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罗.科埃略在《韦罗妮卡决定去死》中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死亡,本真地生存,积极地完成自己"独特之生"。这一对于死生的理解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向死而生非常接近。韦罗妮卡沉沦于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中失去了本真自我而决定自杀。在维莱特精神病院她经历的死亡意识实验,却使她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并由此实现了生命从沉沦到本真生存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个人化写作"是90年代边缘化文学语境的产物。他们彻底拒绝了"代言式"传统文学创作,而将文学还原为彻底而纯粹的自我世界。在走向"个人化"的反抗途中,他们却自觉抑或被动地退居欲望之所。反抗与沉沦构成了"个人化写作"的深刻悖论。以更坚毅的自由意志和批判精神,走出欲望沉沦的阴影,冲破现实政治和物欲文化的压制,"个人化写作"最终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3.
"此在"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一著作中的重要思想,"此在"作为能够追问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存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此在"在世之中,其存在状态是"烦",在与常人打交道中陷入非本真的存在——沉沦之中,为回归本真,需要向死而生的勇气、良心的呼唤,去蔽而澄明,发挥其在世的无尽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同样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同为自杀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比娜的悲剧在于,为实现本真自我她极力反抗文化的遮蔽与束缚,但却遭遇了存在的悖论.文章从性与身份两个方面分析了她追求真我的虚妄,表明文化之外并不存在所谓本真的自我.她为实现真我而做出的反抗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反抗,如果这种反抗不以解构自我为目标,就必然走向虚无.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自杀”这一共同的故事情节中,却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相似文献   

7.
路遥是一位善于书写苦难的作家,苦难作为一种精神特征贯穿了路遥的大部分作品。但路遥并没有被苦难异化而沉沦于苦难之中,他一直寻求着对于苦难的超越之路,在路遥对苦难的书写中,从承受苦难、淡化苦难到反抗苦难、超越苦难,他为他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了一条反抗苦难异化的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层面,《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废都》均以情爱主题开始了反现代性书写。其中,"两性乌托邦"的筑建使人们在和谐统一的情爱关系中回归人性本真,反抗理性异化;"个体理想家园"的返归使人们冲破现代性桎梏、重获生命激情成为可能。不同的是,劳伦斯在现代性完成之际对反抗之举持积极看法,而贾平凹在现代性未完成时,其反现代性探索只能走向矛盾而败落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虽然小说并不等同于自叙传,但《酒徒》中主人公"酒徒"和作者刘以鬯在某种意义上有着身份同构性,他们都在半梦半醒之间进行绝望的挣扎与反抗,坚守心中的一方文学净土;不同的是,酒徒无力挣脱困境只能在酒中继续沉沦下去,而刘以鬯却逐渐找到了解除身份焦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传统存在论中的视觉化倾向导致了存在的遗忘。闲言、好奇和两可等此在(Dasein)沉沦于世的现象遮蔽了此在本真生存的可能性。本文从听对话语的组建作用,对闲言、好奇和两可的封闭性的开启,对良知召唤的领会三个方面。论证了倾听是此在朝向本真生存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11.
阎真的<沧浪之水>是一部颇具批判意蕴的作品.作品从人性的视角深刻揭示了池大为们在生存的本真追求、利己的欲望追求、权力的无止追求中走向精神沉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以此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悲观.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早期受无政府个人主义尤其是施蒂纳的思想影响颇深。这一影响,在其早期的文论和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如他提出艺术与国家的势不两立,倡导艺术的真、美、善都与无政府主义对国家的反抗,对自然状态的理想化有着密切联系。在成名作小说《沉沦》中,郁达夫将祖国作为个人痛苦的根源而呼唤祖国的富强;在《南迁》中,郁达夫对劳苦阶层予以更多的同情,更借人物之口提出了对贫富差异的批判。这些都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与时间》作为人学三大转向的存在意义的探寻,被誉为20世纪最重大的著作之一,其艰涩难懂的语句让读者倍感头痛,然此经典更是被视为必读书目,其意不言而喻.人挣扎在迷茫和遮蔽中,在时间中寻找本真,沉沦、揭示以及良心的呼唤,在操心的生存论建构的导向下,下定决心.  相似文献   

14.
吴文昭 《文教资料》2007,(10):94-95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以大胆而深刻的描写,打动着读者的心。它讲述一个变态青年的变态心理与生活、他的沉沦经过与最终的自杀。主人公的沉沦是在国家沉沦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人物的沉沦与国家有不可否认的关联;但人物的沉沦主要还是由自身的遭遇与性格造成的,尤其是性的压抑,直接导致了人的沉沦与人性的沉沦。小说的描写,客观上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与反封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剖析鲁迅小说中启蒙知识分子(包括作者自己)形象,揭示了"五四"前后初具启蒙意识的知识者从反抗、挣扎到沉沦以致死亡的悲惨命运;同时结合鲁迅精神发展所经历的悖论情境,力图把握附着在主人公身上的作者的心路历程;挖掘出鲁迅反抗绝望终至虚妄的痛苦的深层原因;分析该类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川剧《潘金莲———一个女人的沉沦史》(荒诞川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演后,轰动中国剧坛,在大陆及港台引起了激烈地争论,观众反映强烈。这是一个至今都值得研讨的艺术形象。《潘金莲》分“楔子”、“反抗”、“委屈”、“追求”、“沉沦”、“尾声”等六部分。写潘金莲这个“女人的沉沦史”。文本开宗明义:“天知道事情发生在什么年代啊?悲剧中每一个人都不属于历史,而是属于诗人的,尽管这个人物具有历史的名字。”这是别林斯基在《论哈姆莱特》中的一段话,但也是作者自己的艺术之言。因而,剧中时间“跨朝越代,不分时间”。地点也是…  相似文献   

17.
加缪在其哲学中展现的线索是:从荒谬到反抗,从个体的反抗到集体的反抗,又从反抗到节制;而他展现的思想则是一种平衡:生活是荒谬与反抗的平衡,荒谬是对立与比较的平衡,反抗则是肯定自己权利与否定他人越权的平衡。加缪在其哲学和相关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古希腊式的平衡与节制的思想。所以可以说荒谬是加缪哲学的主线,而平衡是与其一直相对应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18.
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和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七巧都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功的文学形象,她们就外表来看颇多相似之处,但实质上差异很大。蛮性和反抗与惰性和沉沦、歇斯底里与不动声色、悲壮与苍凉表现了二者之间的不同,这种不同既体现了生命存在不同的可能性,也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生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作为淫妇代表的潘金莲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她和人通奸,毒杀亲夫,希望追求幸福美好的婚恋。但在此过程中,她又不断地在善和恶之间徘徊挣扎:美貌、地位与追求,对大户纠缠的反抗,不甘于武大郎的不合理的婚姻,钟情小叔却被拒,忽视妇德,沉沦情欲。可是抗争的越强反而更加剧了她的悲剧命运。本文通过对人物形象悲剧命运的分析,希望引起更多的人思考生命、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20.
王君 《林区教学》2014,(3):33-34
日本作家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深受世人关注。太宰治一改传统的写作特色,以一种衰败、颓废的独特视角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追求。他一生多次自杀,作品中亦充斥着大量的颓废与无力感。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与传统抗争,与权威抗衡。以一次次的自杀方式,来实现自己人生的追求。因无力反抗而厌倦自我,只有以颓废堕落,来抵制普世价值;只能在自我沉沦中得到解脱,在毁灭中获得重生。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自己的艺术追求,时至今日,依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