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理想照耀中国》为代表的“新主流”电视剧,探索了国家主流价值观宣传的新路向。在价值生成上,电视剧“艺术文本”形成“人民性”与“人性”兼顾的“新时代人民性”,并在题材选取中聚焦个体,叙事策略上向“人”倾斜,时空建构中倾向年轻态。在产业生成上,《理想照耀中国》在广泛的类型化、多样化的传播以及对不同文化市场的沟通上,充分发挥电视剧生产制作的工业美学优势。新的价值生成与形态生成,构成“新主流”电视剧新的美学范式,为当下电视剧的美学呈现提出新的要求,体现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新的美学需求。  相似文献   

2.
刊林漫步     
新闻要创新新闻要创新,首先要着眼一个“新”字。就是看我们的新闻报道,是不是反映了群众中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是不是有新的题材,新的内客,新的语言。新闻的对立面是旧闻,一定要避免陈旧,避免重复。新闻要创新,就要做到: 第一、新闻报道要有新意,新闻工作者就要有全局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要心中有数。第二、新闻要创新,要求新闻工作者观察问题有新的角度、新的感受。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感受  相似文献   

3.
杨毅 《东南传播》2022,(2):56-60
本文尝试将“电影工业美学”放在“主旋律”的谱系中加以考察。从“新主流电影”到“电影工业美学”体现出“主旋律电影”在新时代做出的历史变迁、产业调整与主体重构。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出源于产业化生存下的新力量导演的创作实践,但单纯强调经济因素的看法不仅掩盖了当下电影产业的真正问题,也遮蔽了“新力量”真正的潜能所在。“主旋律”与“新力量”应当在情感结构的层面上发挥积极作用,充分调动起创作主体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作用。想要认识到电影工业美学的真正价值,有必要重新回到“电影是什么”的历史起源,在全球产业革命的前提下调动创作者的主体性,进而形成电影工业美学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层面来说,沉浸其实是一个非常原始的概念和古老的美学问题,无论是我国古典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境界”,还是西方酒神文化中的“狂迷”、悲剧文化中的“净化”等都是沉浸感的重要美学特性。通过对“沉浸”概念的追溯、数字时代审美感官问题的分析、数字沉浸式艺术审美发生机制的探讨,结合传统美学范畴与命题中的“意境”“审美经验”“审美距离”“移情作用”,从美学的视角考察沉浸式体验,有助于为数字艺术领域深层次情感的共鸣、知识的传递、趣味性的设计等审美发生机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喜剧本质是属于喜剧美学中最深层的问题,显得抽象些;而喜剧美学中的真善美则比较具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感知、感受到。对真善美有了认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理解喜剧本质。 分析喜剧作品,首先看它是否真实,真实与否是喜剧作品的基础。从喜剧美学的意义上说,就是“真”。所谓“真”,就是指喜剧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现象和生活流,要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詹莲 《大观周刊》2011,(13):140-141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擘和文学思想家。《人间词话》是他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核心就是作者提出的“境界”说。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他受东方印度佛教的影响与王国维自身经历,性情的相似性使两种思想更易产生契合点,对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提出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国维也是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以构成新体系的第一人。交融后的思想根植于古老的中国土地,绽放出新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动态新闻     
一、动态新闻的特点与作用动态新闻,是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及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成就、新动向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报纸上天天大量出现又最能体现短、快、新特点的报道形式,是新闻中的“轻型武器”,一般读者是愿意看的。动态新闻的题材范围很广,如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教体育及外事新闻等,还包括大量简明的快讯。动态新闻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 从宣传效果上看。搞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各行各业的面貌日新月异,都在不断地“动”,要把这个壮观的画面迅速地反映到报纸版面上,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那么,动态新闻这个“先行官”的作用是忽视不得的;再则,在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对各条战线出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都要求报纸充分而又迅速地加  相似文献   

8.
苗棣先生将书名定为《电视艺术哲学》而不是《电视美学》就已经向读者暗示了他对于“艺术”与“美”这组范畴间关系的态度。在引言中,他就引用了赫伯特·理德关于“艺术”与“美”分离的一段论述,指出了“艺术通常是件不美的东西”,并由此引发了全部的引言部分。给电视一个说法,有效地将电视艺术学与电视美学分离开讨论。同时,作者又在引言部分指出了通常对于“艺术”这个概念理解上的模糊性和狭隘性,又区分开了“艺术”与“高雅艺术”这组极易被人混用的概念,这就剥下了“艺术”一词金光闪闪的外衣,还其本质。作者立足于这两组概念…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择用“优美”“宏壮”分别评价“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对于其中出现的扞格难通的状况,不宜过分执着于概念的文化归属,而是有必要先回到《人间词话》的论说语境,通过“了解之同情”的方式,考察两组概念的演绎情况,辨明王国维的问题意识。如此才能回答概念的对应何以可能的问题,即“优美”“宏壮”对词的感悟方面不足的问题具有补偏救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万事从我做起.写新闻何不如此?要想当一名多写多登高产丰收好新闻的新闻工作者,首先就要从自身抓起,取新废旧,具备优良的新闻素质,处处来一个自我更新建新.用新的脚步,跟上新的形势;用新的思想.开拓新的思路;用新的观念意识,寻找新的新闻线索;用新的耳力眼光,去听去看去探新人新事新动态;用新的巧妙笔调,描绘采写新角度新篇章.这样,只有这样!“新”字先行,并在自身扎根,才能写好新闻.因此,要想写好新闻,首先当好新人.  相似文献   

11.
索南 《大观周刊》2011,(23):209-209
语文的素质教育需要从更多的层面来认识。从知识层面上,它必须强调语文形式素质的教育,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要过关;从思维形式上,它必须以语文素质和文学素质为核心,建立起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习惯,从而能全面地思考问题;从思想道德情操上,它要求“习文悟道”的过程,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做一个新世纪的“四有”新人;从实践层面上看,要将学到的知识和素养应用到实际,有化知识为技能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科技语境下的现代电视艺术语言(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鑫  卢蓉 《现代传播》2004,(4):59-63
面对视觉文化的冲击 ,人们对电视艺术语言的认识开始摆脱“传播功能”的局限 ,发现深藏其间的“创造潜能”。随后 ,在摄制技术、图像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的视觉经验借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现代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使得电视艺术语言的创造潜能迅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如何理解今天的电视媒体 ,如何把握高科技语境下现代电视艺术语言的发展 ,如何实现技术与美学之间的有效联结 ,促成传统美学概念与命题的重新定义与理解……成为当下美学工作者一个急切而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本文从电视艺术语言的三个基本单元入手 ,通过解析镜头、编辑、电子技术手段具有的创造力以及现阶段的新发展 ,思考这三方面的语言演进背后可能传达出来的美学含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数字出版”和“大数据出版”的概念辨析入手,指出两者最大的差异是后者能够通过对信息的数据化(结构化)处理来实现出版资源的重新整合与最大化利用;以自然灾害类历史典籍为例,说明“大数据出版”能通过建设专题数据库的途径实现对出版物资源的数据采集、存储和检索,并在数据库平台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呈现,以生产新的知识和产生新的价值;最后总结了“大数据出版”给出版行业重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与服务方式、版权保护与交易方式带来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4.
郑甦  王磊 《东南传播》2011,(11):156-158
随着“微博”在多领域的强势渗透,当下社会已步入“微博时代”。在新的媒介生态下,微博的崛起对传统媒体构成强大冲击。节目主持人因兼具“传统媒体代言人”、“名人”、“自我”等多重身份,在“微博”这个新话语平台上肩负特殊话语权与使命,亟需在角色转换中进行新的定位,充分运用微博特性(把握“微”言)、结合身份优势(善用“v”力),主动架设新、旧媒体间及名人与草根间的桥梁,把握在微博平台上的独特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邓宗极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111-113,142
针对目前科技查新不适应群众查新需要的问题,提出数字图书馆拓展服务的新途径:开展“非结论”查新工作。即介绍:“非结论”查新的基本概念及其工作模型;阐述“非结论”查新的发展趋势与工作方法;介绍“非结论”查新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若干政策、基本原则;建立支撑其正确、健康开展的人、财、物力的投入保障体系。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尤其在操作层面上概括、总结“非结论”查新的现实必要性、可行性、基本内涵、运作形式和内在基本规律,进而较为系统地构建起数字图书馆“非结论”查新的工作模式与整体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碎片化”“快捷化”的电子阅读普及的时代,纸质阅读却激活了身体的感知,成为不可替代的阅读方式.文章以物与“身体感”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在身体感知方式层面的差异,回到身体的维度探究纸质阅读在新的媒介时空如何焕发生命力;从传播形态变迁的历史语境中,梳理人与媒介间交互影响的脉络,以“体物入微”的概念重新阐释纸质阅读在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化意义.实体书店的空间也从传统的单一零售空间转变为具有美学价值和交流意味的多功能文化复合体,空间属性的变化重构了身体与客体空间的关系,客体空间通过“身体”的参与具有了体验的意义,身体空间也成为一个空间结构及其意义分布不断变化的异质空间.  相似文献   

17.
人们往往将“商业美学”的研究等同于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有学者在辨析传媒“商业美学”概念时便指出:传媒是一种媒介,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从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审视,我们可以从理论基础和理论张力两部分,来探讨大众传媒的“商业美学”概念的合法性所在。  相似文献   

18.
美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与新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科的属性来讲,这两门学科都不是非常“专”的学科,而是属于比较“泛”的学科。从题材上来说,新闻的内容几乎可以包含所有学科;美学也与它有点类似,可以拿来“审美”的东西,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学科。  相似文献   

19.
注意到《北京日报》的“理论周刊”,大多是因为这样一些标题:《从十六大看理论发展新空间》、《十六大报告的新话——报告中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思想例释》、《恩格斯如何否定自己》、《从国际共运史看政党现代化》、《雇8个工人是划分剥削的界限吗》、《关于人权这面旗帜》、《优秀企业主入党问题调查》、《社会阶层划分——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在新闻界抓作风、改文风这件大事上,同样有一个看问题和处理问题要由此及彼、相互关联的问题。 历史地看,抓作风与改文风在新闻界不算一个新的口号;发展地看,只要新闻事业继续存在和发展,这件大事就要永远地抓下去。而现阶段新闻从业人员比较关心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社会条件下,妨碍开展“抓”与“改”的认识难点在哪里?改进的操作办法如何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