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由于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都会受到本族文化和自身文化意识局限性的影响,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在所难免。英国语言学家埃杰顿的《金瓶梅》英文全译本TheGoldenLotus成功体现了译者的双语才能和双文化功底,但在《金瓶梅》中,"哭"的大量描写反映了"哭"一词除字典意义之外的丰富文化内涵,而在埃杰顿的TheGoldenLotus中cry,weep,sob,mourn,bemoan,lament等英文词的言辞语境并不能完整地传达原语的文化信息及文化语境。语言与文化、文学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王静 《焦作大学学报》2012,26(3):125-127
翻译文学的实践过程既涉及到翻译,又和文学密切相关,而优秀的翻译文学又是翻译文学中的典范。因此,对于优秀的翻译文学检验标准的讨论可以从翻译和文学的层面展开。优秀的翻译文学应符合"忠实"的标准,忠实于原作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又要检验其在译入语环境中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具有范式转换的意义,它们超越了手扪伤痕的"文革"追忆,以异质的美学试验来破解"文革"极端政治理性、寻找后"文革"时代新的现代性想象的可能性.两者不约而同地选择"疯癫"这一视角来展开现代性想象,"疯癫"第一次在新时期文学中成为自主的美学追求,具有了自足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念认为,"创造性"是一种创新能力,与翻译毫无关系,因为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通常被看作原语文本的复制或模仿。然而,近来的翻译研究却显示,译者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学者甚至提出,目前的翻译研究在经历了"文化转向"之后正在经历着"创造性转向"。因此,在发挥译者的创造性之前,有必要弄清楚文学翻译中"创造性"的定义及其与"忠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应区别加以对待,而不应把文学翻译的标准套用到一切文体的翻译中. 我国的翻译研究中也一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学倾向性",造成这种现象,有几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翻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应重视非文学翻译尤其是科技翻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代翻译文学为汉语的脱胎换骨提供了种种范式和思路。现代汉语写作正是在近代翻译文学的刺激下逐渐走上自我成熟之路。文章拟以林纾和鲁迅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为例,探讨近代翻译文学和现代汉语写作的些许"瓜葛"。  相似文献   

7.
刘建东 《海外英语》2013,(21):193-195
文学翻译是文学作品再创作的一种艺术。文学翻译活动在运用翻译技巧的同时向读者展现翻译中的艺术美。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文,力求翻译准确无误,也要保持原著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从而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这就是文学翻译的艺术,而翻译的艺术水平与译者的艺术修养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名著片段的翻译向读者展现文学翻译中的艺术美,并对翻译工作者的艺术修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卡拉马佐夫气质"是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性格"题材诸多"性格"类型中的一种,它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在文学中的审美提炼,具有"所多玛的灵魂"、"阴郁的怀疑"、"迷失后的皈依"和"历久弥坚的信仰"等复杂的文化构成。它是俄罗斯深邃的宗教文化与原始自然力和欧洲文明疾患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在社会转型期间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困惑。对于它的学理辨析将有助于理解俄罗斯文学所透露出的宗教精神以及俄罗斯灵魂所蕴藏的复杂质素。  相似文献   

9.
首先从文学翻译研究对象(即文学)的文化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着手,探讨文化研究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必然性与必要性,然后结合事例重点论述文学翻译研究中的文化研究的两个具体层面:文化比较研究和文化“改写”与构建的研究,最后指出此种文化研究有利于减少文化交流中的误解与冲撞.有利于认识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及文化价值,有利于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顺利与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0.
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西方接受美学中关于文本“空白”的理论 ,从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三个方面 ,对文学翻译的再创造及其“度”进行分析 ,并指出文本“空白”促成了文学翻译的再创造 ,同时 ,文本的确定性也规约了再创造的“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等值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认为等值理论的精髓在于其"标准的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因其意象的不确定性而赋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在翻译中不应显化,而应通过保留其模糊性使译语读者和原文读者能得到同样的美的感受。本文通过鲁迅小说《呐喊》中具体例子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标准的模糊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得出"标准的模糊性"是指导文学翻译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由于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都会受到本族文化和自身文化意识局限性的影响,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在所难免。英国语言学家埃杰顿的《金瓶梅》英文全译本TheGoldenLotus成功体现了译者的双语才能和双文化功底,但在《金瓶梅》中,"哭"的大量描写反映了"哭"一词除字典意义之外的丰富文化内涵,而在埃杰顿的TheGoldenLotus中cry,weep,sob,mourn,bemoan,lament等英文词的言辞语境并不能完整地传达原语的文化信息及文化语境。语言与文化、文学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翻译讲究"信、达、雅",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思维在翻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词义进行隐喻处理,符合文学作品翻译的要求。本文试图从认知角度对俄汉文学翻译中的词义隐喻处理进行探讨,找出对俄汉文学翻译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起源于俄罗斯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移用于文学翻译的问题在文学界越来越受到关注."陌生化"与文学翻译中的"异化"问题及陌生化的程度问题是本文主要观点所在."陌生化"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是"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可以共享的.适当的陌生化产生的距离是美的,但细部的背离应在整体的把握之中.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文化和社会的交际性活动,是翻译和文学的有机结合。作者创作要有生活体验,要有审美情感;而译者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是基于文学创作之上的艺术再创造,努力达到与原作者的"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有着作家与翻译家双重身份,多年的文学创作对其文学翻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形成"文白相辅"的翻译思想,译作语言呈现"文白相间"的鲜明特点。本文拟从余光中的文学语言观出发,探讨其文学翻译思想和实践,进一步了解余光中翻译思想的成因及其译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用与原语不同的语言将原作表达出来的艺术。翻译有很多种类,包括口译、广告翻译、会议翻译、文学翻译等等。在各种翻译当中,文学翻译由于其涵盖的范围广、文体多、所涉社会文化层面宽而成为译者密切关注、重点研究的课题。各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不同的类型。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译无定规",根据文学翻译的特点,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文化环境,处理好文化误读现象;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注重形神兼备,必要时形可做改动;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审美,译出"意境"。  相似文献   

18.
"气韵"这一理念,最初是作为"气"与"韵"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分别独立存在于哲学领域。随后"气韵"从哲学领域被引入艺术领域。"气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与文学翻译活动同样密不可分。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气韵"理念与文学翻译观相结合,是我国20世纪翻译思想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文学翻译者应努力再现原作"文我为一"的生动气韵。  相似文献   

19.
论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翻译界便将艺术界的术语"形似"和"神似"借来作为翻译的两个标准。20世纪60年代,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此后,神似派和形似派展开了一场"激战"。"形"和"神"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两者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在翻译中,特别是文学翻译中,只有把形似和神似结合起来,译文才能更加如实地传达原作。  相似文献   

20.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可洛夫斯基最先提出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属于诗学范畴,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奇特,指作家、诗人创作手腕的新奇,使所表现的主题在接受者那里显得陌生,从而达到一种新鲜的美感。"陌生化"在西方学术界颇具影响。近年来,一些翻译学者将此概念嫁接到文学翻译研究上,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论文通过追溯陌生化的来源,分析异化策略与陌生化效果的实现,探讨陌生化与文学翻译的关系,对比研究陌生化在中西方翻译文本中的运用,旨在更好地保持原文与译文整体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