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鲍照的乐府诗在上承汉魏风骨,下开唐代狂放诗风的进程中,以其鲜明独特、豪迈遒劲的风貌,构成了我国乐府诗史中一段华美的乐章。题材内容的丰富性,风格神韵的独特性,影响广泛的长久性是形成鲍照乐府诗歌神韵之风,俊逸之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刘宋时期的杰出诗人鲍照与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在乐府诗创作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报效祖国、立功边塞的慷慨高歌;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激之情;关心人民疾苦、同情妇女遭遇的动人篇章。他们皆能继承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创造性地以各自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为内容,丰富并深化乐府古题所包含的主题内涵,使内容和形式互相融合而达到更加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鲍照与李白,作为古代乐府诗坛上享有盛誉的大家,虽处于不同时代,却能在乐府诗传统的基础之上将之发扬光大,创作出在题材、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的诗章,使内容和形式互相融合而达到完美的统一。有同亦有异,有继承亦有发展,二人又能各尽其能,有所侧重地创作出具有各自特色的诗篇。在同和异中,二人使乐府诗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谢鲍的山水诗表现出尚铺排、讲对偶、雕琢辞藻、精心刻镂、以新奇丽密称胜的相似特征 ,但由于其生活、思想、感情、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在创作中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照态度 ,两家的山水诗同少异多 ,各具特色。谢诗追求理与情的契合 ,情与景的交融 ,情景理三者的贯通一致。鲍诗几乎完全屏弃了“玄理佛趣”,其基本特色表现为情景相生 ,情景交融 ,苍凉沉雄  相似文献   

5.
连超 《华章》2011,(11)
盛唐时期实行儒释道三教调和,但又以儒为主的政策,而颜氏家族亦有以儒为宗的家庭教育理念,颜真卿自幼便秉承家学,修身力行,正是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学渊源以及自身的锤炼,造就了他那"浩然正气"的伟大人格.笔者将从儒家思想来考察颜真卿的人格之气.  相似文献   

6.
汉末魏晋,士大夫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已经突破了"比德"的狭窄的框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本身蓬勃生机,也将自然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品藻人物风采和文章优劣。陆机的《文赋》作为那一时代的代表作品一方面显示了源于自然的美,源于自然的情感的无限生命力量,也将自然作为品藻文学的重要标准,表现了浓厚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7.
佚名 《学子》2012,(5):1-1
一个青年老是埋怨自己的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福,终日愁眉不展。智慧老人发现他,问:"年轻人,干吗不高兴?""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老人反问道:"假如有人误伤你的一根手指头,赔偿你一千元,你是否感到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8.
文赋是伴随着古文运动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在唐代形成,在宋代成熟的一种新兴赋体。它最大的特点是以文为赋,将散文笔法运入辞赋,以议论哲理为主,风格平易,自然流畅,多散句,却大体抻韵。本文对文赋产生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鲍照<代苦热行>的主旨,主要有两种看法,一为传统看法,认为该诗"刺功高赏薄";一为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的看法,认为该诗是对不义战争的指斥.后者合乎鲍诗原意.但鲍照此诗不值得称赞,因他弄错了林邑之战的性质,将正义之战当作不义战争看待.  相似文献   

10.
鲍照的辞赋,无论是与其自身身世密切相关的抒情赋,还是咏物小赋,都包含了他深沉的人生感慨,表现一出在险恶政治环境之下壮志难酬的感慨,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显示了与当时文坛截然相左的创作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1.
文中首先探究“寒士”一词的内涵,梳理了寒士抒情之风的发生、发展流程。接着对鲍照诗歌中所体现的寒士心态进行分析,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寒士之自卑、希冀、怨愤、孤言,并就其成因进行探讨。最后把同为寒士的左思与之相比较,以求得共通之处,不同之点。  相似文献   

12.
《芜城赋》是鲍照传世作品中受人称颂的赋作名篇。然自唐以来,其制作年问始终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学者大多认为是赋为鲍照晚年之作。实则通过对鲍照存世作品的比较分析及对相关史料的深入研究,应该认为《芜城赋》是鲍照出仕前的作品,是其早期杰作。  相似文献   

13.
鲍照的辞赋,无论是与其自身身世密切相关的抒情赋,还是咏物小赋,都包含了他深沉的人生感慨,表现出在险恶政治环境之下壮志难酬的感慨,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显示了与当时文坛截然相左的创作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身仕乱朝与贫病交加是鲍照挽歌创作的现实及心理根源;鲍照好作挽歌,喜拟民间流行的挽歌曲调,这是诗人对随时及身的死亡忧惧的排遣方式。《松柏》、《代蒿里行》、《代挽歌》等长逝辞是诗人为其随时踏上漫漫黄泉路而唱的一曲曲寂寂哀歌。  相似文献   

15.
鲍照诗风"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是以"颠覆阅读"方式引起世人注意的,但这样的诗风难以为继,其后继者亦不被世人所认可,只有沈约把鲍照的"俗"引向雅化,既多用民歌,又改"险急"为清新自然;既多写女性,又改"倾炫心魂"为文人趣味。沈约使鲍照所倡导的民歌与叙写女性文人化,于是成为南朝时诗歌发展的主流,这就是宫体诗。  相似文献   

16.
包拯崇拜是中国古代出现的一种具有广泛社会群众基础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中华民族重道贵德、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包拯崇拜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包拯在政治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使包拯崇拜在社会各阶层具有广泛性;以包拯为本事的文学作品所贯穿的除暴安良、善恶有报的精神,符合了人们对清平世界的心理需求,使包拯崇拜具有了深远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左思、鲍照的文学研究渐成繁荣兴旺的局面。但是,从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等视野对他们个人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的论文极少。本文论述了左鲍二人在生活环境及个性思想方面存在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差异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时代背景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造成的个性、思想方面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相似文献   

18.
齐梁及陈,读者对鲍照的接受更为深入,也更具有文学接受的意味,是鲍照接受史上的发展期。在追求新变的齐梁风气影响下,读者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鲍照文本的研究学习及效仿上。编定选集,撰写文学理论著作,模拟前人创作,沈约、萧子显、江淹、萧统、钟嵘、徐陵及北朝的王褒、庾信等一大批史学家、文学家、评论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明他们对鲍照的接受态度,确立了鲍照在诗史上的地位,为唐代全面接受鲍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