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大背景下批判地建立起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此时他虽然肯定共产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但是仍在共产主义之上设定了社会主义的更高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清除掉人本主义哲学背景的同时也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更高设定,直接将共产主义规定为特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形态。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起点,马克思开始以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面目活跃在世界舞台上。  相似文献   

2.
阿尔弗莱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基础,并且他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和立场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重释,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理论即批判唯物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的,而是方法论的,也即马克思否定科学的、世界观的哲学。马克思是在非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概念的,并以“非本体论唯物主义”作为他自然观的基础。不是所谓的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这样,施密特突出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的哲学旨在批判“第二自然”和突出主客体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阿尔弗莱德.施密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基础,并且他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和立场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重释,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理论即批判唯物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的,而是方法论的,也即马克思否定科学的、世界观的哲学。马克思是在非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概念的,并以"非本体论唯物主义"作为他自然观的基础。不是所谓的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这样,施密特突出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的哲学旨在批判"第二自然"和突出主客体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4.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马克思哲学通过理论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批判,在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把现实的批判诉诸实践,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与双重建构中,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彰显出其丰富的历史魅力。  相似文献   

5.
仰海峰 《教学与研究》2003,12(12):35-39
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 ,不仅是对社会历史生活的科学分析 ,更是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批判。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使他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一致 ,使唯物主义具有了批判意蕴 ,并将自己的批判理论与伦理道德式的批判理论区别开来。因此 ,将马克思哲学形而上学化 ,以求获得新的理论批判张力 ,是对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并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这一“人类社会”的原初构型。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从市民社会中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开端的共产主义。重新梳理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脉络,将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线索,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特征决定了其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本质.在理论层面,通过哲学批判,马克思揭示了世界历史生成与发展的现实性,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阐明了世界历史的资本本性.在实践层面,指认共产主义是扬弃资本的世界历史的现实运动.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将共产主义运动定位于人类解放的高度,才真正构成对资本的世界历史的实践批判;经由共产主义运动生成的世界历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以此展开对资本主义商业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憧憬.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其批判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有力武器,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疾苦的关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批判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理论基础,它既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也具有其历史和逻辑的局限性,这导致马克思成熟时期对异化理论的摒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与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看,从《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到《神圣家族》,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蒲鲁东理论的积极因素,逐步实现了其批判对象的转换,即从批判哲学、国家和法转向批判所有权和市民社会;从《哲学的贫困》到《资本论》手稿,马克思以蒲鲁东的理论缺陷为参照,不断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当中,并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宋阔 《林区教学》2008,(5):21-23
乌托邦精神在人类历史演进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哲学是乌托邦精神的当代承载者,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本身没有否定乌托邦哲学,对乌托邦精神的反思也同样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哲学思考的思想前提,构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哲学得以诞生。以批判黑格尔唯心历史观为起点,马克思开始关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历史起源,并提出了以共产主义社会解答"历史之谜"的基本立场,从而在工业历史的考察中力图实现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在早期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虽然没有脱离人本主义的语境,但是通过对李斯特的批判转变了对国民经济学的否定态度,推进了唯物史观的现实性维度。正是在历史考察与经济学批判中,广义唯物主义克服了传统哲学对先验前提的依赖,在经济现实中找到了人性价值的立足点,完成了历史经验论与历史本质论的统一,实现了新哲学在历史观、经济学、哲学三重场域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现代经济现象研究的真正成果是经济哲学,其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在于其以经济现象分析为基础的一般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之诉诸政治经济学是与“解剖”市民社会的必要性联系在一起的,并以此在哲学上根本展开他的一般社会历史理论,这是马克思之“介入”经济学的原则高度。马克思的入手之处在于澄清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即异化劳动,从而以此划定了其哲学批判的界限。这对研究当代经济现象和社会生活仍具有必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异化思想是一个自身不断发展、突破的历史过程,他最终将自身批判特质与费尔巴哈人本学批判相区别开,并将异化理论的批判建立在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而对于异化扬弃的历史走向问题,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对扬弃异化的历史必然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不仅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和雇佣劳动所带来的工人异化现状;同时,马克思也找到了扬弃异化的方法,那就是"共产主义"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异化"理论的同时,提出了重要的"复归"理论。事实证明,复归理论同异化理论一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和解释人本质和共产主义学说的重要维度和视角。通过马克思对形形色色复归理论的批判,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复归理论的深刻性、严谨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自由本质复归"的共产主义,其实不存在固定的路径范式,这就是马克思声称的"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实践观作为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标志性理论成果.然而,现在看来,这个实践观也包含着明显的历史痕迹.人类实践形态、内容和环境的历史变迁,需要我们不断地充实实践的内涵、拓展实践的外延.社会工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类实践活动的典型形态.社会工程哲学是在社会批判理论解构现代社会基础上,重建现代性社会的新哲学,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实践观的方法论转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直都是理论界关注的学术重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创立时期的重要著作。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这里已经从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拓展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宏大而又深邃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概念.意识形态概念的性质也由特拉西笔下的中性概念转变为否定概念,成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7.
杨金刚 《天中学刊》2008,23(1):11-13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直都是理论界关注的学术重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创立时期的重要著作.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这里已经从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拓展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宏大而又深邃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概念.意识形态概念的性质也由特拉西笔下的中性概念转变为否定概念,成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8.
柯林武德是分析历史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是建立了"思想重演论"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人类思想史的历史哲学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特别是关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分析与批判对于历史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但由于不理解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实践作用和理论意义,柯林伍德的批判理论不仅不能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反而只会否定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而曲解了马克思理论的原意和本质。因此,柯林伍德不但没有加深我们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认识,反而由于其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倒退"理解,容易使人在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产生迷失和谬误,也使其自身的理论建树未能臻于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批判与建构是马克思思想的典型特质.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原貌及其超越性,从中得到方法论意义的启示,须通过对他的批判对象的理论或思想参照系的理解.面对共产主义和社会革命这一重大时代问题,围绕共产主义的起源和基本原则、共产主义学说史的梳理考察、共产主义的可行性与实现途径、共产主义评判社会革命的标准,马克思与蒲鲁东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并在这个过程中证实和丰富了自己的观点.以此为镜鉴,在同错误思潮的论战中应当诉诸理论的深邃性和彻底性,唯此才能使理论真正掌握群众而成为社会革命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内心深藏着普罗米修斯情怀,关注全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自中学时代就明确的目标.从注重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到重视伊壁鸠鲁的偶然性,马克思发现了实现幸福的能动力量;从关注政治斗争背后的物质利益到扬弃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马克思发现了现实人幸福的前提--人本质的全面占有;从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哲学共产主义到形成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找到了实现全人类幸福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发展轨迹在其对自由主义、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空想社会主义、哲学共产主义等的批判扬弃中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