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军人物. 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梁启超曾不断介绍和传播西方体育理念,积极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现代化,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梁启超的体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体育思想以"新民"为终极目标;主张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缺一不可;提倡军国民主教育,推崇"尚武"精神;注重女子教育和平等体育.梁启超的体育思想,不仅是当时救济积贫积弱之中国的"良药",对今天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16,(3):27-3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倡"公德"的人,以之区别于传统伦理中过度使用的"私德"。在梁启超看来,"公德"不仅被视为道德的一种属性教化众人,更是连接群体和构成国家的基础,倡导新道德的目的在于"利群",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在其政治思想中,"公德"围绕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展开。对"公德"的分析,不仅在于其历史意义,而且为国民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面临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末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系列变革的主张,以求富求强。在清末变革的潮流中,梁启超明确地认识到科举考试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毒害,提出了"变科举,兴学堂"的主张,并积极投入到变法运动中去。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梁启超并未停止对教育的探索,提出了"新民"的主张,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具备近代意识的公民;同时积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41-145
胡先骕推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引白碧德人文主义之华,事高等教育四十余载,任国立中正大学第一任校长。他针砭时弊,指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与不足,提出了"增进其知能,修养其德行,以适应一切生活之环境"的教育目的,倡导"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培育"术德兼修"的人才、建设"学术宏通,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提出"宽筹经费"保障措施等等,更难能可贵。在国立中正大学担任校长期间他将这些理论落实,对现代中国高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中国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综观他一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维新教育是他维新变法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于教育制度、教育行政管理、义务教育、女子教育、教育经费保障、师范教育、教育科学化等方面的一些思想 ,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他在这一历程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一、近代教育制度化的先驱者变科举、兴学校。梁启超对科举制度的腐朽性作了深刻的揭露。他说 :“八股取士 ,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 ,行之千年 ,使学者坠聪塞明 ,不识古今 ,不知五洲 ,其弊皆由于此。”“科举…  相似文献   

6.
张伯苓是20世纪中国教育界公认的一位领袖。他用毕生的精力创办了自小学至大学的南开学校教育体系。南开以校风优良、名师荟萃、人才辈出而闻名于世。梁启超说:"假使全国学校悉如南开,则诚中国之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和教授,他在短暂的大学职业生涯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术上的创新与发展是大学存在之根本;他积极倡导大学要树立清新教风和学风;他特别特提出大学应重视实践教育,为社会培养革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总设计师,他汲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凝练成了其深邃而影响深远的大学教育思想:"学术至上"是大学办学宗旨;"大师"是大学发展的关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基础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根本;"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9.
在蔡元培由封建官僚向革命派转变的过程中,日语学习和日译西籍的阅读对其了解西学新知和革命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对"和文汉读法"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日语学习方法的探索甚至早于梁启超.在完成了由日语学徒向教育管理者的转变后,将这种日语"速成"教学法乃至自己的东文观服从和服务于近代大学的功能定位及国家的政治战略,因材施教、因时而教,对今天的日语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晚年的《庄子》研究大体上走的是章太炎《齐物论释》以佛解庄的路子,通过破我执、解释"真我"实相,阐明了他"契合真我而不离现境"的内圣外王之道。这是梁启超为人的痛苦灵魂构筑的安静的栖息之所,以解决"一战"后的西方乃至人类的"精神饥荒"问题。他还通过破"理智万能"来纠正胡适解《庄子》所表现的知识主义倾向,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主义思潮泼冷水,以防止中国重蹈西方物质主义之覆辙;他又通过破我慢、破是非见,表达了提倡世界主义和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由此可见,梁启超解《庄子》是为了借以发挥自己的思想观点,探求本义并非其兴趣所在。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用西方逻辑学思想来研究墨学,提出墨家著作里也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论.这种用<墨辩>里的一些概念来比附西方逻辑学理论的做法与梁启超的文化现有关.这种研究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逻辑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开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之先河.其消极影响在于不利于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研究,影响着当今一些学者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拥有十分丰富的办学实践和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他不仅善于汲取“欧美新教育”实验精神,努力开创中国化幼稚教育新路;而且能够结合自己的多维办学实践,逐渐结胎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活教育”理论。这一“活教育”理论虽然源自于杜威的生活教育学说,但颇能结合国情民性进行教育上的理论改造和学术重建。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其终身奉为圭臬的大爱无疆之气度和“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本体追求。  相似文献   

13.
五卅惨案发生后,梁启超作为一介国士,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多次向政府和国人病陈沪案解决方略,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主张,然而非但没有引起政府和国人的重视,反而遭致许多误解。梁启超不以为悔,其拳拳爱国之心表现于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从事社会教育的主要工具是报刊、图书和学会三种传媒,他充分认识到了它们的社会教育功能,将其当作开启民智、培育“新民”和变革图强的利器。同时,为使社会教育大众化,梁氏还革新了报刊文体———政论,并将小说当作重要的传播文体,使传播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生活史角度,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第一位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郭秉文的原始档案及相关研究为史料,对其在师范学院学习期间(191l1914)进行历史探究。结果发现:(一)郭秉文选择师范学院的动机出自“教育改革的力量”,其学业成绩为中等略偏下,修业期限低于其后中国学生(博士)平均值;(二)郭秉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均为中国教育,博士论文选题教育史与其时师范学院整体博士论文选题相关,旨趣希望为英语语系人们介绍繁复的、不同时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演进;(三)郭秉文在师范学院期间参与了大量社团活动,其娴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广泛认可,留美中国学生总会第一任主席及Phi Beta Kappa成员等均为明确表征,为其存留美中国学生群体中积累了深广人脉。该研究通过大量史料分析,为学界之前“师范学院对郭秉文一生事业影响巨大”结论找到了实证,修正并补充了郭秉文研究及师范学院中国学生群体研究的学源谱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梁启超“开明专制”思想的评析 ,指出这一思想是他政治渐进主义的体现。同时指出 ,他这一思想深受达尔文式的社会观和国家集体主义的影响。“开明专制”是梁启超主张实现立宪政体的过渡形式 ,尽管包含了合理成分 ,但终究表明梁启超并没有摆脱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张謇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突出贡献,既体现在他们相似的教育活动上,也体现于他们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梁启超对“新民”教育观的打造,彰显出理性的光芒;张謇对近代南通教育体系的创立,凸现出实践的魅力。梁启超启蒙教育的全面开展,为国民性改造打开了一条通途;张謇实业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实业人才的培育树立了典范;梁启超转战全国,四处办学,显示出他兴学活动的广博特征;张謇立足南通,辐射东南.体现了他有序发展的办学思路。梁启超于理论上的引导和宣传,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启蒙家;张謇在实践中的创新和贡献,同样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实绩最显著的教育实践家。  相似文献   

18.
人们通常认为孟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哲学、政治、教育及伦理道德等思想之中,其实他还非常重视国计民生和经济问题,他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分配和经济调控等方面都有深刻阐述.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以“致用”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文学现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以“审美”为中心的非功利主义文学现构成了二元对立的两个层面,从这两个矛盾层面之中,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寻找到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走向,从而使现代“文学”的观念得到鲜明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伴随着全纳教育的兴起,重视学前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对学前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方向亦得到蕈视,同时他们的专业化建设也得到加强。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自身经历等因素影响,通过师范教育、在职培训、同事互助与自我反思等途径可促使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