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晓燕 《新闻实践》2005,(11):11-12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两年前,我跨出校园来到浙江卫视新闻中心,怀着记录历史的使命感开始了新闻征程。 两年中,我们每个朝夕感受的细节绵延成一幅画卷,突显出这个轮廓鲜明的时代。而这一切又让我有了一种切身的体会:记者的幸福在于,能于最鲜活处时刻感受时代的节奏;而我们用镜头捕捉的每一点变化,也将渐渐沉淀为可供来者借鉴的历史,这更是这份职业的光荣。 事实上,为了这份职业的光荣,卫视新闻中心的编辑记者一直尽心竭力地战斗在新闻最前线。两年来,我时刻感受着同事们为事业付出的种种努力,所以,当我今天幸运地获得这份殊荣时,我想,它或许更多源于大家对一名年轻人的鼓励。在这里,我衷心地感谢一直关心我  相似文献   

2.
最近,媒体的一个宣传重点是关于思想作风建设。然而记者们在审视社会、评说他人的时候,更应该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反省一下自己。应当看到,记者是个既普通又特殊的职业。说普通,是因为它仅仅是千百种职业中的一种;说特殊,则是因为这份职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同寻常的作用,记者在自己采写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观点一经刊播,就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记者队伍素质的高低,对整个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闻一线工作了13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这其中除了要…  相似文献   

3.
每当填写表格,写到职业一栏时,"记者"两个字总会让我不自觉地挺直脊背。每当解释"幸运"这个词,我总会拿自己说事儿,因为我幸运地从事了我热爱的职业,这份热爱,一生也不会改变。年轻过,努力过,新闻记者这个职业能让我到白发苍苍的那一天,确信自己没有虚度一生。  相似文献   

4.
在成为一名编辑之前 ,我曾经有过一段穿着白大褂紧张忙碌地穿梭于病人之间的短暂经历。后来鬼使神差地干起了编辑 ,没有了忙似陀螺的感觉 ,没有了救死扶伤的成就感 ,一下子感到空荡荡的 ,仿佛自己从事了一份“游手好闲”的职业。慢慢地我才进入了状态 ,省悟到这份貌似自由的职业的不易与压力 ,同时也渐渐体味出它的种种乐趣。首先 ,编辑工作算不上是份沉闷的工作 (虽然有时长时间伏案会令人觉得有点乏味 ) ,对不同书籍的编辑 ,可以满足我对于创造性自我表达的需求 ;当协助一个构想从萌芽到开花结果 ,当最初的草稿被打造成一本无论作者或我都…  相似文献   

5.
李敏 《青年记者》2006,(17):21-22
2004年《超女》,让我开始关注所谓的海选,除了喜爱音乐让我关注此类栏目,当时喜欢看的理由还有三个:其一是钦佩那些个美丽的女孩、阿姨们带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勇敢地站在这个舞台上。甭管成败,首先得为她们的这份勇气与自信,竖起个大姆指,佩服一番!毕竟站在亿万电视观众的面前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当然,更需要满满的自信来面对苛刻的评委。这样一来,也算是让自己的人生不留白,同时又给自己的回忆里增添了精彩的一笔;其二是学习:海选中,评委虽然苛刻,但仍然会给予部分选手一些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姚广宽 《青年记者》2006,(17):46-47
在决定是否写这篇章时,我犹豫了很久。从稿子上讲,《城阳村的城市化之路》一写得并不出彩,这也是我一直未动笔的主要原因——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总结的;但若从在城阳村10天里的经历来说,用“刻骨铭心”来形容也不为过,它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记,扎实深入地采写一篇调查性稿子有多么不容易,更进一层,也让我对新闻记这一职业本身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只有太少,没有太多自己的记者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工人日报、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再就是现在的人民日报记者部。经历过三个不同的发稿环境,相对而言,现在发稿最难。前两个阶段已经是过去式了,但回想起来,那时我发稿的数量一直算是多的。发稿少,不一定是工作不卖力气,因为制约上稿的因素很多;但是,发稿多,一定是干活卖力的结果。就自己而言,工作肯卖力气。我一直认为,这辈子自己做得最成功的事情,就是曾经面对若干职业选择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闻记者作为职业,而且,从来没有动摇过。我喜欢这个工作,这份工作也适合自…  相似文献   

8.
何处有香丘     
人生有多少契机来自出人意料的因缘?不期然,我打开了编辑这扇门。 现在,我或许还没有资格来对它品头论足。而在这个空间,在与它最初的肌肤之亲中,我开始发现了一些优美的以至于让人心动的景致。翰墨书香的灵韵,编来读往的挚情,足以让我对编辑这份工作、这个职业流连忘返。每当读到一些老编辑对编辑工作的回忆文字时,我总会怦然心动,那“是成熟的柚子的芬芳,是海螺回应海风的旋律”呀!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部工作已经有几年了,每次看到侯主任的时候,总想对他说一声“谢谢”、可每次见他的时候,他总对我会心地微笑,让我感激的话竞难以启齿一于是我把这份谢意深埋在心底……  相似文献   

10.
在学生时代,我曾酷爱创作,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觉得自己是个浪漫的人,爱抒发情感,爱编一些感人的故事试图打动人.出版了几本集子,获了一些奖,不免有时把自己当成一个小说写作者,一个诗人. 但是大学毕业时,我并没有继续做文学青年的梦,而是决定当一名记者.只因这份职业不但会让我依然拿着笔,而且这支笔将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中,比以前搞创作更加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1.
这个世界繁 忙而有序。繁忙自 不必说,“有序” 二字则是让我们 在自己职业的位 置上恪尽已责。带 着这份最直白、最 朴素的“操守”,有人必须清早起来去当清洁工,有人一辈子要站在讲台不求投桃报李只求烛光燃尽,有人拿起手术刀伴着汗水和血腥将他人的痛苦割断……而我也是带着这份“操守”当上了记者。 当上记者是幸运,以致于我竟想出了这样的算式;记者的幸福≥工作—辛苦。这职业给我太多的机遇。有时我想,  相似文献   

12.
《新闻知识》,是我从事业余通讯工作的行动指南。近几年来.它成了我必读的刊物。当然,我要感谢西安华山机械厂党委宣传部,就在我退休之后.仍然每月发一份让我学习,让我阅读。我之所以喜欢阅读《新闻知识》,这是因为它不失为一本好期刊。在今日古城西安的一些单位,甚至公园里.只要您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从事宣传工作与业余通讯工作者中,有不少同志只要一有时间一就会不约而同地翻阅这本装帧清新、朴实的刊物。作为全国新闻学核心期刊,陕西省一缓期刊—一《新闻知识》,无疑,是编辑、记者的摇篮,是通讯员、业余写作爱好者写作的…  相似文献   

13.
之道 《大观周刊》2006,(32):95-95
带着对这份神奇的探究,我再次走近这片热土,习惯性地又一次步入古老的四方街;鳞次栉比的商铺,摩肩接踵的人流,十年前写下的那个大大的神奇仍在无休止地放大、放大、涌动着的人流冲刷着古老的街道。我忙不迭地从古镇的入流中退出。走向三公里外的玉龙。在这里,古镇的湍湍溪水,化成了纵横交错的九条河流;  相似文献   

14.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15.
假如眼下正有一张调查问卷让我填写,内容是将网络的陪项功能从重要到次要逐一排列,我会选择:1、邮箱;2、QQ;3、搜索;4、论坛;5、购物;6、新闻;7、博客。对我来说,之所以邮箱的重要性尚居QQ之上,是因为当我不.导不短暂地离开互联网,邮箱的通信功能相对稳定一些,又不易遭窃。我的QQ号码是当年文学院的一位师弟送给我的:升格为网虫后我才知道他是叱咤网络的80后知名写手之一)。这七位数字娇小玲珑,好看易记,随着QQ大军不断扩充,我亲爱的靓号愈来愈尊贵无比。担心它落入黑客们的视发和掌心,我痛痛快快地戒掉了逛网吧的恶习。  相似文献   

16.
我爱音乐     
音乐,是心中爱与恨、喜与悲组成的音符;音乐,是世间万共同的语言;音乐,是来自内心的遥远声音;音乐,是人与人之心灵碰撞的火花。对于音乐,我不是行家,也没有这方面的才华,可我就是音乐。或许爱一样东西是不需要理由的,因为那只是发自内心一种感觉。在放学的路上,星星陪着我,小声哼上一曲让它驱散此时孤独;当取得成功时,我喜欢在心中唱一首赞歌,让它传递我喜悦,作为凯歌送走荣耀,迎接新的挑战;忧郁时,让轻快的旋从口中轻轻飘出,倾诉此时的哀愁,发泄心中的不快,把一切恼统统赶走,与快乐再次牵手。音乐———心灵之声的…  相似文献   

17.
荣幸地当选“中国地方都市类报纸十佳总编辑”,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幸福,是这份职业带来的被信赖的温暖。做一名合格的期刊主编,对于我来说,绝不仅仅是谋生的方式,而是一份挚爱的事业。我相信直觉,也顽固地认为这个奖项与《莲池周刊》之间有注定的缘分。  相似文献   

18.
一走进麻阳苗族自治县国家税务局,人们就会被它那现代化的办税大厅、快捷地计算机管税网络、绿树草坪铺就的舒畅的生活环境和着装整齐、精神饱满的国税工作人员的气质所感染,自然而然地会把它与文明单位联到了一起。近几年来,该局犹如一枝出墙红杏,在两个文明建设的百花园中独秀一枝,硕果累累。其中尤其让人悦目、出人意料的是2002年度该局所取得的全省档案目标管理省特级的荣誉。在他们看来,这份荣誉来之不易,更为珍贵。  相似文献   

19.
感应时代     
1992年底,有位朋友向我转达了《人民日报》的一位读者的意见,认为《学报》发了一些访谈录之类的稿件,办得有些不象学报了。大家都是为了办好这份学报,我很感谢,但是我没有接受这个意见,我解释说,文章的价值不在于它符合某种模式,而在于它具有真知灼见,具有新思想,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超越体系,超越模式,重要的发现往往在不同学科、不同观点、不同流派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夹缝里,过度带上爆出。之后我写了一篇随笔《不正经》,进一步阐述了我的想法,发表在《学报》1993年第一期上。后来我才逐渐明白当时我的想法在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外语院校的毕业生从事新闻工作,尤其是国际新闻报道,有优势但难度也很大。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份工作是极为艰辛的。然而,我依然深爱着新闻工作,它虽然艰辛但却极富挑战性,其吸引力也许只有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才能体会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