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时欧美电影基本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背景下,1920年代的国产电影不仅已经形成中国民族电影叙事传统的雏形,而且在保留本土文艺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地同时,继承了戏剧强调情节传奇性的特点,迎合了观众对故事片情感展现的审美期待,三者最终地有机融合并完成了中国电影在1920年代民族叙事传统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国民族相关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梳理作用,使民族治理问题得到了更好地解决,有利于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加速祖国建设进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电视历史剧勃兴的民族文化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剧开始在国内走红且扬名海外,90年代以来的历史剧则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以民族集体无意识为主的民族文化心理足电视历史剧勃兴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它作为一种心理驱力在暗中强烈地左右着观众的收视倾向.导致历史剧勃兴的民族文化心理因素崮然不少,但主要有崇古守旧、英雄崇拜、圆满情结等民族集体无意识.正视这些民族文化心理,对历史剧乃至大众艺术的创作、欣赏和批评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乡土文学占主流地位,乡土小说不仅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而且主要的切入角度,是表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民族韵味。即使是在吸取外来文化时,也是批判地加以借鉴和吸收,非常注重维护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与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与我国近代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创作了许多的经典艺术歌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艺术歌曲也在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有关我国民族乐理知识系统性探索的教材及学术文章,从而引发了众多学者对我国民族乐理的研究。通过梳理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有关中国民族乐理学科建设及围绕民族乐理知识点这两方面学术争鸣的文章来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识别对贵州民族区域自治的推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进行了大量的民族识别工作,认定或恢复了近百万人的民族称呼.由此引起局部地区的民族构成发生了改变,部分地区达到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条件.一些县、乡申请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建立了5个民族自治县,数百个民族乡,有力地推动了贵州民族区域自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民族识别工作还对加快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促进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起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世居新疆的除汉族外,有12个少数民族。从久远的年代起,新疆十三个民族的各族人民就已经生活在这里。他们集体合力,互为依存,既相互认同友善融合,也有互相排斥、征服和斗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语言、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素质等诸多不同特征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的语言文字是各民族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之一。本文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新疆12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回溯与梳理,文章引证翔实的史料,从历史到现实,科学地辩证地给予分析论证,说明新疆的少数民族从久远的历史年代起,就已经加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和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学经过了80年代的高潮之后跌入谷底被边缘化的年代。在文学边缘化的年代和经济文化边缘化的西部地域,近10年来却出现了突破边缘、低地崛起的文学奇景,形成了一支令人侧目的西部文学新军——文学桂军。它诞生于经济欠发达的民族自治区域,形成多种民族成分的作家结构,有小说、影视改编、文艺理论等多方面的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日用家当>,在成功描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黑人所面临的情感和价值困惑的同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作者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作了深刻而令人信服的诠释:美国黑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具有二重性特征,美国黑人文化既有非洲特性又有美国特性,将二者纯粹割裂开来或者采取厚此薄彼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美国黑人只有将自己文化中的非洲特性和美国特性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确立和维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论述了叶广芩 90年代小说创作的特色。叶广芩以其贵族世家的出身、旅居日本的经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 90年代将其创作指向对历史变革中贵族世家所葆有的民族文化人格精神的拷问 ,以及对同属儒家文化范畴的中日两个民族文化人格精神的观照比较。她的小说透过生活的表象 ,穿超现实的意识形态 ,直抵民族文化人格精神 ,并对之作深刻的反思 :既不可完全背弃传统文化人格 ,也不可完全拘囿于传统文化人格 ,应该否弃其糟粕 ,鞭挞人格异化的死结 ,光大其精华 ,使人性、民族文化人格精神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小城文学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李杭育80年代的几个短篇,对"葛川江"上的一群朴野、粗拙的精魂,表现出了无限的神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民族精魂与民族气质的正面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传统文化的演变与世纪新文化的创建过程,成为新时期文学中小城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也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高校民族预科教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民族学院预科教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新疆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模式与内地民族学院预科教育模式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同时还存在不足之处。为此,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至60年代,伴随着中央民族访问团到广西的走访慰问,以及民族识别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在广西的开展,大量的少数民族文物被搜集。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资料来看,当时征集的少数民族文物数量众多,且类别也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服装服饰、民间信仰用品、社会组织资料、生产生活用具等。这一时期的征集实践活动,一方面完善了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在民族文物征集过程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文物的收藏与展示,并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民族文博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关系上,列强入侵的耻辱令人不堪回首。那么,如何看待这期间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呢?我以为许多人带着纯朴的“民族感情”,把问题简单地笼统地斥责为清政府的“腐败”“卖国”是不足以服人的。事实上,在对外关系上,中国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读史,20世纪70年代地庄严号召:"要学点历史".读史是为了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指导当前斗争,决不是颂古非今.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读史对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民族概念的研究,我国学术界从未停止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恢复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我国民族学理论界又掀起了对民族概念的研究熟潮。近三十年来经历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三个阶段:80年代对于斯大林民族定义的注解,90年代对民族概念的反思和创新,新世纪对民族概念研究的又走向了多元化.笔者认为,对于民族概念的探讨,不仅有利于学科的规范和完善,还有利于刨造一个包容、多元的文化环境,从而促进我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四民主独立运动风暴席卷整个亚非拉如果说5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开始从亚洲向非洲、拉美转移的话,那么,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则是三大洲民族独立运动普遍高潮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亚非拉再也找不到一块殖民主义的“安定的绿洲”了。包括整个亚非拉在内的独立的民族国家体系在这  相似文献   

19.
《文静的美国人》在引人入胜的三角恋情冲突中形象地再现了50年代初新旧大陆在越南的文化冲突,并精辟地预言了10多年后美国对越南发动的那场荒谬战争和战争的最终失败。透过情杀小说的外表,《文静的美国人》给了世界这样一个启示:把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强加于另一个民族是危险的,这不仅损害了其他民族的利益,也必然招致自己的毁灭。在美国政客们仍热衷于向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的今天,格林在这部小说中的警示,尤其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以前,侗族地区的教育往往以传统的方式呈现,社会成员在深受传统文化浸润之时,也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2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80年代后,随着现代学校教育的普及,以及工业化、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传统教育日益式微,其传统教育方式渐渐失去了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随之也日益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