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2~74条,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无固定居所四类人规定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由于法律属性与功能的差异,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俨然已成为区别于住所型监视居住而具有独立价值的强制措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具有半羁押法律属性和配合侦查的功能,并且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存在执行对象规定不明晰,执行场所规定不清,强制程度难以把握以及难于法律监督等问题,提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场所应当具备“隐蔽性、安全性、独立性和便捷性”等特点,强制程度应介于住所型监视居住和逮捕两者之间,检察院行使监督职责等观点。  相似文献   

2.
田勇 《高教研究》2007,23(2):35-36,78
在现行法律规定的逮捕条件中存在缺陷。强制措施和打击手段混同,逮捕率和目标考核挂钩,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流于形式,大量适用逮捕措施,以捕代侦等问题。为充分保障人权,必须更新观念,慎用逮捕措施,从立法上完善逮捕条件,充分发挥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以往监视居住引发诟病的问题,但该制度在自由裁量权、适用公平性、外部监督等方面仍然存在隐忧,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4.
在现行法律规定的逮捕条件中存在缺陷。强制措施和打击手段混同,逮捕率和目标考核挂钩,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流于形式,大量适用逮捕措施,以捕代侦等问题。为充分保障人权,必须更新观念,慎用逮捕措施,从立法上完善逮捕条件,充分发挥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监视居住制度面临诸多困境,招致学术界不少的批评,甚至有的主张废除该制度。鉴于该制度内在的价值,立法宜在保留该制度基础上,将原来的监视居住分为限制居住和新的监视居住,重新设置适用条件。同时,改变监视居住的执行机制,以增强监视居住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监视居住制度面临诸多困境,招致学术界不少的批评,甚至有的主张废除该制度.鉴于该制度内在的价值,立法宜在保留该制度基础上,将原来的监视居住分为限制居住和新的监视居住,重新设置适用条件.同时,改变监视居住的执行机制,以增强监视居住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全球性和管理的非中心性给跨国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带来了挑战,但尚未导致国际私法体系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只是选择法律的条件变得更复杂了。在这一领域,我们应积极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理论、新制度、新实践,以更灵活、更富弹性的方式,有效解决我国跨国网络侵权法律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刑诉法第73至77条首次引入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但在司法实务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漏洞颇多,检察机关如果不能依法全面行使法律规定的监督权,脱管漏管、变相羁押现象难免时有发生。因此,检察机关必须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能,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加强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监督。同时应赋予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控告申诉的诉讼权利和确立错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国家赔偿责任制度,以保障被采取强制措施人的救济权力。  相似文献   

9.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亮点之一是包括审前羁押制度在内的刑事强制措施进行的修改与完善.对监视居住措施进行适当定位并明确规定适用条件,严格限制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属的例外情形,增加规定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且送押的时间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增加关于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程序的规定.这一系列规定使羁押条件和程序更加明确和细化,为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取保候审制度的实施问题及立法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保候审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强制措施,具有预防性和权利保障性的双重属性。在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制度的实施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适用条件、监督审查、法律救济等,所以有必要进一步从立法和体制等方面对取保候审制度进行完善,以促进我国的诉讼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酌定不起诉是不起诉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但法律对这一自由裁量权的适用条件限制非常严格,这与刑法中有关量刑的规定不太协调,借鉴国外立法例,应适当放宽不起诉的适用条件,从制度上完善我国的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2.
201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了对三类特殊案件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从法律层面上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从司法实务上来看,该制度已经成为侦查机关获取逮捕证据、赢得取证时间以及规避国家赔偿的重要手段,容易对被追诉人合法权益造成侵犯。为了完善人权刑事司法保障,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对该制度进行合理化改造。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存在适用对象范围狭窄、适用条件模糊不清、程序流程以及救济制度缺失等问题,立法上的不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缺乏程序保障。构建科学完善的强制医疗制度既保障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又符合社会正义价值和人权保障的要求。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应当对强制医疗的适用对象、条件,启动、审理、执行程序、救济制度等一系列程序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构建科学完善的强制医疗程序体系,以实现强制医疗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正当程序原则。  相似文献   

14.
传统社会学理论对志愿服务概念的理解各有侧重,但都不能全面系统指导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制度和实践的创新,为志愿服务及其法律机制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现有的志愿服务相关立法,明确了志愿服务主体的法律属性和志愿服务的权责法律关系,为志愿服务法律机制的运行提供法律依据的同时,也留下了通过立法手段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的空间。在现有立法条件下,志愿组织的规范化制度运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与指导构成的两轮驱动,则是在法律实践层面推动志愿服务法律机制良性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加入WTO,涉外产品责任纠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我国落后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并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本文从实体法与冲突法两个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制的建议,并通过分析指出,我国加入《上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公约》应是各方面条件均为成熟之时。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我国法律规范中,对于违反公证管辖法律效果缺乏相应的规定,给公证实践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要想完善我国的公证管辖制度,可以有效地借鉴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相关立法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便民原则的基础上,确保公证具有服务义务属性和国家权力属性两种双重属性,体现公证法的强行法本质。  相似文献   

17.
刑事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当前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关键和难点.监视居住作为其中之一亦日益引起学界关注.文章从监视居住的法律涵义及相关规定入手,在分析了该强制措施在当前立法和执法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法学界关于监视居住的存废之争,提出取消监视居住制度的主张,并从社会发展状况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公民宪法权利的保护、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需要三方面阐述了其理由.  相似文献   

18.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的建立符合恢复性司法理念和起诉便宜主义,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本文旨在分析预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建立后可能在法律适用中遭遇的各种障碍和困境,并结合检察工作实践,提出若干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民法典》规定,离婚经济补偿范围包括夫妻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体现了对负担较多家事义务一方的救济。但仅通过一个条文规定家事义务负担较多一方有离婚经济补偿请求权,从司法视角审视,该制度存在司法适用率低及司法适用规则不完善方面的不足。文章以实现法律功能性价值为目标,运用法解释学研究方法,根据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与司法适用现状,提出完善其司法适用规则,增强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违约金制度是保障合同履行的重要法律制度,兼具赔偿性和惩罚性两种属性,并且这两种属性之下的违约金各有不同的构成条件。以此为基础,本文探讨我国违约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违约金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