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近三十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感知突显无论是对于母语还是第二语言习得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影响语言项目的习得序列。语言输入的哪些特征对学习者而言具有感知突显颇有争议,仍未得到明确地解答。词汇在句子中的位置、词汇长度、焦点重音以及目标形式在输入中的分布都被认为是影响感知突显的因素,但这些观点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有关感知突显的研究,应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实验设计以达到明确感知突显因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标记理论的概念创始于布拉格学派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突显是标记现象产生的内在动因之一,影响突显产生的因素不仅有原理上的感知,而且还受到文化视角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度假旅游的蓬勃开展,度假型饭店顾客感知价值研究成为重要课题。文章以感知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度假型饭店产品内涵及经营特色,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度假型饭店顾客感知价值评价模型,并以杭州第一世界大酒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饭店虽然在环境塑造、区位资源、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具有优势,但其深度休闲度假理念及配套产品明显不足,需要突显其度假主题特色、开发度假体验产品、丰富客人度假生活、营造饭店独特度假氛围,从而提升度假饭店内涵及顾客感知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英语存在句的某些现点,语言学家仍一直争论不休。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只从语言结构内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有些语言现象无法解释。本文从信息传递和认知功能角度探讨了记觉感知与心里感知,动态突显与静态突显。并讨论了存在句中的there是有意义和传递信息的。  相似文献   

5.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突显观中的基本理论。图形即所要描写的对象,背景是其环境。本文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对网络广告语进行分析,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感知网络广告语在商品营销中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6.
桂红梅 《考试周刊》2011,(80):93-94
本文对格语法的相关理论做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的转换等问题,为双宾语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根据D.A.Cruse提出的三种词汇语义结构关系分析了英汉语中的某些词汇空缺现象,并从认知的心理突显、感知突显和原型特征以及语言的历时性来解释这些词汇空缺现象。  相似文献   

8.
“乔姆斯基理论”四十年发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姆斯基理论”是一门语言学界不可忽视的学说 ,它突显了研究内部语言的重要性 ,还对心理学、哲学等其他学科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概述了该理论四十年来的发展情况 ,重点介绍了该理论 80年代以后采用的“管辖和约束”模式和 90年代出现的“最简方案”模式。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转喻不再仅仅被看做是特殊的修辞现象,而被认为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用突显的、重要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认知框架和突显性是转喻发生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支撑,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使用意愿等四个方面构建模型,探讨了影响"批改网"使用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对"批改网"的态度直接影响其后续使用意愿;态度受到用户对"批改网"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直接正向影响;用户对"批改网"有用性的感知对其后续行为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歇后语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之一。它的传统研究多从其起源、分类、修辞及翻译出发。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的理解机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歇后语的前面部分是突显的、容易被感知的背景,是后面部分的认知参照点,而后面部分是图形。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可通过背景来激活图形,从而实现对歇后语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在认知的视角下,话语的线性结构既映射出人们感知和认知事物的模式,也反映了人们对同一事体不同的识解方式和不同的突显侧面。从认知的视域分析影响话语线性结构排列的因素,有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人的认知意蕴。  相似文献   

13.
在认知的视角下,话语的线性结构既映射出人们感知和认知事物的模式,也反映了人们对同一事体不同的识解方式和不同的突显侧面。从认知的视域分析影响话语线性结构排列的因素,有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人的认知意蕴。  相似文献   

14.
提升高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实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通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方程模型,剖析了高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教师的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意愿正向影响其思政行为;环境因素正向影响教师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且影响力度最大;主观规范对教师的课程思政行为增加的正向作用不成立。因此,建议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环境,统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提升意愿的影响,重视有“逆反心理”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升问题。  相似文献   

15.
提升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是类型教育背景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以36名高职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方式收集原始资料,按照扎根理论方法步骤,借助NVivo12软件对数据进行程序化编码,融合刺激—机体—反应(SOR)框架,构建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内在状态对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有直接影响;个人因素、工作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刺激因素,以内在状态为中介,作用于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提升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启示为:改善个人条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改善工作环境,塑造积极校园生态;改善社会环境,营造技能成才氛围;关注内在状态,强化以师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传统修辞观和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了转喻的概念本质,并进一步探讨了制约转喻生成和理解的认知语用因素。本文认为概念整合,突显,完形理论可以从认知角度对转喻的生成和理解提供解释,关联性和经济原则从语用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转喻的生成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图形背景论出发,以语言中的双关语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双关语的双重意义的实现是意义经过图形和背景转换过程获得,在此基础上,对双重意义的建构过程进行认知分析,得出意义感知过程涉及背景突显实体的转变和认知域的变化,尝试性地探究双关现象形成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图形背景论出发,以语言中的双关语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双关语的双重意义的实现是意义经过图形和背景转换过程获得,在此基础上,对双重意义的建构过程进行认知分析,得出意义感知过程涉及背景突显实体的转变和认知域的变化,尝试性地探究双关现象形成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9.
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成功的关键是学生对该网站的采纳和使用.基于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沉浸理论,分析了影响高校学生接受和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因素.通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收集的200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相关分析发现信息质量、感知有用性是影响学生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感知易用性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趣味性,没有发现感知趣味性对用户行为的作用.因此,网站管理者要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高学习成绩并促进其使用,保障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成功.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是古老而现代的话题,当下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在教育学、哲学等领域对其都有深入的研究,但在文艺美学领域中,虽然研究得较多,但对其内涵的界定仍是“古老的”。以以往美学家、教育家对审美教育内涵的探讨与界定为基础,并结合当代审美教育表现出的新特征,较全面、深入地探究审美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强调审美教育对个体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培养与提升,以期塑造更多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