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铍试剂Ⅲ在乙二胺缓冲溶液中测定铍的含量,并探讨了测试条件.  相似文献   

2.
《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刊载的韩自强、冯耀堂《安徽阜阳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铭文兵器》一文,图八著录一件据传太和县赵庙出土的“十九年邦司寇铍”,有刻铭两行十九字,原释文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1992年邓公盉出土面世以来,铭中“公”字,目前有“共”、“公”和“未识字”等三种解读意见。通观整篇铭文,发现其下字“尊”所从的偏旁在铸刻过程中错放了位置,导致学者们对“公”字误读。  相似文献   

4.
偶氮氯膦 m A是一种新型显色剂 .通过对铍与偶氮氯膦 m A形成的络合物的光度特性的研究 ,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铍的新方法 .该方法可应用于铜合金中铍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自释是早期汉语文献中常见但又不为人重视的一种行文范式,它的整理与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汉语史、汉语修辞史的研究视野及其领域,而且对深入探讨汉语句式的发展以及论说文体的形成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形体、辞例两方面对佥父瓶铭未作定释的"金"字作了补释,认为是金字无疑。  相似文献   

7.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历来学者对该句话的解释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究其主要原因表现在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分歧上。另外,还表现在对该句的断读及“与”字的不同含义上。学界对此基本有两种传统观点: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里对以上观点不敢苟同,试提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新解释,望与学界朋友共同商榷,欢迎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胡不”就是“为什么不”,多是反问,表示强化的肯定。“反问”的意思逐渐消失,只剩强烈的肯定语气。“不康,康也”,“不宁,宁也”,这类“不”,有人推测是表强调的“胡不”的简缩,并称这种现象为语义学上的contagion(沾染、感染),这是不可靠的。根据Ulmann的《语义学原理》,“为什么非叫他来”的“非”,“维君子命”的“维”,那才真是Breal的contagion。但如果扩展一下,把由于组合与聚合而形成的词义转移,就中有“沾染”特征的,称为contagion,也是可以赞同的。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的“胡不”就是“为什么不”,多是反问,表示强化的肯定。“反问”的意思逐渐消失,只剩强烈的肯定语气。“不康,康也”,“不宁,宁也”,这类“不”,有人推测是表强调的“胡不”的简缩,并称这种现象为语义学上的contagion(沾染、感染)、这是不可靠的。根据Ulmann的《语义学原理》,“为什么非叫他来”的“非”,“维君子命”的“维”,那才真是Breal的contagion。但如果扩展一下,把由于组合与聚合而形成的词义转移,就中有“沾染”特征的,称为contagion,也是可以赞同的。  相似文献   

10.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11.
“文气”论以气之阴阳刚柔论作家的生命形态,深入探求作家伟大的生命价值和强健的生命活力,积极倡导作家的生命形态与其艺术风格的统一,充分展示了天、人、文同气相求,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的生命境界,这对当代文学创作、当代文论及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太公封齐是周人在原商王朝疆域边缘设置的战略重镇,后因三监之乱,周公扩大了齐的征伐范围。《史记·齐太公世家》言齐国“东至海,西至河,南到穆陵,北至无棣”的范围原指授权太公征伐的范围,而非齐国实际控制的疆域。后来齐人因彰鼎武功,将征伐四至的地点设置在本国之内,才形成现山东地区的无棣、穆陵等地名。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对"文气"的研究仅仅关注古典文学语境中"气"之言语意义,而忽略对语言意义的考释,多就"气"论"气",极少联系其他审美范畴做全方位的研究,忽略审美范畴内涵之间的互动与渗透,没有从宏观角度考察"气"在整个审美范畴体系中的地位演变。为克服上述缺陷研究者应该在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下,从功能意义、价值意义、隐涵意义三个层面描写古典文学语境中"气"的语义结构,并通过对"气"的语义分析与历时考察,进而探索古代艺术批评家的审美认知机制与审美认知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钟嵘“气之动物”之“气” ,并非如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那样 ,是指“气候”、“节气” ,而是指万物以此生 ,万象由此始的元一之气 ,即“元气” ;钟嵘的诗歌生成观 ,也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 ,“亦本前人之说”、“本于旧说” ,它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上 ,是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李晓华  杜佳 《铜仁学院学报》2012,14(3):45-47,57
礼貌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最平常的现象,存在于各个场合中,礼貌语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一些礼貌语,其字面意义正逐渐淡化,且由于自身的使用范围扩大使得人们经常在各种交际场合中混用。文章选取"对不起"和"不好意思"这两个礼貌用语来进行对比分析,并预测二者在今后的使用情况。"对不起"和"不好意思"这两个礼貌用语的恰当使用不仅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是必要的,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乞儿”作为身份代号,在秦汉社会称谓中并非使用很普遍,但是其等级性极其鲜明,且对后世的影响相当长久.因而值得称谓史研究者和秦汉社会史研究者注意。“乞儿”称谓使用具有年龄标示意义的“儿”字。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未成年人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7.
骆宾王的书启文都以四六形式作,在内容上主要是求取引荐,其中也有自己对各种事情的观点.在结构形式上,有求于人则往往是先赞后求,反之则先拒后赞,用典繁复而精确,语言华丽,对仗精工,体现了六朝以来骈文余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曹丕的诗歌独具个性的内在之“气”,有着丰富的含蕴,它具体地体现在作家及其作品的“真情”、“个性”和“风力”之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李商隐七律的三个突出特点,试图说明李商隐七律的艺术成就。首先,意象的错综。李商隐的七律,在意象的使用上,比前人进了一步。义山诗中的意象是用心制造和安排的,且喜用非现实之物,来表现哀伤幽眇的情思。其次,章法的变化。李商隐的七律,精彩处常在于发端和结尾。有的善于学习老杜七律的章法;有的独具自己的特色.再次,对仗的精工与灵活。李商隐的七律既有大量的工对,也有很多灵活的对仗,更多时候能做到了精工和灵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对“奇”音所表之义和“奇”字结构所表之义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奇”字和人们的审美心理的内在联系,从文字学的角度揭示了“奇”字之所以用于人们的审美价值判断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