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帝 《大学生》2014,(21):26-27
更愿意"爱一行,干一行" 美国人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概念,他们更愿意"爱一行,干一行"。这和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不是说美国人就不会迫于经济压力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而是说美国人不会强迫自己从一而终,被专业绑架了自己。其实,这世界上的行当都是人分出来的,只专注一行的人固然可以很专心,也可能造成眼光狭窄而看不到全局。  相似文献   

2.
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健全的身体,身体的好坏,对一个人的道德学问有绝大的影响。在外国素来把身体的康健看得很重,像美国更把健康列为学校七大训练目标的第一项,这是何等看重身体的健全,我们中国人向来被人讥为“病夫”,  相似文献   

3.
我们先讲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争论。美国人说:“你们中国人教育孩子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能力培养。”中国人说:“你们美国人教育孩子只重视能力培养,不重视知识的传授。”美国人不服气,说:“你说我们美国人知识少,那你考考我们的孩子?”于是中国人给孩子出了一道题:请介绍一下中国的珠算。美国孩子傻眼了,他见过电脑,没见过珠算。中国人很高兴,“看,你们的孩子知识太少吧。”这时,美国孩子转身到电脑上一敲键盘,电脑上显示出珠算的所有知识:运算原理是什么;什么时候传到韩国;什么时候传到日本;珠算和电脑有什么关系;珠算和计算…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11期刊登了黄立中先生的文章《应该客观和历史地评析鲁迅先生文章》,其中谈到应如何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认为其中的“中国人”并不是指“所有中国人”而应是指“反动派”。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对“中国人”的理解需要联系到对整个这句话的理解:其一,“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有言外之意。要准确理解此句还必须搞清“不惮(即不怕)”的内容。黄文认为鲁迅先生对人民群众的推测是“怎样往‘坏处’猜想都不以为过”,即认为“不…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对中西方文化作深一步比较研究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人文”这一概念的理解发生了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向来最讲人文,“儒”、“道”两家都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其作了较系统的论述,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特点,应归之为人文精神。这是一种传统的认识。另一种则针锋相对地指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最主要的是“人本”,而不是“人文”。理由是“人文”亦即“人道”,而“人道”是资产阶级萌芽期提出的口号,与  相似文献   

6.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阐释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模式偏向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主客体融合思维,讲汉语者常以“人”为思维中心;而讲英语者则对客观“事”和“物”予以更多的关注,倾向于主体思维。表现在语言上,汉语说“谁在做什么”时,我们是围绕着某人或某些人考虑问题的。我们关心的是人怎么样了,“主体”是我们的思维中心。而英语则更注意客观情况,注重人所处于的某种客观状态,考虑事物本身多余考虑做事的人。在他们的思维中更注重“客体”。  相似文献   

7.
选择     
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别人指责你与众不同时,你是听别人的,还是坚持己见? 中国人向来以“中庸为贵”,视“异端”如洪水猛兽。因此,虽然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但我们习惯了“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前者。  相似文献   

8.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阐释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模式偏向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主客体融合思维,讲汉语常以“人”为思维中心;而讲英语则对客观“事”和“物”予以更多的关注,倾向于主体思维,表现在语言上,汉语说“谁在做什么”时,我们是围绕着某人或某些人考虑问题的。我们关心的是人怎么样了,“主体”是我们的思维中心。而英语则更注意客观情况,注重人所处于的某种客观状态,考虑事件本身多余考虑做事的人。在他们的思维中更注重“客体”。  相似文献   

9.
胡琰 《少年世界》2011,(1):34-35
“情感教育”旨在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引导人们理解“真爱”,学会关爱他人,让真诚的爱在人与人之间流动。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人的成功等于智商(IQ)加上情商(EQ),前者仅发挥20%的作用,而后者则发挥80%的作用。可见,情绪情感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高情商的人乐意与人交往合作,能乐观面对挫折困难,善于协调各种关系,而这也正是现代幼儿情感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10.
笔者所在的城市,向来以教育发达而被周边地区所推崇。但是,这里的一些教师丝毫不因为教育大气候趋好而松懈,相反,“下岗”这把悬在头顶上的剑,时刻警醒着每个人:不要让自己成为“下一个”。  相似文献   

11.
积极进取事业有成记霸州市岔河集小学教师王景升雷声王景升常说:“一个人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全身心地投入,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王景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年来,他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上学时的“书呆子”毕业后派上了用场上...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言语”与“辩论”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国人对巧言善辩一向持反感态度,认为它是产生不和谐的祸道之一;而美国人则认为言语是表达思想的最有效途径,有利于解决分歧。不同的古代哲学是导致中美“言”“辩”观之差异的原因。中国古代儒家对“仁”、“礼”、“和”的追求以及道家对“无为”的追求是其“言”“辩”观的哲学基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修辞学则直接导致了美国的“言”、“辩”观。  相似文献   

13.
师爱是师生关系中的一种情感性存在,师爱的存在可以带来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师爱在内容上是“伦理之爱”,这是师爱的“体”;形式上则是“契约之爱”,这是师爱之“用”:师爱在教育实践中必然走向“体”与“用”的统一,以实现师爱在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平衡。“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统一,人的意义在师生互动中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5个递进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爱的需要是5个层次中承上启下的环节,需要的较高层次则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很多人都忽视或混淆了需要的本来意义,压抑了孩子成长中对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一、开闸法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若问:鲁迅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此处的“中国人”仅指反动当局及其走狗文人,还是泛指全体中国人。学生要回答这一题,须懂得当时的鲁迅对中国人的认识是模糊的,既看不透敌人的反动本质。也看不到群众身上先进、坚强的一面。“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对中国人才有了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一、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的三次出现为线索,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一、体会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并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每次出现“我”的感受有...  相似文献   

17.
真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中国人爱吃米饭和馒头,面方人主食是面包。他们爱在干巴巴酌面包上抹上一点黄油(牛油)。但吃过黄油的人都知道,这东西并不好对付。  相似文献   

18.
禁忌语例谈     
1.当美国人赞扬道:“Your English is verygood.”时,中国人往往自谦道:“不,不,不!我的英语很不好。”可是,美国人常常不会把这种自我否定看作是谦虚的表示。相反,有些美国人可能感到尴尬,好像他们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而其他一些美国人则可能假定这种自我否定是一种策略,用来引出更多的赞扬。事实上,美国人  相似文献   

19.
李菲 《湖北教育》2010,(7):22-23
关于“人中人”的教育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28年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一文中指出:“我们应当知道民国中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就没有人下人。”在陶先生看来,所谓“人上人”是指那些作威作福、盛气凌人的人;“人下人”则是指那些奴性十足、盲目奉迎、失去自尊的人;而“人中人”则是陶先生心目中理想的育人标准,会学习、爱学习、懂生活、感情丰富、品德高尚、身心健康、敢于承担、快乐幸福等则是“人中人”所应具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一提到“教育爱” ,我们立刻会联想到教师对幼儿“像妈妈一样的关怀” ,和蔼可亲地对待幼儿。其实 ,教育意义上的爱不等同于一般的情感呵护 ,教育爱在本质上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幼儿以母爱为起点的“投入式理解”。一、教育爱的内涵1 .教育爱的发生 :日常生活马丁·布伯 (MartinBuber)说过 ,教师与全班同学见了面 ,“他的眼神 ,教育者的眼神 ,拥抱了他们所有的人 ,并把他们看到眼里。”在这个眼神里 ,包含了教育者对孩子们的教育爱 ,而这是教育发生的先决条件。这点在幼儿园教师身上更加明显。教师与幼儿在幼儿园里相遇 ,与幼儿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