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报告文学《包身工》诞生之前,上海的明星电影公司就曾拍过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这是第一部描写包身工的文艺作品。它的材料,就是夏衍提供的。夏衍最初了解包身工的情况,是通过中共上海地下党中从事工人运动的几位同志。夏衍也曾接触过一些描写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女工生活的文艺作品,和她们比起来,中国的包身工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地狱了。夏衍后来回忆说:“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更使我们这些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 1935年,夏衍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看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可是要懂得“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和她们的生活情况,就非  相似文献   

2.
宁媛媛 《文教资料》2008,(36):26-27
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揭示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劳资矛盾.盖氏在揭露工人阶级触目惊心的悲惨生活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工人运动和工人代表进行攻击和歪曲.这两部小说中充斥着当时英国社会的多种意识形态"声音".这些声音在小说里相互争辩着,最后在占主导的作者叙述声音的疏导下,走向妥协.  相似文献   

3.
<正>夏衍创作《包身工》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为了反映当时基层工人的生活,夏衍亲自到当时的东洋纱场进行采访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夏衍所写的包身工所在的工厂,是日本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具有高度侵略性和剥夺性的工厂。相对于普通的工人而言,包身工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人身自由,而由于长期缺乏人身自由,包身工对自己的人格也逐渐忽视,个人尊严的缺失,又反过来让他们在工作当中更多的缺乏自主性。这样的一个群体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第一期刊登了《读<包身工>琐记》一文,读后很受启发,得益非浅。但也有一点不成熟的异议,愿提出来商榷。《读<包身工>琐记》中说:“《包身工》与一般报告文学不尽相同,作品中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没有一件完整的事件,通篇是一些片片断断的零星材料。”《包身工》有没有完整的人物,与分析该文关系甚重,需作深究。《包身工》依时间为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着重写“起床”、“吃粥”、“劳动”以及对这三个场面的分析和揭露。被组织进去的片片断断的零星材料,大部分用来  相似文献   

5.
《包身工》是 2 0世纪 30年代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的发表 ,“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纪元。”(引文见于发表《包身工》的《光明》杂志的《社语》)《包身工》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内容深刻它并不仅仅浮光掠影地反映一下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而是全面深刻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历史和罪恶实质。作品指出 ,这种制度是在帝国主义疯狂侵略、造成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情况下产生的 ,是帝国主义势力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和相互利用的情况下而逐步发展并造成严重恶果的。这是一种具有双重剥削性质…  相似文献   

6.
经过“沪东公社”(进步分子利用基督教青年会的机构 ,在杨树浦办的一个以工人夜校为中心的服务组织 )同志们的介绍 ,我认识了一位在日本内外棉纱厂做工的青年团员杏弟。和她谈了几次之后 ,觉得真要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单凭搜集材料是不行的 ,非得实地观察不可。我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 ,到包身工工作车间去观察了几次 ,对她们的生活 ,那是非得亲自到包身工们住宿的工房去调查不可的。对现在的年轻工人来说 ,那种情况恐怕是已经很难于理解也很难于相信的了。在当时 ,包身工住的工房 ,实际上是一所管理得十分严密的监狱…  相似文献   

7.
<正>《包身工》出自人教版必修二新闻单元,作为一篇报告文学,它以翔实而生动的内容,展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东洋纺织厂里劳作的中国女工的血泪史,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盘剥中国、虐待中国人民的罪恶。这是一篇震撼人心的纪实文章,人们不会忘记"芦柴棒"枯瘦的身躯,不会忘记"小福子"遭受的殴打,不会忘记包身工们生存的恶劣环境和随时被奴役致死的悲剧。作者愤怒地控诉了不人道的黑暗现实,并预言人们必将反抗,黎明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8.
《包身工》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轻骑兵”,真实地“报告”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细节、典型语言和典型意义。 一、典型环境 文章对包身工制度的揭露,展示在一个特写的典型环境中。课文前面三部分中第一层次分别描写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三个生活场景,包身工的起身,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形象;包身工早餐、读者目睹她们猪狗不如的饮食;包身工上工,读者目睹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繁重劳动的情景。这三个生活场景如同一组电影镜头,再现了包身工一天悲惨生活画面。“七尺阔、二十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着十…  相似文献   

9.
变则活     
教法灵活多变 ,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包身工》时 ,分析已告一段落 ,我说 :“请同学们做两道数学题。”同学们觉得非常奇怪 ,“怎么 ,语文老师上起数学课来了?”“老师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随着投影仪一亮 ,银幕上出现了如下题目 :①能够做满三年的包身工不到2/3(按2/3计算) ,全上海30家日本厂的48000工人里面 ,替厂家和带工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有24000人 ,问三年间有多少包身工惨死?②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的资本创立第一厂的时候 ,锭子只有2万。可是30年后…  相似文献   

10.
《包身工》这篇文章与普通的文章不同,它属于一种报告文学,是作者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充分揭露了当时那个年代中国工人阶层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也预示着工人阶级未来的崛起.但是,单纯从阅读文章中的文字并不能深入感受其中的内涵,为此本文从细节出发,对《包身工》的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一、<包身工>:瞄准情感目标,呼唤人文关怀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具体到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思考两个问题:(1)如何把有关"人文性"的内容摆到语文教学的应有位置;(2)通过怎样的手段才能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上升到哲学层面来看,前者属于"认识论"问题,而后者则是所谓"方法论"问题.前不久笔者听了一堂<包身工>,更感觉到这两个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包身工》一文中,对包身工有“猪猡”、“机器”、“(?)装劳动力”、“泥土”、“(?)鸭”等多种比喻称呼: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包身工》一文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为了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包身工人(?)(?)(?)(?)的生活状况加以揭示,从而表达了作  相似文献   

13.
生平简介 姓名:张艺谋 曾用名:张诒谋 出生年月:1951年11月14日 简介:出生于西安的张艺谋在农村插过队、当过国棉厂工人,1978年,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2年毕业,和陈凯歌、田壮壮等一起成就了"中国电影第五代".从1984年担任<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摄影,到1987年出任导演开始和巩俐的七年"黄金搭档",推出<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影片,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他导演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使得章子怡由此走上坦荡星途;而随后执导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商业大片都创下了不俗票房.  相似文献   

14.
黑人在美国当了200年的奴隶,获得解放后又长期遭受种族歧视.黑人对美国既爱又恨.理查·怀特苦难的童年生活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通过真实地描述童年时代南方黑人的悲惨生活,揭露了种族歧视的罪恶,震撼了美国社会.怀特的成名之作<土生子>、<黑孩子>使他成为美国黑人文学中抗议小说的奠基人.怀特的文学成就为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学赢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夏衍先生在其报告文学《包身工》中,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包身工们的遭遇公之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出生于浙江的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1913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参与组织创造社.1992年回到上海筹办<创造季刊>.1921年10月,他出版了自己的小说集<沉沦>,包括<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  相似文献   

17.
《包身工》以其主题的深刻一直成为中师文选教材的必读篇目。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组织材料的主线,穿插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等内容,构成了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果变换一下认识角度,就不难发现本文结构的另一特点:以“猪猡”为纲,选择了包身工的生活条件、劳动条件及人身待遇等方面的材料,用蒙太奇手法剪接,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简言之,“猪猡”这一称谓,成了《包身工》这篇文章的文眼。■一、“猪猡”一般的生活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使中国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更是痛苦不堪。日本纱厂…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训练。叶圣陶先生曾说 :“学生须能读书 ,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也说 ,教师精心设计与“读”“血肉相联”的“写”的内容 ,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例如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其结构独特 ,表达方法多样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教师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句进行分析 ,把握主旨 ,明确意图 ,然后根据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点写作 ,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曾…  相似文献   

19.
夏衍的《包身工》,是“五四”以来反映中国工人生活的较早的名作,其谋篇布局十分精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清其段落层次,学习其结构特色,十分必要。《包身工》一文的层次很清楚。作者选取了“四点一刻”、“四点半之后”、“五点钟”三个时间,每个时间记叙一个场面。“四点一刻”写的是包身工“起身”的场面,“四点半之后”写的是包身工“开饭”的场面,“五点钟”写的是包身工“上工”的场面。每个场面反映包身  相似文献   

20.
林则徐、魏源对西方图书馆的译介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则徐在<四洲志>、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于<海国图志>中译介、宣传了西方图书馆,使中国学人以浓厚兴趣考察、宣传西方图书馆,同时,<海国图志>传入日本,使日本舍"文库"(图书馆)而用"书馆",再用"书籍馆",最后用"图书馆"一词.于清末流入中国,形成创建省图书馆的浪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