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下"的不对称始于方位词原型的不对称. "上/下"在语用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不对称. "上/下"在隐喻上的不对称主要是认知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的民族文化环境是"上/下"不对称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2.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是指一对反义词在使用时其范围大小、频率高低并不相等 ,它不同于男与女的使用情况 ,二者存在 3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词义不对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会造成理解上的困惑。词义不对称包括A有B无式、A全B偏式及交互式三种类型。对此,我们可以从模因、语用、文化等三方面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4.
王雯  王娜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3):30-31,35
借助大规模真实文本,以认知语言学理论及标记理论对"还A着呢"中单音节形容词的不对称现象进行描写和考察,并进一步从语义角度阐释了单音节形容词在"还A着呢"句式中的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是指一对反义词在使用时其范围大小,频率高低并不相符,它不同于男与女的使用情况,二者存在3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远—近”是一组对称反义词,但是在语言的运用中,“远—近”的使用频率却是不对称的。该文从词义发展的角度分析反义词词组“远—近”的词义引申、构词能力以及做句法成分时的不对称性,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问句是实现对话进行,获取信息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外语教学中,疑问的表达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意在通过对中韩疑问句中的不对称现象的归纳总结,来揭示中韩疑问句的表现差异以及句型构造的差一点,希望能对国内汉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蔡瑱 《现代语文》2006,(10):49-51
○.引言 (一)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asymmetrical phenomena)普遍存在,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对称/不对称的界定,更多是从意义分布、语义搭配等来考虑.不同学者对"对称"、"不对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有分歧,造成他们在描写同一语言单位的不对称现象时有一定差异.为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就界定本文讨论的"对称"和"不对称"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张正杰 《文教资料》2008,(34):185-186
本文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分析了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针对此现象提出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度,确立研究生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的主要地位,以及建立信息激励机制等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党建水平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历时与共时角度考察"大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与同一语素构词语义的不对称现象。"有/无标记项+同一语素"的语义不对称主要表现在:构词时语义的不对称和构词后语义发展的不对称两方面。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同的管理环节和不同的管理层面之间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这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该文通过对教学管理中信息源占有不同、教学管理者处理信息能力的差异和教学管理业务信息具有私人信息特征等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成因,探讨了规避高校教学管理信息不对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招敏 《考试周刊》2014,(92):32-32
<正>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修改和病句练习中,学生除了能较好地理解成分残缺、关联词错误、语序颠倒等现象外,对于一些词语的常规用法理解有困难。其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用法就是很典型的一点。反义词不平衡现象有多种表现,如词义引申速度不平衡、构词能力不平衡、词语的组合能力不平衡等,而且每种现象的背后可能隐含不同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论。下面就"大小类"反义词在"有多……?"句式中的不平衡现  相似文献   

13.
“多”和“少”在作状语时,语法上有不对称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意义不对称,结构对称;意义不对称,结构不对称。以认知语法理论、“三个平面”理论方法为指导,对“多/少 VP/AP”中的不对称现象进行考察和描写,并进一步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4.
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本文以标记理论为框架,从语用和认知角度分析方位指示语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语用角度分析,不对称现象是话语参与者遵守语用原则的结果。方位指示语的使用主要涉及参照点的选择,认知因素决定了以自身为参照点选择指示语的必然性,是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上/下”的不对称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有所体现,在意义上也有所体现。“上/下”又是对称的,主要体现在表示方位、人物、范围等方面。总之,“上”出现的句法环境要多于“下”,所以“上”是一个高频词,而“下”是一个低频词。  相似文献   

16.
“有没有”正反问句的产生有一个历史过程,并在逐渐深入到我们的书面语和口语中。本文描写分析了“有没有”正反问句答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并指出“有没有VP”有可能最早产生于《红楼梦》时代。在此基础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语言接触、传媒诱导、语言内部要素互动、语言的经济原则以及人的社会类推心理,并对其答句形式的发展趋势做了预见。  相似文献   

17.
唐素文 《考试周刊》2007,(30):70-71
本文旨在讨论英语中WH移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宾语不对称现象。本文认为这种不对称现象能用ECP解释,且这种不对称现象源自主、宾语所受的题元角色不同,即主语由谓语动词间接赋予题元角色,而宾语由谓语动词直接赋予题元角色;事实上,这种不对称能用ECP解释也是源于此。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的句法理论相比,OT框架内的句法更灵活、更全面、其操作更具体。英语主宾不对称涉及到句法的各个方面和层面,体现在Wh-的移位,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本文旨在解释主宾都是Wh-成分的移位的优选效应。  相似文献   

19.
邓娟 《培训与研究》2009,26(4):33-35
与传统的句法理论相比,OT框架内的句法更灵活、更全面、其操作更具体。英语主宾不对称涉及到句法的各个方面和层面,体现在Wh-的移位,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本文旨在解释主宾都是Wh-成分的移位的优选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不+反义形容词”式是指“不”加对立形容词的否定结构形式。“不”作为常见的否定标记,在这样的结构中,引导的不再是单纯的否定形式。容易出现不对称现象。它可以指语义不对立情况下的相互不对称,也可以指语义不相关情况下的相互不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