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依据唐代史料,着重研究唐代苏南人口的动态变化,并由此寻找人口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将唐代苏南人口与全国、全省作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唐初苏南人口起点低,步入唐代后苏南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有力地推动了人口的增长,中唐虽经“安史之乱”,苏南人口相对平稳,尚文的风气已养成,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知识梳理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 ,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 ,人口集中 ,经济文化发达 ,成为最早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表现。历史 :(一)南方经济的发展过程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南方得到重点开发。2.东晋和南朝时期 ,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南朝  相似文献   

3.
任志强 《文教资料》2009,(28):106-108
有关盘瓠神话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东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后南朝宋人范晔将盘瓠神话列入正史.从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对盘瓠神话的族属、起源地、主要人物以及相关历史记载等多方面来考察.得出盘瓠神话的历史原型应是历史上的楚与卢戎之战。盘瓠助战受封的历史传说之所以能演变成神话,图腾标志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夏国虽然国祚短暂,但由于统治者对人口疯狂的掠夺,造成了境内人口的急剧增长。到赫连勃勃真兴年间,大夏国的人口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期,统万城的人口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赫连勃勃统治末期,大夏国因继统问题发生内乱。勃勃死后,大夏国又被北魏连年围攻,统治疆域不断缩小,人口数量也急剧下降。这种人口的急速增减,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对该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开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又给土地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加上以后人口的来来去去、不断变动,都加大了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这一节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东汉初期的经济恢复",一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通过讲清"光武中兴","田庄","徒附"这些历史概念,使学生掌握东汉初期的经济恢复情况和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一东汉初期的经济恢复在这一标题下,教材内容又分为"光武中兴"和"东汉初期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样两个层次.东汉初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与汉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有关系的,所以把"光武中兴"作为重点来讲述.刘秀为什么要调整统治政策?这必须涉及到东汉初建时所面临的社会局面.公元25  相似文献   

6.
林风  陈睿 《茂名学院学报》2005,15(5):16-20,24
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列举大量事实论证冼夫人时代高凉的社会性质。文章认为,东汉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岭南进入封建社会;南朝初期刘宋时代(公元420-479年),高凉进入封建社会。因此,冼夫人时代的高凉已经是封建社会,但还存在奴隶社会的残余。  相似文献   

7.
论魏晋南朝都督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东汉末年的州郡领兵制度,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的都督制度,更加剧了外重内轻的局面。都督制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关乎魏晋南北朝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的盛衰,很有研究的必要。北朝的情况比较特殊,拟另文论述。这里仅就魏晋南朝的都督制作一扼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东汉是士族产生和发展的早期阶段,而晋人常璩撰述的《华阳国志》以巴蜀地区为中心,保存了相当多的地方历史资料。通过对《华阳国志》的考察,可以看出汉代尤其是东汉,在尊经崇儒的背景下,中原地区的文化对巴蜀地区的影响渐趋深入,造就了一批敦儒崇文的地方士族,到东汉中后期,巴蜀的地方士族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就家族层面而言,地方士族形成了自身的活动方式,具备家学、家风等特色;就地区而言,士族在地方学术文化中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而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了无数杰出人物.在科学鼎盛时期的北宋,出现了继东汉张衡、南朝祖冲之以来我国最伟大的一位科学家——沈括.  相似文献   

10.
历史洲源:从青年奔赴延安到大学生村官制度 引导青年学生到西部、到底层、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有效政策.在建党92年的历史上,曾经掀起过组织和领导青年知识分子到西部基层一线就业的历史浪潮.同时,从人口变迁史角度来看,这也是大批青年人口从城市到农村的三次大迁徙.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到80年代,敦煌地区出土了一批魏晋时期的镇墓文.这些镇墓文与东汉镇墓文相比,从形式上看,篇幅普遍比较短小;从内容上看,则在继承东汉镇墓文传统的同时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新元素.而在中原地区却仅有少量魏晋时期的镇墓文出土,其原因主要是战乱、人口的迁移以及佛教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一部和尚翻译家的历史我国的翻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中国的翻译史与佛教的传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众所周知,佛教从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到了东汉初期,我国就开始了佛经的释译工作。当时主要是梵文,也有巴利文和中亚土火罗文等。翻译规模之大,卷帙之多,历时之长,人数之众是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从东汉到西晋所翻译的大部分只限于零星小文,而且所据的原本大都是用中亚语文写就的所谓"胡本",而梵文本实不多见,从事翻译工作的也多为中亚或印度的僧  相似文献   

13.
南朝时期,皇权走出了东晋时期的低谷,进入“复振”的新阶段,而两个时期地方势力与中央的关系迥然不同,导致这种转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地位关系的变化。与东晋相比,南朝时期中央财政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例日益提高,地方财政所占比例则日益减小,这时当时政局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古诗是东汉以后的许多文人在汉乐府民歌影响下仿作的五言诗。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许多五言诗的作者无从考查,从晋代以来这些诗就被人们称为古诗。到了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从东汉末年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中选了十九首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此后,《古诗十九首》就成为这组有别于其他五言古诗的专称而被以沿用,而其中每首的诗题,则为后人以各诗的首句命  相似文献   

15.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要想对我国封建社会有深刻的理解,开展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这里指豪门士族所有制)是否适合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从发生到解体——大约从东汉到南朝,竟达五、六个世纪之久,其间虽经过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限制和多次农民起义的冲击,不但没有被摧垮,反而  相似文献   

16.
东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尽管它没有产生像刘邦、刘彻那样功名赫赫的君主,但正如范文澜指出的,东汉之“强盛不亚于西汉”,在近200年的时间内,其阶级关系、社会矛盾具有许多典型特色。南朝史学家范晔,博采各家编著的东汉史书之长,删繁补略,历时13年,撰成纪、传洲卷,后又有西晋司马彪撰点30卷,共120卷,于是诸家东汉史书黯然失色,(后汉书则U成为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然而,内容的浩繁和文字的艰深,又使该书的注译工作较(史记)等有着更多的困难。章惠康、易盈醇等同志不畏艰难,以对读者、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严肃认…  相似文献   

17.
治史所以明变。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历史变动的根本原因,是由移民引出的北方"胡汉"问题与南方"侨旧"问题。《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探讨了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产生背景、成立原因、沿革变迁、地理分布、相关制度与影响,例证了利用侨州郡县复原侨流人口的方法或路径,开辟了研究十六国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的园地;凡此,便为解决东晋南朝史的"侨旧"问题打下了基础,也为探讨十六国北朝史的"胡汉"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自东汉中后期至南朝,清谈谈辞与骈文文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两者都有一个由粗糙到精致的演变,而且演变内容出奇一致:谈辞从朴素的品评变成讲究文采、音韵,用典的骈句,骈化散文也从初期不严谨的意对,单调的文法以及自然声韵变为对仗工整、文辞华美、用典密集和讲求平仄的骈文。鉴于清谈活动有着鲜明的政治背景,又是时代大风气,所以骈文文体生成一大重要原因为清谈谈辞的发展影响到文章领域,使得文体骈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相似文献   

19.
清代自顺治皇帝入主北京以来,尤其是康熙平定三藩之后,伴随着政治的安定,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也由战乱时期的下降趋势经过一段短时间的缓慢回升,便进入急剧增长时期,其猛增势头直到乾、嘉时期方见减弱。与历史上其它朝代相比清代人口数量虽然也几经变动,但从总体上来看,是一个人口膨胀的历史时期。人口的急剧膨胀,不仅给当时的社会带来沉重的包袱,而且也影响到当今社会。因此,我们今天探讨一下清代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发展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东晋南朝时期,史籍有关户口的记录,类多不实,甚或阙如。在籍户口与实际户口之间,差距极为悬殊,见于记载的统计数字大大偏低,显与东汉以降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南部中国人口逐渐上升,至唐代后期终于超过北方的基本形势,不相符合。本文试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