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怎样理解“明月几时有”?有人把“明月几时有”诠释为“明月今夜即有。何以要问?开端便是奇逸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显然这是把  相似文献   

2.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佳句,它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想啊! 2.①“明月几时有”呢?②几乎人人都会答:每月十五(农历)月儿圆。③这个答案既对,又不对。④今天,站在地球上□作出这样的回答是对的。⑤可是,如果从天文学的角度进行□,或上溯亿万年,这个答案就是错误的。⑥这是为什么呢?⑦还得从“明月几时有”说起。  相似文献   

3.
激问──一种尚未定名的修辞格/江苏茅一辉人们习惯上把疑问句分为,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都是有疑而问,是真问,有四种问法: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特殊疑问句有反问句和设问句,它们都是无疑而问,是假问”无疑而问的句式,可看作为一种修辞...  相似文献   

4.
赏月     
<正>从古至今,月亮一直被人们赋予深厚的感情。诗人李白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静夜之中,将浓浓的思乡之情寄予明月;月下独酌之时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明月当作了对酒当歌的挚友。中秋之夜,东坡居士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之  相似文献   

5.
疑问句的广泛应用是广告语言句法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语用功能上分析,广告语言中的疑问句已经失去了疑问句传统的有疑而问的基本功能。本文根据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真性问句和修辞性问句的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不同;分析了广告语言这一重要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常用修辞格     
八设问与反问一般的疑问句是“有疑而问”,发问的人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根据发问方式的不同,这类疑问句可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三种。例如:①“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相似文献   

7.
每每诵读古人的精美篇章,常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而研读其写作奥妙时常看到一个可贵之处:借鉴前人却不老调重弹,浑然天成却有迹可寻,推陈出新且技高一筹。且看苏轼:李白《把酒问月》诗云"晴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在他的《水调歌头》开篇便说"明月几时有?把  相似文献   

8.
写作指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流传千古.殊不知,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诗中,已经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明月、几时、青天这些意象,似乎是苏东坡有意模仿用的.由此看来,仿写作为一种创作手段,自古既有.作为中学生,仿写有助于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仿千言万语妙趣,写十全十美生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指导内容是"学会仿写".一篇好文章在写法上总有值得模仿、借鉴的地方,因而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山东密州做官的时候写的。当时,他赏月赏得很高兴;他又喜欢酒,以致“欢饮达旦”,直到天明,喝得“大醉”,因而写下了这首词。所以一起头就乘着酒兴,对月抒怀,向月亮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把酒的“把”,是个动词,是手里拿着的意思。苏东坡这时是手里端着酒杯,一边饮酒,一边问月。第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和下面第二个问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意思上是连贯的,不过因为要照词调来安排,“把酒问青天”这话必须摆在第二句,因此就把这两个问句隔开了。“明月几时有”,并不是问月亮到几时才有,而是问,明月从多么远古的时…  相似文献   

10.
月球     
每当夜幕降临,我便升上天空。我的光洒满大地,使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一向对我倍加青睐,常把我载入佳句。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唐代诗仙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  相似文献   

11.
论几类常见疑问句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问句从结构上一般分为两大类:“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间”。但在实际言语交际过程中,其本质并不在于有无疑问,而主要取决于发问人处于什么样的言语角色,即:是求取对方满足自己信息,还是给予对方某种信息。下面试以几类常见的疑问句为例浅析其功能。  相似文献   

12.
《小读者》2007,(10)
一轮千年不变的月亮,曾是多少文人墨客们寄情抒怀的对象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历代诗词给大家都留下了千古传  相似文献   

13.
张黎 《现代语文》2007,(7):3-44
根据有疑而问,还是无疑而问,问句分为疑问句和反问句.如果疑问词是疑问焦点,答问时就疑问焦点回答,则是疑问句;如形式上有疑问词,但实际上并未负载疑问信息,只是一种否定方式,它施行否定的结果使问句的意义与句面表达的意义相反,则为反问句.疑问句和反问句在形式上有时难以区分.因此疑问词作为疑问焦点,是否负载疑问信息对于区分疑问句和反问句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4.
测度问介乎信、疑之间,是对问题的答案已有一定估计和测度的疑问句.湘语新化话的测度问类型多样,并在纯估测问和纯求证问之间存在着一个连续统.  相似文献   

15.
正人们遭遇离愁困扰时,常借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排遣苦愁和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加之,明月是诗人们吟咏离愁的常见意象,或许我们会认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在抒写离愁主题。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单从词序"兼怀子由"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表达思念之情并非此词创作的原始动机,只不过是作者真实意图"兼"有的副产品。况且,时值"中秋"之夜,苏轼偏偏不先述及此夜的常见主题——离别,劈头便问"明月几时有",将话题引向沧桑,更足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英语世界译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七个版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异质文化语境中的七个译本进行了分析比较:对词牌名的翻译处理、对标题的翻译处理、对苏轼标题后的说明的处理以及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本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五处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徐永新 《语文知识》2003,(10):24-25
文言文中语气助词“乎”和“欤(与)”都可以用在疑问句、感叹句和反问句中,表达疑问语气,但表达作用有别。1、疑问句中,“乎”一般纯属有疑而问,语气直率而有力;“欤”重在征询,态度和婉。例如: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诗歌的语言以浅显通俗著称,学者多所注意,但其诗的另一重要特色,即善用疑问句表情达意则鲜受关注。白居易诗歌中疑问句使用频繁,与情感的表达密切相关,而且是构成白居易诗歌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其意蕴亦丰富多样。通过对白居易诗歌中疑问句的全面考察和梳理,其问句的内在意蕴可概括为四大方面,即家国之问、自省之问、友情之问及生命之问。  相似文献   

19.
    
蒋岭  李毅 《小学生》2006,(4):20-21
[读一读]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6、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相似文献   

20.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诗多在月明中。"(黄宗羲《花朝宿石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