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珍惜劳动果实”的主题教育,以往“思品与社会”课上进行过多次,虽然自我感觉内容丰富,说理清楚,学生课上也都连连点头,可生活中他们依旧互相攀比,用钱依然大手大脚,平时浪费钱物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新学年,这方面的教育又将进行,怎样避免“重蹈覆辙”呢?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俗话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学生“不知柴米贵”重要原因在于没“当家”,我何不让他们在“当家中知柴米贵”呢?于是,我便郑重其事地要求学生双休日回家“做买卖,学赚钱”。真实的生活,给了他们真切的体验;真切的体验,促进了他们情感的升华。请看下列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2.
陈勇林 《语文知识》2005,(11):27-28
这三个句子的宾语前置,它们的正常语序是“有何厌”“有何后”“谓我”。  相似文献   

3.
"何"为贵? 我这第一个"何"是取"什么"的意思.我想每一个读完《一路走来--陶西平教育漫笔》这本书的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从中学到在我们的教育中到底应以"何"为贵.  相似文献   

4.
[简评] 问人间“情”为何物?在本中不难找到答案。本贵真,本即以真取胜,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的老师,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全围绕一个“幸”字展开。以“你”对我的关心为明线,以“我”对“你”的变化为暗线。一张一弛,扣击读的心灵。让真情缓缓舒展。一切都在自然中发展,一切都在不经意中延续。笔法细腻,平淡中见真情;细节连缀,细微处显爱心;再现情境,历历在目。情之深,可感;情之切,可察;情之浓,可品。这是对“情”的珍爱,更是对“真”的颂扬。是一篇难得之作。  相似文献   

5.
面向“大地众生”,反映“人生本色”的“本色”说,是徐渭建构《南词叙录》的理论基石,又是后来王、何之争的先导,而徐所持论也早已高出王、何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何+V”中“何”字功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结构中“何”是前置宾语还是状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鉴赏》2002,(7):59-59
国民党军阀何应钦在任湖南省代省长时,某年清明节,他去岳麓山给母亲扫墓。根据官方指令,湖南省及长沙市各报,均要刊登这一“新闻”,并按规定,这则“新闻”的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  相似文献   

8.
老北京有“东富西贵”的说法,“富”和“贵”两个字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并非字面上的那种有钱人多和少的肤浅之意。但是一直以来,这句话里说的“东”和“西”到底指的是哪里,可谓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9.
多元智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教育界走俏,欢欣鼓舞有之,反思质疑也有之,但不论何,都将“泊来”的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瑰宝“因材施教”紧密联系:前将多元智能理论“本土化”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后则将因材施教与多元智能“相映成辉”,以证明中国“古已有之”,并点评加德纳“不尊孔、不宗中国的经”,责言国人“只倡西方的理论,不知先人的智慧”。我在这里无意臧否何,只想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绕过这个问题,谈谈多元智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安国梁 《语文知识》2002,(11):46-47
《焦仲卿妻》中: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对“贵贱情何薄”这一诗句的诠释,诸家颇有出入。据我们所知,约有三说。黄节说: “‘贵’,谓大家子,宦台阁也; ‘贱’,谓妇也。贵贱相悬,遣妇不为薄; ‘情何薄’,言何薄之有也。”余冠英在  相似文献   

11.
引言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冠以“蜡烛”、“灵魂工程师”等不同称号,近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又提出了向“教育家”转变的口号。笔者在”蜡烛”与“灵魂工程师”的教育下长成,继而也成了“蜡烛”中的一根,“灵魂工程师”中的一员。曾几何时,我为“蜡烛”和“灵魂工程师”这两个称誉倍感自豪,对要做“教育家”神往已久。但回顾做教师的历程,反思其中感悟,渐感这些隐喻、口号令人困惑不安。在本文,笔者无意详究这些隐喻、口号的来龙去脉,只想从作为教师的我的体认出发,叙述教师的故事,解析在这些隐喻、口号冠名下我国教师(…  相似文献   

12.
“我-你”师生关系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它是主体阐性哲学转向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回应,也是文化适应模式变迁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我-它”师生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我-你”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教师以生命教育作为理念支柱,以教育爱作为心理前提,以善于倾听作为重要技巧。  相似文献   

13.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14.
《浙江教育科学》2005,(6):52-52
日前,嘉兴市教育研究院与嘉兴市塘汇实验学校签订科研助教协议,双方约定:塘汇中学正式成为市教育研究院首个科研助教基地,市教育研究院为塘汇实验学校提供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专业支持。这标志着嘉兴市的教育料何开始“三下乡”。  相似文献   

15.
“双差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成为教学一线老师的难题,对“双差生”教育的研究也很多,可实施起来并不见得有效,主要原因在于对“双差生”打心里就不喜欢,观念很难改变——他是“双差生”,他很让我头痛,他是我的麻烦.正因如此,观念上的偏见是造成“双差生”教育一直用力不少,见效不大。笔者认为,对“双差生”的教育有五忌,注意并做好这五忌,“双差生”教育必定会取得理想成效。  相似文献   

16.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17.
不知自何年月始,语文课的“讲”字被逐出了课堂,谈“讲”甚于“谈虎变色”,语文课变成”导”“读”,“问”,“练”……等,美其名日:“变讲堂为学堂”:似乎谈“讲”字就“抱残守缺”,就是“不合时适宜”,就是“少慢差废”。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一些民族地区民族特征淡薄的状况,第一次提出了“亚民族地区”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解决一些学术和现实问题有重大的意义。以重庆“亚民族地区”为例,探讨其经济发展道路与教育发展模式、重庆“亚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教育模式、重庆“亚民族地区”民族旅游资源保护与民族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归结起来,“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有以下思路:加强“亚民族教育”研究、强化民族认同感、教育形式多样化、处理好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调整同步、加强“亚民族地区”特殊民族教育立法等。  相似文献   

19.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9,(5):16-19
为学之道十一:学而不厌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自省自言道: “默(沉默,不出声)而识(zhi,记住、牢记,潜心思考)之,学而不厌(本义为绝食,引申为满足、厌烦),诲(教导、教诲)人不倦(疲倦、倦怠),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于”,介词表所对;“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相似文献   

20.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谁何”二字怎么解释,“谁”与“何”又是什么关系,历来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谁奈之何”的省略,有人说“谁何”就是“谁敢问”。教材注:“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种理解,结构上又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谁何”就是“谁”,前面省略了动词“问”;一种是,“何”通“呵”,“谁何”就是“谁呵”,就是“呵谁”,呵问是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