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名家辈出的明代画坛上,孙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画家。他是著名的宫廷画家,生活在花鸟画艺术变革的重要时期。他在继承北宋徐崇嗣没骨画法和南宋牧溪水墨写意画法的基础上,不断汲取诸多流派的传统精华,融会贯通。画法纯以没骨点染,水墨淹润,墨色相兼,妍雅秀丽,画法新颖而面貌独特,可谓“生动潇洒、意趣横生”,不仅承袭了中国花鸟画“写生”“寓意”的优秀传统,而且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吕纪(1477-?),浙江宁波人,历经明代成化、弘治、正德三代,官至锦衣卫指挥使,为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最早的宫廷画家,也是与边景昭、林良齐名的院体花鸟画代表人物。吕纪的花鸟画,初学边景昭工笔法,亦受林良水墨法影响,后临仿唐宋诸家名迹,遂自成一体,在当时宫廷内外影响甚大,继承者不乏其人。其花鸟画风呈两种而貌:一作工笔重彩,  相似文献   

3.
张冉 《文教资料》2012,(6):97-98
水墨工笔花鸟画的出现和发展,是花鸟画史上由"富丽堂皇"的院体工笔花鸟画向"以写胸中逸气"的明清大写意花鸟画的转折。水墨工笔花鸟画形态是伴随着整个中国画的水墨审美发展进程,并结合花鸟画给观者视觉美感的特点发展起来的。水墨工笔花鸟画在元代成为花鸟画表现的主流形式,到了当代,由于现实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人们开始追求纯粹精神,水墨笔工花鸟画因其特有的花鸟美感和水墨的本真特点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水墨工笔花鸟画形态,是审美发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吕纪,1477年生,鄞州(今浙江宁波)人.字廷振,号乐愚,弘治间(1488-1505年)供事仁智殿,明朝弘治间征人宫廷,为宫廷作画,供奉仁智殿,官锦衣卫指挥.擅画临古花鸟,初学边景昭,后研习唐宋诸家名作,继承两宋"院体",以工笔重彩见长,又在水墨写意方面受林良影响. 远宗南宋院体风格,延续了黄筌工整细致的画风及勾勒笔法,并予以发扬,多以凤凰、仙鹤、孔雀、鸳鸯之类鸣禽为题材,杂以浓郁花树,画面绚丽.亦作粗笔水墨写意者,笔势劲健奔放,与林良相近,与边景昭同为明代院体花鸟画中的临古派代表.传世作品,有《桂菊山禽图》、《榴花双莺图》、《雪景翎毛图》、《浴凫图》等.除画花鸟外,偶尔也画人物山水.  相似文献   

5.
正几年前,还在编《中国画学刊》时,有一期专题是"工笔画",主编邓福星先生和我都想到了福建的吴东奋。我们认识有二三十年了,他一直在画工笔画。最近20年来,东奋先生在水墨意笔掺入工笔画的倾向中是个先知先觉的画家。尽管东奋先生以前在传统形态的设色工笔花鸟画和水墨写意花鸟画上都有娴熟的造诣,但如没有多年来掺入意笔的水墨工笔画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正陈洪绶花鸟画的表现手法,受宋代院体画风的影响,造型严谨,工笔双钩,设色艳丽。同时,他又受明末大写意花鸟画的影响,用笔洒脱灵动,兼工带写,水墨交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笔法细秀、工致,作品设色雅致,造型古朴、自然,线条精炼、流畅。其以凝重苍润的用笔画山石、树干,以细劲流畅的笔法描绘花鸟虫草,浓淡疏密,意蕴无穷,给人以  相似文献   

7.
中国花鸟画自从魏晋时期萌芽以来.历数发展,直到明代文人画潮流中,写意花鸟画终于勃兴起来。特别是徐渭独树一帜,创立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风.史无先例,开一代先河。水墨写意画到徐渭手里比前代更为简练、奔放,技法更为丰富,更加直抒性灵,从根本上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变革.真正地成为“大写意”。  相似文献   

8.
恽寿平的花鸟画艺术,承五代和宋工整妍丽的没骨法,又不失写意之境界。注重“写真”,师法自然,色调清新,工整秀美,所作花鸟画虽咫尺之内,感觉有万里之遥。其意境以“高逸”为格,崇尚气节,为明末清初花鸟画坛领军人物。对恽寿平花鸟画艺术的评析,可为当今画家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徐渭是中国明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奇才,他开创了笔墨纵恣、气势磅礴的大写意画派.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纵横奔放、构图巧妙、水墨淋漓,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影响甚远.写意花鸟画是一种即兴创作,必须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构图是其中的关键.讨论徐渭写意花鸟画的构图,将徐渭的花鸟画构图与宋代传统花鸟画构图比较,重点研究徐渭写意花鸟画的构图样式以及对其构图形式语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宋代以后,文人画逐渐兴起,使花鸟画的画风由工整细腻逐渐向水墨写意转变,到明清时期,写意花鸟画走向成熟。文人花鸟画在造型上讲求"似与不似之间",审美上注重状物抒情、托物言志;技法上重视笔精墨妙、神完气足;形式上诗书画印相得益彰。文人画的产生使花鸟画由工笔向写意发展,使花鸟画的思想内涵和意境更加深邃。  相似文献   

11.
陈淳的名字,意味着中国画的文人花鸟画大写意形态的完全成熟。文人写意花鸟画内质之“逸”、笔墨之“松”、形态之“散”的表现之统一,只有到了陈淳的淡墨挥写才臻于大成。从陈淳的生平、画法、创作方法、水墨观、表现风格等方面进行探讨,可以归结出其文人花鸟画大写意形态“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学习写意花鸟画,不必从工笔入手,可直接学习小写意,继而大写意。但不排斥中间穿插学些工笔,以了解所画物象的形态与结构。 学习写意花鸟画,必须有努力不懈和不达目的决不止步的劲头。学习方法极为重要。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应是“少而精”、“举一反三”。也就是说要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花和鸟,学深学透,然后达到知一百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刘昌潮是卓越的岭南画家,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犹以花鸟画见长,所画的竹素有“昌潮竹”之雅称,他与董寿平被誉为“南刘北董”。刘昌潮的花鸟画具有古拙简约的美学内涵、富于动感的奇特神韵和独树一帜的笔墨语言,这形成了他花鸟画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喻继高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他的花鸟画以生活中常见的花果虫鸟为着眼点,反映了一种朴实亲近的乡土感情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他的花鸟画是世俗的,没有古代院体画那种隐逸气。属于人民的艺术。主要从审美特征的“美在自然、美在意境、美在生活和美在抒情”四个方面来探析他的工笔花鸟画,以求进一步深入欣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水墨人物画,宽泛地讲也可以叫做写意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画种。在历史上,宋代以前的人物画叫做工笔人物画,用线细匀绵劲,用色淡雅素丽。宋代以后,文人画兴起,更强调绘画的意境和形式,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现代写意人物画,是上世纪初西方绘画尤其是素描造型方法传入后,与文人画的笔墨结合的中西合璧产物。在历史上,由于人物画受形、形神关系及相关的社会性内容限制太多,不太适合文人画的“不求形似,逸笔草草”的形式主义要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所以,文人画家很少选择以人物为画材,人物画的主体组成部分逐渐由民间画工的宗教绘画所取代。所以,相对花鸟山水来讲,人物画长期受到冷落,发展缓慢。针对这一情形,近代徐悲鸿等老一辈人物画家引进西学,用西方的造型方法来强化中国画的形象塑造,产生了一种新的中国画人物画风。这种人物画在近一个世纪中得到了迅猛发展,代表画家有徐悲鸿、蒋兆和,之后有黄胄、方增先、刘文西、卢沉、周思聪等。这种人物画风为了区别于以往的文人写意画传统,我们也可以叫它为水墨人物画。水墨人物画的独立与发展首先要解决造型方法问题。水墨人物画必须建立自己的具有民族传统特征的一套造型方法体系,使水墨人物画的造型从西方素描造型方法中剥离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明代苏州画家陈淳水墨写意花卉画的论述,指出其水墨花卉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与沈周“观物之生”的绘画思想作比较,着重体会陈淳“观物会意”绘画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正周彦生教授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画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在画坛崭露头角,为全国美术界所瞩目。他专攻花鸟画,尤其是工笔花鸟和小写意花鸟成就最为突出。如他的《岭南三月》《满园春色》《绿色的韵律》《紫气春来》等作品,不但在相关大展上获奖,有的更成为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在当代花鸟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末期,画家职业化已成为无可非议的主流。岭南花鸟画  相似文献   

18.
两宋全景花鸟画样式之所以千百年来为后学所追摹,最重要的因素是在题材表现上丰富多样,真正能做到不得真意不足贵.在两宋全景花鸟画作品中,水景和坡石在题材表现中颇具特色.在传世全景花鸟画作品中,有的作品是山水画家所作,水和坡石的表现明显带有山水画的特点,这说明山水花鸟在技法表现上有其融合点.两宋全景花鸟画中的水景和坡石既有造型的严瑾,又具有水墨的韵致,故而对后世的水墨写意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吴颖媛 《文教资料》2010,(14):96-98
色彩对于工笔人物画而言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写意性”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最高标准。工笔人物画是在中国文化艺术“尚意”的审美要求影响下逐步发展成熟的。而中国画自古以来“随类赋彩”、“运墨而五色俱”等赋色观也决定了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是一种意象色、主观心象之色:画家在用色时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色彩象征意义的影响.使其作品色彩带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因此,本文从“尚意”的审美观、“写意性”的赋色观和中国画色彩的象征意义三方面来探析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用色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09,(3):F0003-F0003
他颠复了“水墨最为上”的文人传统理念,让“黑”回归到明清前“五大正色”之原位;他开创了“中国现代重彩写意派”,融汉唐两宋院体重彩和明清文人写意于一体。以大写意之笔势,汉魏书法之骨力,古典石色丹青为血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