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劳伦斯以其睿智思想和敏锐的目光,在其小说文本中不但处处闪烁着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同时也显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学术光芒。本文运用生态伦理学理论重新审视劳伦斯小说中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并揭示其生态伦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在更高层次上讨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如何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让这门课真正具有现实的意义,力求使关爱自然的观念早日内化为个人的品性。就不仅要仰望未来,更要始于足下,让学生在实践和体证中寻求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和发展都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时代课题相一致的.生态伦理学就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怎样相处而产生,并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的中心就是要为人和自然进行合理的定位.提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具有交叉性、应用性和理论性三大学科特征,其理论性、学科特性表现在它研究对象的拓展性、结构的系统性和内容的创新性三个方面。在价值问题上生态伦理学的创新性亦十分明显,它认为:人类并非唯一的价值主体;人类与万物都是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的统一;自然界乃价值的源泉之一;自然界对人类的生态价值高于其经济资源价值;地球的经济资源价值是有限的等。  相似文献   

5.
《弗兰肯斯坦》讲述了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利用死尸造人,结果创造了一个面目可憎的怪物,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后,最终与怪物同归于尽的故事。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去研究这部小说,深刻分析小说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和谐。  相似文献   

6.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深入的思考。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等哲学观点所体现的生态智慧对当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需要有着重要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类共同利益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一种客观实在。19世纪中叶以来,当现实的主体条件和现实的社会动因两方面皆具备时,人类共同利益及人类对它的意识渐趋明朗。人类共同利益是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这体现在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和形成、性质和功能、应用和实践、地位和趋势诸方面。因而,生态伦理学必须高扬人类共同利益的旗帜,致力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全球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人类共主体形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催生机制和价值核心。发展伦理学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价值尺度来确立它的伦理原则,它力图实现个体、群体与类的和谐共荣,消费性价值与环境价值的和谐实现,生态尺度与人态尺度的和谐一致,代际与代内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毛晓倩 《教师》2014,(5):126-127
生态文学是文学领域中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是生态思想在文学上的体现,其探讨和揭示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随着生态思潮的日益蓬勃发展,生态文学的研究已经显现出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趋势。本论文主要从文化地位、发展轨迹、表现形式等三方面对中西方生态文学进行浅要简略的比较。从而在接受西方生态思潮影响之时,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学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学理论视野中的蒙古族生态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的核心思想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谐共存。蒙古族生态化的精神层面是指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物质生产、生活技能与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生命的认识,对自然界的认识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这一框架内,上述生态伦理学的核心思想体现于萨满教曲折隐晦的表达中,体现于民间学情感化的表达中。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和不懈的追求.这一点在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典籍<尚书·尧典>就已充分体现,从现代行政学的角度全面阐释<尚书·尧典>蕴涵的行政和谐思想,以求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对今天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现实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和”、“合”、“中”、“正”,这些概念分别出现在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修养之道、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及《易传》追求阴阳和谐的思想里。这些思想正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其现代意蕴体现在矫正西方天人对立的价值观,遏制现代人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价值导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人类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如大气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做到正确地认识自然、科学地利用自然和有效地保护自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人类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来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良策——生态奖惩机制是人类对自我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一些强制性手段、方法和机制进行奖励和惩罚,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扭转工业文明发展与自然的背离。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生态奖惩机制以及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归纳,从而借鉴其中的可用之处,制定符合浙中地区发展要求的生态奖惩机制来建设天人和谐的生态浙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试图从分析其哲学内涵和理解其感情基础出发,指出将天与人和合起来的仁爱纽带,发掘这一思想对解决当今环境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可能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在中国源远流长。"天人合一"观念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在承认事物之间差别的同时,又强调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协调性和整体性,追求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观念追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其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对中韩传统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爱自然教育是开展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爱自然教育,普及自然知识,引导入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认识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增强人的生态环境危机意识,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形成生态环境保护要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社会风尚;促使人树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珍惜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观念;激发人去探索自然规律,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老子自然之道认为:人是万物之一,又是"域中四大"之一;"和"不仅是事物的创生方式和自然、理想的存在、发展状态,而且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人类的活动必须效法自然界的本性和规律,表现为"无为"和"啬""俭"等行为原则。从老子之道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维护健全的生态系统,是创造物质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三、人与自然生态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关系,要求发展把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的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老子的这一思想,对于坚持科学发展现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子理学对造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吸收道、佛两家部分理论,发展的新理学之“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是造园的哲学、美学基础,影响深远,其相地“枕山环水面屏”,“环境幽静”又“不占农田”之美学观成为园林相地的基本准则,朱子理学促进了宋元时期江南园林住宅化、住宅园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