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竞业禁止是保护商业秘密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竞业禁止目的是保护特定人员的竞争利益与商业秘密.考量竞业禁止法益,应正确把握竞业禁止协议之性质,区别与认定保密合同与竞业禁止协议之关系,合法合理地发挥竞业禁止协议之功能,既要保护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又要维护企业的合法商业权益,平衡劳动者、用人单位和社会三者利益关系,筑造经济发展和谐环境,维护人才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禁止可以减少用人单位商业秘密被侵犯的机会,但劳动者的保密义务不以当事人之间的明示约定为前提.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竞业禁止协议必须建立在真正的契约自由的基础上,以用人单位存在可保护的商业秘密为前提,并不得侵犯劳动者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或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当前,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流动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或雇主)为了保护自身的权益,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更加注重“竞业禁止”条款(也称竞业避让、竞业限制),以防员工在跳槽时损害单位的利益。劳动合同中的”竞业禁止”是指用人单位(或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法力图矫正劳动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向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倾斜,以维持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商业秘密都归属于用人单位,因此有关商业秘密保护法的重心与劳动合同法恰恰相反,它更倾向于保护用人单位而非劳动者。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既是利益关系的双方,又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在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上,必须平衡好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为追求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权和劳动者就业权的利益平衡乃至“共赢”的格局,实施合理的竞业禁止制度,尤其是对劳动者离职后竞业禁止合同进行多种规制条件下的谨慎承认,不失为有效的路径设计。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在现代企业中日益成为重要的无形财产。在司法实践中,为了能更好地处理好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因商业秘密保护而产生的纠纷,应贯彻利益衡量的原则,对商业秘密权人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进行衡量,使商业秘密保护与劳动者就业权达到利益平衡。从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合同、不可避免揭露原则三方面对如何实现劳动者与单位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展开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立法建议和司法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劳动合同中劳动者单方预告解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维护劳动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保障形式。劳动合同的解除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影响重大。我国应借鉴国外劳动立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的法律性质、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与违约责任问题、用人单位的利益保护及预告期长短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离职后竞业禁止(为了方便下文称“劳动者离职后竞业禁止”为“竞业禁止”)作了原则规定,但对其适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将对竟业禁止和保密协议之间的关系,竞业禁止条款有效的主体、客体、工作性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条件,竞业禁止补偿金的数额和支付方式,劳动关系解除和终止原因对竞业禁止义务的影响以及因履行竞业禁止协议发生纠纷如何解决等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合同法和侵权法理论为基础,对竞业禁止合同所涉及的违约责任及侵权责任的概念、构成要件、具体形态及责任方式分别作了探讨,进而对二者的竞合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在竞业禁止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况下,应赋予当事人以选择权,从而达到既保护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又保障劳动者就业权、择业自主权得以实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商业秘密保护需要离职竞业禁止,而离职竞业禁止却导致了各种冲突。本文分析了离职竞业禁止中企业、劳动者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并提出了协调的原则和方法——利益均衡和合理限制,以期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竞业禁止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业禁止是公司法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这涉及到公司、股东利益保护和劳动者劳动权利保障之间的平衡协调。本文试图从在职竞业禁止和离职竞业禁止两条路径出发,对竞业禁止问题进行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利益教育     
黄静婧 《中国德育》2007,2(9):30-33
利益教育就是要给人们指明争取利益、谋求利益、维护利益、享受利益的正确方向,使人们能够合法谋利、理性维利、共赢创利、合理享利,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当前在我国进行利益教育是迫切而重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利益教育的助力。  相似文献   

12.
公益诉讼是指为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它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公民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方式之一。建立公益诉讼可以完善我国司法制度,促进法治发展。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是公益诉讼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建构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既包括检察机关,还包括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利益分化不断扩大,利益矛盾不断凸显,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整合压力.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以现实的利益矛盾为逻辑起点,以社会的利益和谐为最终归宿,为党解决利益分化问题,实现利益整合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维度和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国社会的有效整合,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的利益分化问题,以利益整合为核心,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推进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职业兴趣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职业兴趣理论的引进、职业兴趣测验的修订、中国职业兴趣测验的编制和职业兴趣的应用研究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的职业兴趣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法益侵犯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益或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或威胁的利益。法益的侵犯形态则是指法益受到侵犯后可能呈现的样态。根据不同的标准,法益侵犯形态可分为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侵害形态和危险形态。由于刑法对实害犯、危险犯和行为犯的法益保护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分别呈现出法益侵犯的不同形态。另外,既遂犯、未遂犯和预备犯的法益侵犯形态也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犯罪阶段形态内部,也都因为犯罪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法益侵犯形态。  相似文献   

16.
论民法中的利益衡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衡量又称利益平衡,它和价值衡量密切相关,可分为法律制度层面的利益衡量和司法层面的利益衡量,民法即是一门利益衡量的艺术和学问,其目标指向正义。同时,民法中的利益衡量又须遵循相应规则,以避免主观、随意而达到客观、科学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教师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才是体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建议性的提出了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银行债务偿还通常有满期偿还法、分期偿还法和偿债基金法三种方式,但三种债务偿还方式下借款人的利息负担是不一样的,企业或个人在升息预期持续的环境下.可选择适当的债务偿还方式来减小利率上升所带来的利息负担。  相似文献   

19.
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利益问题,是衡量共产党员纯真与否的一块试金石.在利益问题上出现各种错误倾向的根本原因是有些党员的利益观发生了偏移,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一切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要当好人民的公仆,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先人后己、宽人严己,确立毫不利己、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20.
情况判决的核心在于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的平衡,但由于判决的适用条件中"公共利益"、"重大损失"的概念难以判断,在此前提下情况判决的实施有可能导致公共利益被滥用,公民权益也会遭到损害。为此必须从公共利益、重大损失的界定模式入手,首先由立法机关从立法上对这些概念加以界定,在此基础上司法机关在法律适用中进行解释以明确其具体界限,并且配合行政诉讼中的停止执行制度,以确保公民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