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天晚上,我和海人的谈话开始变得亲近起来。 “你结婚了没有?”海人问我。 “没有”。我回答。 “那么你还独身呢,是吧”爱管闲事的宠物有些吃惊地问。 “对,”我说道,起了点戒心,他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很好,婚姻并非都像人们赞颂的那般美妙”。看来他想让我安心。 真是多亏了他这令人宽心的安慰,  相似文献   

2.
年过半百的曹仁义获得了“范长江新闻奖”自然感慨万端。他把诸多感想浓缩成这么几句话:“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杆是党培养的,一辈子都与党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是党给我们创造了条件。”他的激动里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从事新闻工作28年,基本上都是当编辑。一个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获得此项奖励,这对我和我身边的编辑们都是一种认可。”的确,就象多数观众只知道演员而不知道编剧一样,许多听众也只知道播音员而不知道编辑。老曹说:“这不是一种‘苦,吗?不过,想追求知名度,我就不当编辑了。”曹仁义属于创造型、开拓型的编辑。这些年,他总是不断地给自己提这样的问题:“我能再干点什么?”  相似文献   

3.
祝次仲是南宋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字孝友,徽州太平人。他的女婿徐珙是常山人,所以祝次仲就居住在衢州。祝次仲工于山水画,尤其擅长草书。《图绘宝鉴》、《画史会要》、《绘事备考》、《江都销夏录》和化游县志》等书都记载了他的事迹。宋孝宗时,祝次仲因为书画而闻名于东南,他经常交往的,有很多是当时的名人。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理学大师朱表也与他熟识,并成为他在绘画方面的知己。朱意有一首《题视生画》的诗,就记述了他们相识定交的经过。诗中说,有一次他在被称作“裴侯”的人那里见到了祝次件作的山水画,并抚今追昔道:“尔时…  相似文献   

4.
“我们想知道什么?”作为一名记者,动手就与“W”打交道,成年累月在外面跑,寻找、采写自己认为受欢迎的新闻。当服务对象认真地向我提出文章开篇这个问题时,我还真感到不甚明了。前不久,笔者在秦巴山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采访,遍询采访对象“想知道什么?”相对于社会,征询范围无疑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的回答对我这个过去只顾埋头拉车的人还是很有启发。杨吉荣,汉中地区行署专员,是一位在山沟里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干部。说起新闻,他闭门和我聊了两个小时,意犹未尽。“汉中地区干部都知道我的一句老话:职位不会给你智慧。只有职位没有智慧只能维持半年,有职位  相似文献   

5.
文学信箱的编辑同志: 我在某些报刊上见到标有“报告小说”“纪实小说”的作品。请问什么叫“报告小说”、“纪实小说”?它们与小说、报告文学是不是一回事? 长记同志: 你的来信收到,所提“报告小说”、“纪实小说”,我在一些刊物上也曾见到过。在小说前加“报告”或“纪实”二字,我想大概是作者着意强调小说中的人和事都  相似文献   

6.
地图     
你知道是谁发明地图的吗?我也不知道,可我总是在想这个问题,那人一定是个伟人,我想。他的灵感是不是来自小时候尿床的经验?不知道。十八世纪时发现了一土耳其海军上将的地图,在图上有只有现在的高科技才可能测出的南极洲冰层下的地貌。地图是不是外星人带来教地球人的呢?朋友养了一大缸热带鱼,都很好看,有几只特懒,趴在  相似文献   

7.
他睡的这么香,为什么我总是睡不着呢?辛心的故事第一次见到辛心,就知道她失眠严重——脸色苍白,眼圈发黑,神情疲惫。我并没有急于开处方,而是开玩笑地说:“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是有烦心的事,还是老公不在家呢?”  相似文献   

8.
忆白石老人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当时,我们三个人都是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文化接管委员,穿的是军装,臂上带臂章,三个人去看他,难免要使老人感到奇怪。经李可染介绍,他接待了我们。我马上向前说:"我在十八岁的时候,看了老先生的四张册页,印象很深,多年都没有机会见到你,今天特意来拜访。"  相似文献   

9.
一位深谙书艺的将军到某坦克师视察工作,交给师长郭廷年一项非军事性任务:“潍坊有个跟你同名同姓的书法家郭延年,他的‘板桥体’飘逸古拙、大气若虹,你设法找到他替我求一幅字。”郭延年含而不露地一笑:“保证完成任务。”然后打开书橱,铺开宣纸,横笔而立,一幅几可乱真的板桥名作“难得糊涂”立时跃然纸上。知道部延年是个军事指挥人才的人成千上万,但知道他同时又是个书法家的并不多。郭延年专事“板桥体”,是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板桥体”研究专家王一新,被其韵味独特的“六分半书”所折服。这位习惯于在铁骑上横刀…  相似文献   

10.
香港苹果用户协会简介有次和朋友谈话家常,我问他说:“香港有乜?”他反问我:“香港乜都有,你想要乜?”我说:“不是香港乜是香港MUG!”看他一面无奈的表情,我想他心中一定在说“你在讲乜!”才知道他不懂什么是香港MUG。1997年9月9日尖沙咀Marin...  相似文献   

11.
笔者前不久借开会之机到成都军区的一个主题教育试点单位调研,遇到一位善做思想工作的指导员,很想知道他有什么秘诀。最后,还是一位战士的话让我恍然:“他知道我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12.
险地出新闻     
险地出大新闻,也出名记者。因此,当记者的要敢于闯险。有一次,我在大兴安岭见到一位驻那里的记者,我问他:“大兴安岭大火时你在哪里?”他说,当时他在北京学习了一段以后,已在那里想办法调到北京的某新闻单位去。我惊呼:“你误了终身大事了”我告诉他,记者的成就是随事而走的,大兴安岭大火这样的事,当记者一辈子也不一定碰上一回,太可惜了。  相似文献   

13.
【咸聊淡扯】小二躲非典去了 ,在老家呆了俩月。回来头一天就找我 :“哈 ,三大爷 ,您老能耐啊 ,当起人体炸弹了 ?滋味不错吧 ?”我愣了 ,不知他说啥。“您老的邮箱……”我立刻明白了。可他怎么就知道了这事儿呢 ?一定是窃取我的邮箱密码了。“想起诉 ?免了吧。要不是我 ,您老那俩邮箱还在太平间歇凉凉呢 !”事情是这样的。不少作者反映 ,我们的投稿信箱收不到自动回复。我一试 ,果然有问题。原来是设在邮件服务器上的回复功能工作不稳定。于是我就想在我机子上的邮件程序上再设了一个 ,这样 ,只要我接收邮件时 ,作者就肯定可以收到回复了。…  相似文献   

14.
近读某报《亚运集资之最》一文,其中有两个“之最”;一个“捐款最多的个人是香港著名人士霍英东,他于去年1月12日捐赠港币1亿元”;另一个“捐款最多的驻外留学生是在日本留学的马燕民,他于去年11月28日捐款10万日元”。这里的“港币1亿元”和“10万日元”各折合人民币多少?我想,多数读者会和我一样,不查一下“外汇牌价”是不会知道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为人民服务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时时刻刻想到,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服  相似文献   

15.
说新闻不同于宣传吧,似有“摆脱”之嫌;说是宣传吧,却很少有人用好它。比如说去年的抢购风吧,合肥城连八月末那次已是“第三次浪潮”了,且一浪高过一浪。群众很想知道,究竟哪些商品要涨?何时涨?为何涨?报纸却缄默不语。于是“谣言”替代了“红头文件”,愈散愈广。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再做些隔靴搔痒的“解释”,谁信? 讲实话,如今信息爆炸,有许多东西我难得一顾。但十三大文献中的两句话,我是溶化在血液里的,那就是“重大事件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十亿中国人不可能都拥到北戴河去讨论国事,只能寄厚望于那些“人民代表”了。但前一句做得如何呢?物价的调整(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调整)是不是“重大事件”?该不该“让人民知道”?  相似文献   

16.
“反馈”     
看过贵刊第38期关于格瓦拉的专题,感慨良多。 舞台剧“切·格瓦拉”演出后,在不少地方引起了激烈的论争。在我小时候那种环境,这种辩论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那位不屈的革命家最终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要是他知道在他死后这么多年竟然有这么多人在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在追求什么?我想他一定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格瓦拉能引起人们的激烈辩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记者》编辑部:贵刊的前身《新闻业务》1986年第10期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采访札记:《旅途奇遇》。文章刊出后有的同志来问我,“你所写的事儿是真的吗?”言外之意是非常明白的。更有不客气的,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家伙,编得挺圆。这算小说还算新闻?”开始,我对这些都一笑置之。我有什么必要编一个故事当新闻作品发表呢?其实,这番奇遇本来并没有准备写出来发表,与一个外国人萍水相逢,当时实在没有想到问问他的尊姓大名,与他的交往只不过是尽尽义务,想帮这个异国大孩子一把(作为一名记者,这也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后来又有一位同志来问我,既然是亲身经历,为什么偏偏不知道那位日本青年的姓名?作品发在新闻  相似文献   

18.
漫画与幽默     
禁止游冰在法庭上,法官问被告:“当原告下河游泳的时候,你为什么趁机偷走了他的衣服?“”要知道,那个地方是禁止游泳的,法官先生。”律师的自由“你是骗人的!”辩护律师向对方律师大喊。“你是说谎的!”对方律师指责说。法官用小木槌猛敲一下,凛然道:“现在表明了双方律师的身份,继续审案吧。”刀子法官问嫌疑犯:“你见过这把刀子吗?”“当然!”“这么说你认得这把刀子?”“一连三个星期了,您每天都把它拿给我看,我怎么会不认得它呢?”改行法官:“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我不想再在这里见到你了。”小偷“:怎么,先生,你要改行吗?”恶棍是谁乔治…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一直苦练都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他说:“我一冲到起跑线时,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我跳不过去。”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他撑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