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亚林 《考试周刊》2011,(25):154-155
体育亦称体育运动,是人们根据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和机能活动规律,以运动为基本手段,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身体运动和社会运动。由此可看出,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古就是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延长生  相似文献   

2.
体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这一文化现象对人类的发展本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不可否定的。就我国来讲,体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对人们进行广泛地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这既是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体育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高校特别是在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体育专业,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就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  相似文献   

3.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好,无疑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促进学习、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它对提高民族文化水准、建设精神文明也起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也是促进现代文明的因素之一。在新时期,体育运动的总任务是:普遍增强人民体质,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积极建设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服务。体育是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它除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  相似文献   

5.
张燕晓 《考试周刊》2011,(25):137-138
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体育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更加明显,参与体育活动的群众会越来越多。发展体育事业,对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体育强省,是江苏全省人民的共识和希望。全省上下必须增强紧迫感,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我国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同时其发展也会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如何抓住当前我国建设文化强国这一机遇促进体育文化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促进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良策: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建设体育基础设施,丰富人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扶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体现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开展民间体育运动,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7.
大学体育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思想道德的过程。大学体育提倡奥林匹克精神,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丰富体育文化素养,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重视和加强大学体育对奥运文化的传承作用,并把学校体育教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结合起来,是实现奥运战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从社会体育的视角下对我国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探讨了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良性互动发展的优势,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与措施建议,使其更加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目标,而体育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体育是人类日常运动的各种总称,是学校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的活动规律,通过身体锻炼、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及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体育运动对于身体的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本文就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论述,旨在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相关体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警察体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军事体育的孕育中诞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以增强警察体质、提高惩治违法犯罪实战技能和自卫能力为直接目的,丰富警察文化生活,促进文明建设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身体运动和社会活动。警察体育已成为我国警察这个特殊群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近年警察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期探索出一套与当前警察教学训练相适应的模块教学新体系,完善和填补警察体育教学内容的不足和空白,促进警察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和警察体育课教学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11.
论体育与体育方法毛世玉,陈立晖一、体育是全面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高校体育理论中有广义的体育(亦称体育运动)和狭义的体育两种说法、广义的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有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课外体育锻炼是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进行经常的全面身体锻炼,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其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一直被人们广为流传,古代民间体育就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中国古代民间体育内容丰富多彩却又独特,体现着古代人民的运动精神和娱乐精神.古代民间体育的娱乐价值有很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运动方式,促进人们之间的友谊,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到本世纪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担负着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的任务。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五”期间,学校体育卫生和国防教育工作的备斗目标是:大面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学校竞技运动水平,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强化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总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区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体育文化在当今社区建设中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文化作为社区体育和社区文化的分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发展的好坏与否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能否得到满足,也将对整个城市社区的精神文化面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式下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模式,进而促进我国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伸与补充,它不但能巩固和提高体育课所传授的体育知识,技能及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地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其体质;还能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校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习和牛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体育这一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其多功能,多目标的属性已逐渐被人们认识,而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体格健壮和体能的全面发展,历来是我国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增强体质也历来是发展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我认为实现体育首要任务和直目的完成我们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和运用体育手段.一、概念上澄清认识,纠正偏差体育(也称体育运动)乃是指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活动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可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身体活动规律是前提,结合自然因素采用身体练习是手段,增强体质等指标是目的.从概念上我们已不难看出体育是一个多功能,多内函的大系统.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体育范畴包括竟技运动和大众体育两条主线.所谓竞技运动是指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  相似文献   

18.
发展社区文化体育事业,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水平,增强居民体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和物质文明的主要任务。社区文化体育事业总的发展目标是形成以社会参与为基础,以公 益型文体活动为重点,综合服务于社会与人民群众需要的社区文体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20.
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同时又是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有着多方面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提高自身体能有着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