挥。经朱熹的改造,孔子以来的中庸思想被完全纳入了理学的轨道,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中庸学说。  相似文献   

4.
"中"庸"并称,主要指无过无不及的日用常行.而《中庸》的主题则是"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即天(天性)人(德性)合一.这种合一是经过人的自我努力与完善而实现的超越天又合于天、即人为又扬弃人为的向天的回归,所以《中庸》具有即日用即超越的特点.日用使超越的实现具有了现实性的品格;超越则赋予了日用精神境界追求的内涵.就《中庸》的内在价值而言,它要求人们效仿天道之"诚",以明善、择善并终身积渐,其目的是导人求善.但它在历史上却扮演了使社会成员求同、求稳、不思进取,从而维护封建社会稳定的角色.今天,如果我们剔除了时代赋予《中庸》的封建色彩,那么它所主张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成己"、"成物"等思想,对于个体的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的培养以及参政议政思想的孕育均有不可抹杀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庸》是我国的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修"道"。《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体现了儒家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思想,《中庸》里所论述的"修道"修的是"君子之道",同时提出要想修"道"必须先具有良好的德尚,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需要通过教化。  相似文献   

6.
《中庸》是我国的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修"道"。《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体现了儒家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思想,《中庸》里所论述的"修道"修的是"君子之道",同时提出要想修"道"必须先具有良好的德尚,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需要通过教化。  相似文献   

7.
何之谓道?今日之道又作怎样的解释?作为"四书"中的两篇重要的篇章《大学》和《中庸》,是否存在"道"的"同"和"异"?  相似文献   

8.
儒家概念词反应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庸》赋予“道”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地地位。“道”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对其含义的正确解读便成为正确传译儒家思想的关键。本文由“道”的英译入手,通过总结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更加忠实全面地传达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9.
今本<中庸>原为"中庸"、"诚明"两个独立的部分,两个部分思想上存在差异,荀子主要接受了"中庸"的思想,而对"诚明"进行了改造.荀子对"中庸"、"诚明"两个部分的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学内部相互影响、借鉴、改造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哲学现象学的方法,考察了三个翻译于不同时期的有影响力的《中庸》英译本。经比较分析发现,尽管译者由于时代、个人文风以及翻译动机的差异,使得译文间差异显著,引起学术界不小争议,但在现象学的解读思路和观照下,这些译本都是与原作原文相融相洽之作。不同译本各有侧重,立体地呈现出原作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典籍英译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本内涵的掌握程度不同,直接影响了译文的呈现,造成了译本的多样性。本文对理雅各和陈荣捷的《中庸》节选译本提出批评与鉴赏。  相似文献   

12.
《中庸》代表了一个兼具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意味的经义体系,蕴含着儒家政治思维的根本原理.天人秩序指向政治体的精神根基,以超越维度与人间秩序的高度混融为特色,人被赋予参赞者、协调者的核心角色.这种秩序形态衍生出一种治教模式,儒家之道作为一种公共文教与政治体制之间呈现合体分用的关系,显示出政治与道德精神的密切联系.君子作为文教和政治双重意义的复合型精英,被视为此类秩序和治理的枢纽.  相似文献   

13.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传统的核心之一。简单讲,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庸的意思是不易,合起来就是无时无刻都要不偏不倚,是让人保持独立精神而又不以自我为中心。明代的廖纪继宋代朱熹之后,拓展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4.
黄英 《文教资料》2013,(17):53-56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儒家的思想,中庸之道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主张之一。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主张安分守己、提倡积极入世、倡导政治伦理及推崇明哲保身等方面都与中庸精神的深刻影响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对《中庸》思想的诠释,探讨《中庸》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中庸》首推诚的思想,并开篇就提出了天命之谓性。之后的儒家哲学中将性视为道德创造之源,同时也是宇宙创造之源,是道德形上学的根据。而诚作为天道,亦表现出沟通天人的深刻内涵。对此,北宋理学家张载曾提出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由此表达出性与诚之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以性体与诚体对性和诚也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和深化。所以,对二者关系的厘清是更深刻理解、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17.
儒家经典中《中庸》展示了较多的伦理思想,集中展现在“中庸”和“诚”上,具有可以分为修身伦理、孝道伦理、健康伦理、生命伦理、政治伦理以及现代自然伦理、经济伦理等.本文即从上述角度阐述《中庸的》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庸》蕴含着丰富的中庸思想,其主要表现在行为方法论、道德修养论与德性政治论等方面.中庸之道的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时中与和而不同是行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但对这些思想的践行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表现不同;中庸之道潜移默化为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修养规范,主要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慎独”等方面;中庸之道的中正、适度等内涵上升为一种德行和德性政治,以此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德性政治论最终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9.
明末高僧蕅益大师,早年诵读儒家经典,后入释门研习佛学,于佛法有成时又撰《四书蕅益解》,以佛释儒。其中的《中庸直指》透显出蕅益对《中庸》一书的独特见解。他以佛教天台宗"性具说"为理论基础,认为"天命之谓性"的"性"兼具善恶,由此而来的"道"有仁与不仁之分,故"修道之谓教"显得格外重要。而修教的法门是"慎独",目的是让"性"中本有的"诚"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在对自己性分深刻体认的基础上,选择躬耕的生命实践,以儒家德性自励的工夫去实现道家玄远的本体追求,在平实的日常生活中实现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达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