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身体作为历史、社会、文化及教育的载体,始终处于生成之中。在中国近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体育教育场域中的女子身体呈现出多种生成形态:健体强国取向的从属身体、国民身份与男女平等取向的觉醒身体、健康健美取向的塑造身体、师资培养与运动竞赛取向的专业身体。女子身体的生成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实现的,取得民族独立、推进中国近代化的民族国家话语并不是唯一动力因素,女权运动及教育近代化发展等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其间,束缚与解放、被动与主动共同存在,表现出女子身体生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使我们从另一种视角认识了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展现了其立体、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女性体育的兴起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认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和女性解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1898-1903年,主要表现为男人社会对女学教育和女子体育的关照;1904-1907年,主要表现为一批新知识女性群体对体育的自我觉悟,其中尤以秋瑾为代表;1907年后,主要表现为晚清政府颁布了两个有关女学教育的重要章程,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提供了法律基础,使中国女性体育开始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普陀山逐渐成为来华新教传教士的"海上乐园"和度假胜地。麦都思、郭士立、施美夫、娄礼华、丁韪良、立德夫人等几位西方传教士,试图跳出传统佛教观的范式对中国佛教进行套语式的描述,充分认知普陀山佛教这个"他者"。他们一方面向西方社会传达了普陀山的佛教形象,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保留了当时普陀山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近代女子体育,是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生与发展的产物。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以及男女平权思想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大的传播。为了改变女子只能承担传统家庭角色的局面,改善女子的身体状况,发展女子的身体能力,女子学校体育受到重视,随之,女子竞技体育也在众多非议中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5.
以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研究近代女子体育的发生方式与过程,通过诸多历史细节展示女性、体育、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凸显近代体育领域性别议题中特有的矛盾冲突,旨在透过女子体育的窗口发现"社会中的性别"与"性别中的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6.
1999年以来,学术界对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所创中外文期刊的研究发展迅速,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著作和论文.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中国早期传教士报刊的文化意义、发展趋势、对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目前中国传教士报刊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等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研究目的在于认识近代女子体育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研究内容从纵向上回顾了它的背景、产生、兴起及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横向上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制度及观念,认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对妇女全面解放、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稳定、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现当代社会女性体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女子教育是严格、系统且备受社会重视的一种教育。中国古代女子教育途径有教育书籍的普及与传播、家庭教育的引导与制约等。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在重视早教,重视孝敬、贤良、慈爱、仁义等人格和美德的教育。重视家庭对女子教育的作用,重视妇道教育,重视母亲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对当代女子教育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量传教士来华传教,在传教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在华创办报刊、学校、慈善机构和改革社会风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青旗》报的分析,揭示随着近代化在蒙古族中影响的开始,民族民主人士认识到女子启蒙即女性身体素质和知识素养的提高对于整个民族未来的重要意义,主张女性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较高的文化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担当起抚育和培养优秀后代的使命和任务。同时,注重近代化的家庭教育,提倡自由合理的婚姻,提高卫生意识,强化运动理念,以摆脱落后病弱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系统结构、功能等角度,纵览了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概念及其所涉及到的各项技术,分析介绍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应用平台的功能结构、网络软件开发平台的功能与层次结构以及OKI的学习管理系统开放性结构.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学校体育受教育群体大多为独生子女这一现实国情,通过分析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体育精神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现代学校体育的切入点:首先,切实做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其次,现代学校体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不动摇;再次,现代学校体育应以培养体育精神为出发点;从而,现代学校体育达到培养体育精神与弘扬健康教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体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体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永恒不变的。体操概念从它的产生到现在,特别是20世纪初,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操内容和范畴的扩大,标志着体操概念发展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论三分球在现代篮球比赛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和网络资料法说明三分球战术已作为现代篮球比赛的一种常用进攻手段;它已不是部分外线队员打不进内线随便投投而已的进攻选择,它已被视为一种正式的进攻选择;它也不是后卫队员的专利,那些靠力量和身高在禁区才能推挤出空间的长人们也开始拥有三分球能力,这已是世界篮球的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随着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开展,女子教育受到重视、倡导和逐步确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女子留学的出现,推动了女子教育进一步向前发展,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中国教育和妇女生活史上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热点问题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全面分析了当代学校体育发展中所出现的十个方面的热点问题: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凝聚性转变;开放与发展的学校体育新观念;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成果累累;高校体育改革多样化;实施体育新课标后引发对体育教师人才的素质的再认识;体育高等教育领域以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研究为热点;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更加重视;对区域性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增多;对国外学校体育的吸收与借鉴研究;对中小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强健之路:基督教青年会对近代中国体育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中国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最初的学校体育班 ,到学校之间的体育比赛 ,到全国运动会 ,以及最后的国际运动会 ,青年会都是率先倡导者和具体实践者。从培训体育人材 ;引进体育项目 ;介绍近代体育思想和近代体育教育 ;举办专业运动会和组建体育机构 ;推动社会体育活动 ;注重女子体育教育等六个方面考察青年会与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8.
谈大学体育中的德育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学中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较高层次的目标。抓住体育的特点,有意识的融入德育教育,既能锻炼学生的意识,又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9.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把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近代体育的发展综合起来考量,结合在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对近代高等体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制度、思想、事件等,将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萌芽期(1840年-1912年),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探索期(1912年-1927年),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成熟期(1927年-1937年),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困难时期(1937年-1949年)。进而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在各个阶段的背景、概貌和特点进行分析,其中又从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学生情况等方面对各阶段的发展概貌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得到了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内外部动力的相互作用、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保持好与国家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好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等启示。对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从中找寻经验规律,在为当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参考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学制度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是制度文明的产物 ,是西方大学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结论。我国高等教育由于与西方有着不同境遇 ,长期以来忽视了大学制度的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这一问题日益凸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建立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