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苏辙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越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魏文帝曹丕也说,"文以气为主".那么好文章究竟应有哪些"气"呢?怎样为之充"气"呢?  相似文献   

2.
(一)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课本对难句“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进行了注释:“意思是说自己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悠悠,渺远的样子.颢气,即浩气,天地自然之气.洋洋乎,广大的样子.”对此注解,笔者认为不很恰当.  相似文献   

4.
《庄子·齐物论》中有个大家所熟悉的“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相似文献   

5.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相似文献   

6.
正杉者,佳木也,亦可为梁为栋也。方其初成,深根于地而挺身入云。根深,则其本也稳固;干直,则其气也凛然。譬之于文章,其理亦然。故为文者,欲凌风入云,则先深扎其根。入于水土,养于风俗,敏思而善取,日积月累,而后其象始阔,其气乃壮。蔚佳杉者,盖其人乎。其初,学文于国思,温婉娴静,恭谨谦和。观其为文,多可圈点,隐然秀出于同辈。后数年,复读其文章,更觉  相似文献   

7.
<正>清人俞樾评骘古文家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茶香室丛钞》卷八)诚知言者也!韩昌黎之文浩浩乎,一往远去,弥望而不见其际涯,以势胜人;柳宗元之文涓涓乎,从山而出,曲折婉转难尽得其渊源,以情动人;苏子瞻之文汤汤  相似文献   

8.
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下简称《望》)与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下简称《上》)是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添篇目,一诗一文,都是“干谒”(乞求仕宦)的文字,但都不露“干谒”的俗相,特别是在结构行文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从动机背景看起笔。《望》诗由“八月湖水平”的“湖水”为突破口;《上》文以“辙生好为文”,然后提出文与“气”的关系:“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以此起笔,起势突兀,立意不凡。两篇均在开头避免  相似文献   

10.
苏辙曾说“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并以司马迁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为证,由此可见背起行囊走四方,对于作文大有益处。同学们在游山玩水之后,倘若能放大心中的美景,与众不同地绘出心中之景,便可以“养气”了。长此以往,也许会如太史公一样产生“奇气”。我们如何与众不同地来描绘旅游区的风景之美呢?以下方法,供同学们借鉴:一、细察深思现特点世界上没有任何绝对相同的风景,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到一个景区游览时,要从多个角度、多层次地去观察景物。只有在准确地细察之中,才能表现其独特之美。如《三峡》中,仅以“清…  相似文献   

11.
归有光作为明代"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人物,其文平淡冲和而韵味不穷,备受推崇,后世对此评价已非常详尽。细读归氏之文,其构思也颇具匠心。本文试从其代表作《项脊轩志》的情感角度入手,对作者情感铺排的技巧作浅近的赏析。  相似文献   

12.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其文漫灭”作何解?教材注:“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课文这样注解,仍来解释清楚“碑文”之“文”与“残存文字”之“文”有何区别。其实,“其文漫灭”的“文”是“纹”的通假字。“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相似文献   

13.
古之学者,常见于以翰墨跻身仕途,而辛弃疾却以博大的政治情怀,充乎宇宙的凛凛之浩然正气。化至真至诚之情理为文采词章,乃成就了其文学之高尚与伟大。  相似文献   

14.
<正>《孟子·离娄下》有:"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其文则史"究作何解?  相似文献   

15.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7,(3):1-1,15
万章问日:“或日:‘百里奚自鬻①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②秦穆公。’信乎?”孟子日:“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  相似文献   

16.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  相似文献   

17.
原文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博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  相似文献   

18.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相似文献   

19.
郭渊足 《求学》2004,(5):29-30
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必其藏?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驾慈航?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相似文献   

20.
张栻以文妨道,无意于文。然其著述丰厚,其文学思想是理学家的文学观和教育家文学观的合一,主张斯道即斯文,重视诗文的教化作用。以心性修养提升诗文品格,论文尚平和之气。其文多论尚实重行之学,论儒者之政以及品评人才,规友尚诚。表现出阐述精要、行文摇曳有致、和平含蓄的文风,是南宋理学家文章特质的鲜明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